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范《荫椿书屋诗话》的诗学观及价值

2016-05-14 03:27李娜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6年9期
关键词:价值

摘 要:康熙、乾隆时代师范的《荫椿书屋诗话》是现存最早的滇人所著诗话,该诗话主要表现了求真、尚清、求新的诗学观。透过《荫椿书屋诗话》的诗学观,能够展示其诗学思想之大概,诠释其对传统诗学思想的继承与开拓,并指出该诗话的价值。

关键词:《荫椿书屋诗话》 诗学观 价值

云南古代诗话起步相对较晚。 据屠述廉乾隆 《腾越州志》 记载,云南人易翼之著有《诗话类钞》《古今诗评》[1](P115), 但已亡佚。 康熙、 乾隆时代, 师范的 《荫椿书屋诗话》是云南现存最早的诗话, 也是白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 该 《诗话》 所记多滇云时贤之作与宦游云南者见闻之诗, 共63则, 主要论及69位诗人及相关人物十多人, 或标秀句, 或举佳章, 对历朝诗人的诗作都作了鉴赏性的评价, 同时提出了自己对诗歌的见解, 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史料价值。

中国诗学理论体系中的概念、范畴丰富多彩,交融错杂,诗话是随笔性的,研究者很难做到对其诗学思想作明确分类,笔者故择要介绍,以期窥一斑而见全豹。笔者通过研读师范的《荫椿书屋诗话》,钩稽后发现该诗话体现的诗学观主要有求真、尚清、求新。

一、《荫椿书屋诗话》的诗学观

《荫椿书屋诗话》是诗论家师范的唯一成果,是了解其诗学思想的文本依据。笔者通过研读师范记录的诗人诗歌及师范对所录诗的评价,即可窥见《荫椿书屋诗话》的诗学特征。现梳理如下:

(一)求真的批评原则

求真是《荫椿书屋诗话》基本的批评原则。在诗话批评中,历代许多诗话都以“真”为重要评诗原则。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有所言:“蒙蔽其真识,不可救药,终不悟也”[2](P12),提出“真识”说。袁枚的《随园诗话》也以“真”为评诗标准,如卷七录:“王阳明先生曰:‘人之诗文,先取真意;譬如童子垂髫肃揖,自有佳致。若带假面伛偻,而装须髯,便令人生憎。”[3](P70)方文也说:“诗文妙处惟一真,真之至者能通神”(《嵞山续集》卷二《吴兴赠严修人进士》)。可见,师范继承了前人的论诗要求,以“真”为诗话批评原则。

第一,要求诗人在诗歌创作时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叙述事物。描写景物要求“真”,主张自然天成。对于写景,要求自然而真,在清代以前就有人论述。金·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其四》中评价陶渊明的诗为:“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可知陶渊明写景自然天成,摒弃华丽的修饰之辞,真情自然流露,毫无矫饰之态。又如元·陈铎在《诗谱》中提出“四真”[4](P627),其中之一为“景真”。《荫椿书屋诗话》中也多处论及写景之真。如论及沙雪湖的五言诗《溪早行》:“溪深迟见晓,上马怯孤峰。雾重冰生石,云消雪在松。”[5](P9)作者把清晨在溪边所见之景真实地表达了出来,犹如一幅真实的画面浮现于读者面前,故师范在诗话中评论道:“写景清真,新隐可诵”[5](P9)。又如《荫椿书屋诗话》评彭印古之诗句:“‘一林烟树里,隐隐两三家。怕有人寻问,溪边不种花。愈浅愈真,宛然唐人声口。”[5](P19)从诗句来看,师范的评价是极为准确的,这两首小诗都是生活中的景物描写,语虽浅,但自然天成,写景状物非常真实,自有特色。从中也反映了《荫椿书屋诗话》中所谓的“景浅而极确”[5](P5)的诗学评价。

第二,不仅写景求“真”,诗歌所写的事物也要求真实。亦如陈铎在《诗谱》中所说的“四真”中的“事真”。《荫椿书屋诗话》记录最早的是明末清初遗民诗人陈佐才,虽然当时师范还未出生,根据史料来记载写成。师范《荫椿书屋诗话》录其诗《关帝宫》:“汉家无寸土,关帝庙长存。试问何功徳,杀戮为天尊。曹瞒亦杀戮,至今鬼尤苦”[5](P18)。该诗话强调了“论其诗,可知其遇”[5](P18)的论诗特点。

第三,诗事求真,诗人必须要用真情实感来表达,“真”是文学的生命,诗歌只有具有真情实感才能感人,流传于世。诚如法式善所言:“性情真则语虽质而味有余,性情不真则言虽文而理不足”[6](P691)。《魏季子文集》卷八《杨御李诗序》亦云:“古人言诗需有谓而作,有谓者,我之真意,所谓发乎情是也”。这种真不是主观臆断的,而是诗人因物境不同而引发的情思亦不同。如《荫椿书屋诗话》中评价苏柏轩的诗句:“‘青衫命舛囊中颖,白发神劳掌上珠,写情用事殊非苟作者”[5](P7)。告诫儿子要笃志力学,此句是苏柏轩在年老病后之感概,谈到自己虽囊中颖,但戊子下第,晚年尚做微官时略显无奈,故告诫儿子要笃志力学,真实情感流露溢于言表。又如《荫椿书屋诗话》评沈光裕的《津门秋兴》为“声调凄婉,诵之令人寡欢”[5](P16)。

(二)尚清的风格追求

“清”是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蒋寅将“清”定位诗美学的核心范畴。他认为“清”可追溯到道家的清净思想,诚如其在《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中所言:“老庄清净无为的人生态度、虚心应物的认知方式、超脱世俗的生活情调、甚至道教神话中的天界模式(三清),无不围绕着“清”展开。可以想见,道家思想作为传统观念的主要源头之一,在深刻影响古代生活的同时,也将清醒的意识深深烙印在文人的生活观念和趣味中。”[7](P35)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都用“清”来评判文章,如刘勰把评判文章美的标准——“风骨”,其基本含义为“风清骨峻”。“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以‘清字构成的词不少)推举‘清为表征,使得以‘清为主导的审美倾向在诗学中终于确立”。[7](P42)

《荫椿书屋诗话》论诗表现了对“清”的崇尚,论诗喜用清切、清妙、清丽、清远等。首先,对清新的语言之美和清妙的意境之美加以赞赏,如评张静湖的七古“清转明丽,大似初唐风格”,又如赞陈佐才的“斜月低于树,远山高过天”之句,有一种“清妙之致”[5](P18)。其次,认为诗要有清远冲淡的韵味美,如称苏丈砚北“卷帘见青山,梅来青山路。枝上带烟霞,窗虚化云去”之句“神韵不减前人”[5](P7)。又如评戴香帆“秋水孤帆栖极浦,远天残照下高城”一句“句外远神,正复不浅”[5](P15)。再次,评诗赞赏有“风清骨峻”的诗句,师范论严解元匡山“一春书对镜台修”之句,为“丽而有骨”[5](P9)。又论谢九默夫的诗“清转疏峭”“吟诗骨比建安清”[5](P14)。

师范不仅在《荫椿书屋诗话》中以“清”为审美标准,且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也流露出“清”的痕迹,他的诗歌大多清幽雅致而意味深远。如《泊西风谭》:“山渐温柔水渐清,石根云散浆花轻。西风谭上濛濛雨,丛竹无声鸟自鸣。”诗的意境清幽含蓄,诗中亦有画境,清而不寂,幽而不冷,显示了诗人个性的存在,毫无枯寂之感。

(三)求新的艺术追求

《荫椿书屋诗话》中“求新”主要是对诗歌独创性的追求。师范对诗歌创作要有独创性这一艺术追求,颇有真知灼见。诚如师范在其《金华山樵骈枝集自序》中的一段议论:“时贤言诗,则曰:‘我宗汉魏,宗唐宋。否则曰:‘我师陶谢,师李杜。不识其性情襟抱果无异于陶谢李杜之性情襟抱与?遭逢阅历果有类于汉魏唐宋之遭逢阅历与?‘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者,独造之物耳。”[5](P354)从主观性情襟抱和客观身世阅历两个方面对宋明以来的诗人们拟古仿古的文风进行了严厉批判。要求诗人不可舍弃性情怀抱和遭逢阅历而盲目模仿,否则只会“徒具古人衣冠面目失却自家面目”[5](P435)并进一步提出:“诗者,独造之物耳”的观点。

师范 《荫椿书屋诗话》 主张作诗要有独创性, 表现自己的个性。 首先, 他赞赏卓然超绝、 不同于人的诗歌, 如评价杨栗亭 《忆三塔钟声》 “虽未尽绝依傍, 然较之托迹宋元者, 相去不知几许也” [5](P7)。 《荫椿书屋诗话》 对杨栗亭的不泥古宋元, 大加赞扬, 可见其主张推陈出新的诗学观念。 又如赞彭竹林之诗句 “东望海翻云似墨, 北来天河柳为城” “皆磊落自喜, 迥不犹人” [5](P7)。 其次, 诗歌语言要清新有韵味, 反对平庸无味之语。 师范赞张溟洲之诗 “造语生辣, 颇多可采者” [5](P10), 称赞金质夫 “造语精当” [5](P14),又赞誉赵所圆诗 “幽思隽旨, 颇耐寻绎” [5](P9)。 师范 《荫椿书屋诗话》 主张诗歌创作要有独创性, 把诗歌创作的重点落到创作主体上, 重视诗人之才学, 认为创作主体因修养、 学识的不同, 诗歌创作也各有特色。 师范提倡的这种具有独创性的诗歌, 是诗人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融主客观真实为一体、 带有鲜明个性特征创造的。 师范将诗歌定性为独创之物, 对诗歌本质的这种认识, 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是前无古人的。

二、对传统诗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追求“温柔敦厚”的主流审美风格

“温柔敦厚”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人所作的《礼记·经解》中。其中有一段假托孔子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这是我们可以查到的“温柔敦厚”这个概念最早的出处。它原来的意思,是以《诗经》为教材进行教育,其结果是使人“温柔敦厚”。后来“温柔敦厚”成为诗论家评诗的道德标准,也成为诗论家对于诗人话语权的要求。诚如朱庭珍在《筱园诗话》中所言:“有温柔敦厚之性情,乃能有温柔敦厚之诗。”[5](P309)

师范在论诗时,重视诗人的人品,认为诗品亦如人品,遵循儒家一贯坚守的“温柔敦厚”的政教功能。《荫椿书屋诗话》在评张宜轩因诗罢官时明确指出:“温柔敦厚,诗教也。即间涉讽刺,要使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无戾三百篇之旨。”[5](P8)且在《<触怀吟>序(节选)》中他进一步指出:“子孝臣忠弟恭兄友,男女有别,朋友有信,此性情之正也。”[5](P373)师范《荫椿书屋诗话》也认为“一切激烈感叹矫饰之词俱无可著,所谓‘仁人之言,其意蔼如也。”[5](P4)师范对“温柔敦厚”诗教思想的认同以及对于性情之正的强调,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与清王朝倡导的“清真雅正”的审美理想分不开。

《荫椿书屋诗话》虽然遵循“温柔敦厚”的主流审美风格,但并不意味着放弃或排斥其他的风格,相反,却表现了多元的审美趣味,如对“清”“逸”“兀傲”“慷慨激越”等的欣赏。所以,道德批评与审美批评构成了《荫椿书屋诗话》的重要批评维度。

(二)回归典雅之风

雅正既指言辞高雅不浅俗, 也形容人富于学养, 庄重不俗。 对于典雅的解释, 刘勰在 《文心雕龙·体性》 中也作了论述:“典雅者, 熔式经诂, 方轨儒门者也” 。 [8](P308)

《荫椿书屋诗话》讲求独创性,欣赏个性才人,但也有对典雅之风的追求与欣赏。如《荫椿书屋诗话》把唐药洲的诗句“秋海棠开微雨后,水芙蓉褪夕阳时”[5](P6)和汪钝翁的“白蛱蝶飞芳草外,红蜻蜓立藕花中”[5](P6)比较,认为:“已有雅俗之别”[5](P6)。《荫椿书屋诗话》极为赞赏唐药洲这句“秋海棠开微雨后,水芙蓉褪夕阳时”,此句诗高雅脱俗,有景外之境。又如观补亭先生评“望春楼阁烟霄里,俢褉亭台海树间”之句“庄雅明丽”[5](P4)。

总之,《荫椿书屋诗话》既恪守传统,又求通变。主张“温柔敦厚”的诗风和“雅正”之风,同时又不失对多元审美风格的追求,不拘泥于单一的评价标准,故在评述中比较客观公允,可见师范对诗的忠诚和热爱及对诗人们的敬重。由此,也凸显了《荫椿书屋诗话》的价值。

三、《荫椿书屋诗话》的价值

《荫椿书屋诗话》不仅在云南古代诗歌理论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在整个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也有一定地位,颇值得重视。

《荫椿书屋诗话》的内容大致以论诗为宗旨,表现诗学观念,记录诗人诗事,对诗人的诗品、人品加以评价,列举的诗人多为滇南地区、大理境内的士人,通过诗话的记述,我们可以了解当时诗坛的一些情况及社会状况。《荫椿书屋诗话》也让后人了解了那些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不为人所熟知的普通诗人,加强后人对这些诗人的研究。师范对诗话中所录诗句加以简要评价,这些评价大多精确而中肯,虽然这样的评价在整个诗话中略显少了点,但后人在研究这些诗人时,该诗话具有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价值。

《荫椿书屋诗话》对所录诗歌进行了较为中肯的鉴赏性评价,其中大理诗人26人,云南省其他地方的有16人,该诗话基本反映了滇南诗坛的繁盛之景。不仅仅于论诗,其中有许多有关诗人的生平履历和滇中掌故,保存了滇云诗人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情状,可补史之缺。通过该《诗话》,我们可以对诗人们的生活履历有所了解,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荫椿书屋诗话》不仅具有文献资料价值和珍贵的史料价值,且具有其它多方面的价值。《荫春书屋诗话》是现存最早的滇人所著诗话,虽理论性有限,但师范用心对诗歌进行细致整理、摘录,并恰当评价所录诗歌,不仅为滇南文化的传承作出了贡献,且对后世滇云诗话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滇南文化的发展面貌,保存了明清时期滇中大量诗人诗作、逸闻轶事,对研究明清文化发展史乃至云南地方文学史,都有可资参考的价值;它在对诗人作品的评价中展现了自己独到的诗学观,为古代文论作了补充,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结语

《荫椿书屋诗话》在评价诗的过程中,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到该诗话论诗在求真、尚清的同时,不乏对诗歌独创性的追求。既有对传统“温柔敦厚”和“典雅”之风的继承,也不主故常,运用多元审美批评和道德批评相结合对诗歌作出中肯的评价。师范在诗话中所论及的大多为滇南诗坛的作家作品,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获悉当时滇南文坛的发展状况、由诗歌所反映出来的社会风尚及诗人们的价值取向,更好地了解诗人对诗歌的那份挚爱,对精神生活的那份执着。在物质文明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似乎被物欲所遮蔽,忽略了对精神价值的追求。在当今社会中,我们更应向古人学习,不忘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虽然《荫椿书屋诗话》中有对中原诗学思想的借鉴,但不乏独立的思考和见解,是滇人诗学智慧的结晶。《荫椿书屋诗话》的理论性虽比不上其他诗话博大精深,但其价值却不容忽视。

《荫椿书屋诗话》被称为“白族地区的第一部诗话”,这就足以说明它独特的价值。此外,它从理论角度对滇内外诗人及诗歌进行评价,就现存文献记载来看,也实属首创。《荫椿书屋诗话》不仅推动了白族文论的进步、对后世文论有启发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且对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做出了一定贡献,也对构建多元立体的文学理论起到积极作用,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应当占有一席之地。《荫椿书屋诗话》融入了大量中原文化因素,又结合本土作家的创作实践作出独具特色的品评,这对丰富古代文学理论及诗歌研究领域都有重要价值;对了解边疆地区人们的思维方式、审美心理、创作风格、价值取向及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感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代意义。

注释:

[1][清]屠述濂纂修:《[乾隆]腾越州志》,辑刻《中国地方志集成》处。

[2]郭绍虞校释,[宋]严羽著:《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3]顾学颉校点,[清]袁枚著:《随园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4]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5]张国庆选编:《云南古代诗文论著辑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6][清]法式善:《存素堂文集》,嘉庆12年刻本。

[7]蒋寅著:《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8]周振甫注,刘勰著:《文心雕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李娜 云南昆明 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650500)

猜你喜欢
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一块石头的价值
六步提升自我
小黑羊的价值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估50名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高估50名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高估50名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估50名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估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