守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性

2016-05-14 12:36崔健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整体课文文本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现象历来为人所诟病,前有“误尽苍生是语文”的振聋发聩,后有“语文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的危言耸听。语文教学高耗能、低效率,究其原因与教师缺少整体意识有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孤立地进行文本分析,肢解文章段落式教学。学生所学琐碎散乱,构不成体系,当然所得甚少。本文从初中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整体性教学的内在要求,整体性阅读教学的建构三个角度来论述,守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性,着力建构完整的知能体系,切实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一、初中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

传统的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阅读教学目的是“学习这篇文章”,教学过程是“分析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课堂阅读教学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探究、去感悟,而是注重知识点的讲授,将一大堆字词、句篇、语修等知识强硬地灌输给学生。新课改以来,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从“满堂灌”转向“满堂问”的趋势,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时间被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替代。初中语文课堂模式由当初的划分结构层次、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到现在对文本解剖分析式阅读。教师把语文教育转向知识的讲解,采取对文本生吞活剥的知识灌输。学生缺少了生活中的现实对应与自我审视,无法深入地理解文本,效果当然不甚理想。如教学朱自清的《春》,往往分几课时按自然段顺序分析文章,要求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把课文分成五幅图画,这课时赏析前两幅图,那课时赏析后几幅图,每幅图分别从写景顺序、修辞手法、感官视角、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思想内涵等角度一一赏析。教师的全部精力不是放在对教材的钻研上,而是死啃、照搬教学参考书,唯恐哪个知识点有所遗漏,把教参精神咀嚼透了,再原原本本忠实地“喂食”给学生。将一篇有机的整体的文章大卸八块、细心揣摩,直接导致了教学的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学生疲于跟上老师节奏,浮光掠影、晕头转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传统分段式阅读教学背离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特级教师李海林认为,语文教育就其哲学本质来说,就是以言语为对象的人性智慧教育,就是言语智慧教育。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这一认识上升到语言运用的层面,最逼近语文教育的本体。

语言运用有赖于语言材料的积累、语感的形成,而语言材料和语感都具有整体性的特征。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通篇语言材料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充分地将其中蕴含的内容完整地表达出来。“断章取义”肢解式分析妨碍了对课文整体的把握。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领悟能力,从整体上直观语言对象,运用感知、理解、想象等手段创造出饱含个性理解特征的新的意象。语言运用是语文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在长期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不是老师的分析灌输能够代劳的。

二、整体性教学的内在要求

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认为:“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一个事物的性质不决定于任何一个部分,而依赖于整体,这个从事物整体中产生的性质,即所谓格式塔质。”认知规律告诉我们,首先是对文本整体内容的把握,获得文本感知的整体印象,其次是对内部关系的梳理,而不是先从部分出发,分解课文,最后组合成整体。从文本的整体出发,并不是对部分的忽视,也讲究对文本细节的把握。正确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把对部分的重点研读作为对文章整体认识、把握的一种手段。课堂教学中不纠结于文章该如何分层分段,肢解课文分析,而是要使整篇课文在学生眼里成为一个格式塔。整体阅读教学的“整体”,既指对文本的思想内涵的整体理解,如记叙文的主题思想、议论文的立场观点以及说明文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等;也指对写作特点的整体理解,如白描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的妙用、巧设悬念、多重对比等等。一个角度就是一个“整体”,阅读教学时胡子眉毛一把抓,就构不成任何一个整体。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做法实不可取。

另外汉语言与印欧语言有很大不同,其本身就具有整体性的特点。西方语言文字是以字母拼音为主的表音系统,意义的变化要求词的形态的改变,如单复数、人称、时态等,各级语言单位的组合主要靠的是语法手段,形式较严谨。而汉语作为表意符号系统,字词在使用时没有形态的变化,他们之间的意义关系主要靠词语之间的组合。汉语言文字确切意义的表达要放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意义,句子和篇章的理解也要通过上下文前后勾连来甄别。

汉语的表达形式灵活,有时要求意在言外,这与中国人传统的含蓄中庸的思维密切相关。只有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才能领略这其中的微妙。只有把握了汉语作品的这种思维倾向,才能真正读懂作品,把握作品的深层含义。因此解读作品时要从整体定位,把字词句篇要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放在特定的思维背景中来理解。这就要求课堂实施整体性阅读教学,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上挂下联,单元整体式教学。

三、整体性阅读教学的建构

(一)整体性设计教学课时

面对多课时教学的文章,整体性阅读教学要求打破段落的界限,先从“课时整体”开始,每个课时都设计成一个完整的结构。每个课时教学目标设置遵循“一课一得”,“文(读写听说能力培养上需要达到的要求)道(学生人文培养上需要达到的要求)各一”的原则。每课时主要解决一个教学目标,分几课时解决所有目标。实施整体性阅读教学,要使得教学目标简明清晰、环节简化紧凑。在每个课时中,将复习旧课、研习新课(整体感知、情景创设、精读文本、师生互动……)、拓展延伸、复习巩固等纷繁复杂的学程预设简化为四五个环节,每个环节的阶段目标必须清楚,通过几个阶段目标达到该节课总目标。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不能采取像上文中提到的段落式教学,而应该分几课时分别从整体上研习写景顺序、修辞手法、感官视角、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思想内涵等,每一个课时实实在在地解决一个问题,成为解决某一问题的整体,那些“课时整体”的相加,就成了“课文整体”。“一些必须单课时教学的课文,应从‘文‘道双方各设置一个目标进行教学活动并完成它;如该篇课文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可以顾及一点而忽略其余。”这里的“忽略”并不是“抛弃”,而成为教学其他文章时的“剩余价值”。教学其他课文时如涉及该点,再度捡起。上挂下联,互为补充。

(二)整体性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必须致力于语文内部听、说、读、写四位一体综合能力的培养。传统阅读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011版课标明确要求教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把四种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以读促写,以读带动听说,全方位多角度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阅读教学应该始终伴随着写作教学。我们在教学写景散文时,教会学生如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教学记人文章时,教会学生刻画人物的各种方法;教学议论文时,教会学生如何确立论点、选择论据、采取论证的方法;教学说明文时,教会学生捕捉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巧用说明方法等。要引导学生从读中学写,加强读与写的联系。把阅读中品味词句、揣摩结构与指导写作结合起来,把阅读的文本当成写作的范文。如教学苏教版初二教材中“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作专题时,就以《我的老师》课文为范例,通过分析课文中所写的七件事,明确作者详略安排意图,层次分明地表达老师对学生的爱及学生对老师的依恋的主题。学生以课内文本得法,指导自己写作实践。

在阅读教学中“听说”能力历来被忽视,新课改强调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以阅读教学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养成聆听的习惯,给学生更多的读、写、说的机会。反过来也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促使读写能力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环。阅读教学的整体性还要从单元的整体目标出发,从宏观上整体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虽然目前语文教材大多以主题为单元,有些课文生搬硬套地被强行组合在一起,影响了语文能力训练的整体性。如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动物世界”,把《松鼠》、《松树金龟子》、《国宝——大熊猫》三篇说明文和《黔之驴》这样一篇文言寓言故事放在一起,实在令人啼笑皆非。但教师可以创造性地重新组元课文,守护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性。

综上所述,为扭转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现象,迫切需要实施整体性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积极深化课堂变革,以文本对象为整体,以每个课时为整体,以单元教学为整体,以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整体,守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性,着力建构完整的知能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库尔特·考夫卡,李维译,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范红,刘识亭,王家伦.小学语文课程解析与教学技能提升[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5]王家伦.阅读教学“整体性”原则的多元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01).

(崔健 江苏苏州大学文学院 215123)

猜你喜欢
整体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