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解读取向的流变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2016-05-14 03:56柳露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我的叔叔于勒于勒教学大纲

教科书作为一种学习官方知识的范本,具有很强的社会控制功能。这种控制功能在早期的语文教科书中尤为明显。外国文学作品隐含着不同国家的价值取向,其思想内容与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会有偏差。编者在选入外国文学作品时,容易将它们作为批判学习的对象,服务于现实教育的需要。无论是数量还是编排方式,此类文本大多经过细致的处理——需要经过编者的“改写”才能进入中国语文教科书。这种改写不一定是文字的增删,它有可能是编者对文本主题解读取向的暗示。这种暗示对一线语文教学有着重要影响。我们以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作为个案,尝试探究这一问题。

一、政治教育取向的一元解读——人与人的金钱关系

莫泊桑是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这一身份及其艺术造诣使《我的叔叔于勒》顺利进入1961版的语文教科书。然而,即便原文经过大幅的删动[1],小说描写的依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和事。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在“选材标准”中要求“对于稍有消极因素的作品,为防止学生受到不良影响,应该在注解、提示或练习里指出消极因素,作适当的说明或批判”[2],与此相匹配的是,《我的叔叔于勒》的学习活动把主题指向探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要求学生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

经过动荡的“文革”,语文教学逐渐步入正轨,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还十分明显,“思想内容好”成为选文的第一标准,在历年的大纲中出现四次之多。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入选的外国作品,要有进步的思想内容”[3],1986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又提出“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鉴别能力,可以选入少量带有消极因素而艺术性较高的名篇”[4]的要求。因此,从1978版到1992版四个版本中的学习活动的主旨题都在1961版的基础上展开,一般要求对比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前后态度,以及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内心世界。这在教师的教学中有所体现,许多教师的教学设计都离不开这两个环节,例如前“盼”后“骂”、自私、虚荣、冷酷这样的词汇反复出现,以“钱”为核心的板书设计受到教师的欢迎[5]。1992版还补充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论述,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结合这段材料理解小说的中心思想,部分教师在教学收尾时使用这段材料来强化学生的学习。

二、人文精神取向的多元解读——生活的无奈和无限的悲悯

随着20世纪末语文教育论争的深入探讨和人文精神的回归,进入21世纪的语文教育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写道:“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意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6],政治意识形态已经十分淡泊,创新精神和主体人格得到充分的重视。1993年教学大纲首次提出语文学科具备“人文性”的特点,2011年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基于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创造性阅读越来越受到关注。2003版语文教科书的预习提示把主题定位为社会问题,06版在课前导语表述为“古今中外,人与人的关系都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在学习活动中不再出现“资本主义社会”一词,编者开始站在人道主义关怀的视角重新界定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并且,03版和06版学习活动都注意让学生发表个性化的理解,例如,06版第一题让学生站在菲利普夫妇的视角上对他们的做法进行评价。除此之外,03版学习活动把“我”定位为一个孩子,从儿童的视角审视父母对叔叔的冷酷无情。但06版学习活动中,补充课文被删去的开头和结尾,增加成人了的若瑟夫的叙事内容,让学生思考增加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三、主题解读取向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一)政治教育对主题阐释的规约

文革结束后,人们的思想并没有立刻解冻。在学习活动中,《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依然局限于1961版中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金钱关系,在语文教学参考书中也能看到明显的政治解读倾向。可以看出,这是建国特殊时期教科书塑造国家认同的文化语境产物,文本的意识形态必然受到严格控制。《我的叔叔于勒》作为一篇外国小说,其中异质的社会文化背景自然成为批判的标靶,在许多教师的教学中,菲利普夫妇的家庭悲剧成为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丑恶面貌的“典型事件”[7]。

(二)成人视角对儿童视角的超越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重视,语文教科书的政治色彩逐渐淡化。教师对《我的叔叔于勒》开始出现个性化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能够给予学生表达空间,通过对话启发学生。例如,同样是假定学生是菲利普夫妇,此刻在船上看到多年未见的弟弟,让学生猜想在这一情境中自己接下来的行为。1997年的学生和2009年的学生都选择和于勒相认。不同的是,1997年的教师是让学生对比自己的选择和菲利普夫妇的选择,进而揭示其贪婪、冷酷的内心[8]。2009年的教师是代入成人视角,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年菲利普夫妇,体会小人物的辛酸和生活的残酷,反思自己的初次选择[9]。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的对比中,发掘更深刻的内涵。教师把独到理解分享给学生,有利于增加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成年若瑟夫的无奈的情怀,是对儿童若瑟夫单纯眼光的一种超越。

(三)教学惯性对语文教师的同化

笔者梳理了近十年的教学案例,发现这些教学案例中表现出一种明显的教学惯性,即主题解读通常滞后于教学大纲和学习活动中的理念。无论是教学方案还是教学实录,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在主题阐释方面沿用传统的政治化解读。同时,知识教学依然占有很大比重,对话式教学往往只是表面的繁荣。其次,对于06版学习活动中增加开头和结尾一题,许多教师似乎没有理解编者设计的用意。可见,有关《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解读和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都保持着强大的惯性,悄然同化着一线语文教师。教师们对文本解读的个性化理解和教学,仍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转型过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中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流变规律与现实影响”(项目编号:13YJC880087)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占杰,辛志英.有意误读的缺憾——谈中学语文教材《我的叔叔于勒》的删节问题[J].石家庄学报,2010(2).

[2][3][4][6]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王荪,陈根生,元以勤,杨令华,陈希川.《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五篇)[J].语文教学通讯,1980(5).

[7]余映潮.《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与评点[J].中学语文,2007(10).

[8]宁鸿彬.《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2).

[9]王君.拨开重重迷雾,走进人物心灵——《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实录[J].语文学习,2009(3).

(柳露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130024)

猜你喜欢
我的叔叔于勒于勒教学大纲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以纲为要,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上海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建设实践探索
以人为本 以纲为纲
——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实践与探索
《我的叔叔于勒》小说人物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主题再探
法国普通教育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评介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