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表达之秘妙,促进言语之创生

2016-05-14 13:29陈连云
文教资料 2016年9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阅读教学

陈连云

摘 要: 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和内容是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而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只有在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实施。本文分析了以文本语言为范式的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 文本语言 阅读教学 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和内容是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而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只有在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实施。在一定的语言实践中,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语言的表达秘妙,根据语境的需要规范、恰当、个性地运用。备课的时候找准语言训练点,在教学中强化并落实语言训练点,将言语发现和表现的训练贯穿于教学之中,让学生成为掌握语言技能的“首要责任人”,思考、发现、探究、表达,提高语言的提取力、辨析力、想象力,最终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及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以文本的典范语言为要素,找准基点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是例子。例子意味着隐含规律,意味着是一种示范,可以让学生欣赏、感受汉语表达技巧的艺术感染力,为学生的阅读心理和语言实践建立发展平台。因此,要挖掘文本中独具特色的,丰富多彩的典范语言作为语言训练的要素。以《秋天的雨》第二段为例阐述:

1.提炼精巧语言为要素。

这一段首先运用比喻,把银杏树的叶子比做小扇子,把枫叶比做邮票,把田野比做金色的海洋。这些事物之间形状、样子、作用相似,产生近似联想。其次,运用人格化的写法,秋雨是一个充满活力、魔法无边的精灵,它把斑斓的色彩赐予各种植物,把黄色给银杏树,红色给枫树,金黄色给稻田,橙红色给果树,多种色彩给菊花仙子。一个“把”字,一个“给”能让你感觉到秋雨就像一个画家,慷慨地把各种颜色送给别人,让大地色彩斑斓,让秋天美如画。在秋雨的感召下,植物似乎富有灵性,他们有思想、有语言。他们扇哪扇哪,扇走夏天的炎热;飘啊飘啊,邮来秋天的凉爽;他们你挤我碰,展示自己的饱满,争着让人们去摘;他们在秋雨中展露那优美的舞姿,点头、微笑、弯腰,风姿卓越。

2.挖掘关键词句为要素。

这一段中句子组合很有特色。第一句话中先是拟人写法“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接着比喻“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又是拟人“扇哪扇哪,扇走夏天的炎热”。句子与句子之间富有变化,银杏树和枫树一种句式,田野和果树一种句式,菊花仙子是另一种句式,读来富有节奏感。句子之间连接时还有一些看似不起眼却蕴藏妙用的连接词语:“你看”,“看”,细细读来,能感觉到作者发现了秋天的美,非常兴奋,他又迫不及待地想和别人分享,惊喜地叫着“你看”,想要引起同伴的注意,让更多人和他一样发现秋天的美。让三年级的学生发现、感受比喻句、拟人句的魔力,并试着说一说、写一写,这是我从中提炼的语言训练要素。

3.紧扣典型段落为要素。

这一段是典型的总分结构段式,围绕第一句“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展开描写。再看整篇文章的布局,也是总分总,将每一段的第一句串起来就是一首写秋雨的诗歌。还可以让学生模仿语言进行创作:秋天的雨,是一个画家,他用五彩缤纷的颜料把山林画得层林尽染,叠翠流金。秋天的雨,是一个魔术师,把田野、果园变得得五谷丰登、瓜果飘香。

我从教材中这些活泼、生动、有趣而有诗意,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字中提炼学生进行阅读、积累、仿写的语言训练的要素。我抓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一段段话玩味,通过细嚼慢品,发现语言精妙,实践语言智慧。

二、探言语发现和表现的过程,寻得方法

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在语言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展开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巴说,用自己的身体经历,用自己的心历练的训练过程,寻得多角度、多途径的方法,体验语言的魅力,获得语言技能。

1.巧用辨析之法,获得词语运用技巧。

词语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文章中的许多词语都是作者精心挑选、反复推敲而来的,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折射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在文章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我运用辨析法,引导学生学会辨别词义和词的不同色彩,获得运用词语的技巧。

如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语是有色彩,有画面的。于是我就让学生展开联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美景?学生在音乐声中闭眼联想:我仿佛看到德国人窗前五彩缤纷的花十分鲜艳;我从花团锦簇看到花紧挨着,从姹紫嫣红看出花的颜色丰富多彩;我仿佛看到德国人窗前那鲜红的杜鹃花绽放开来;我仿佛闻到阵阵花香……多么生动的联想啊,接着出示与文字相映衬的画面,将话显现为画。看着形象的画面,再让学生背一背带有词语的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道,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通过联想,学生明白这两个词语写出花的数量多,品种多,形态多,色彩多,甚至写出花的香味。通过辨析,学生更清晰:姹紫嫣红,侧重形容各种颜色的花朵,娇艳、绚丽、好看;花团锦簇,侧重于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发现词语的准确性、丰富性、情感性,让学生得到一把打开词语宝库的金钥匙,为语言实践积淀厚实的词语基础。

2.妙用赏析之法,把握句子语言范式。

课文中有许多语句富有内涵,在表达上比较有特色,并体现语言规律的现象。我选择这些语句,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赏析、感悟遣词造句之美,体会表达之妙,发现语言范式,并模仿句子范式,为独立运用语言夯实基础。

三年级下册《翠鸟》一文中这一句: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这句话直接写出了翠鸟捉鱼的动作之快、敏捷,我请学生圈出关键词句体会。学生圈出了动词:蹬,飞,叼,贴,从动作上感受到了翠鸟的敏捷;圈出了比喻句“像箭一样”,从与另一个事物的比较中感受到了翠鸟的速度之快。当然语言实践不能只是停留在此,我引导学生读读前后两句,还从哪里感受到翠鸟的快?学生发现前面一句用上“尽管……还是……”的关联词写了小鱼的机灵,通过对比突出翠鸟的机灵、锐利。学生又发现后面一句写了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翠鸟已经飞远了,通过对景物的侧面描写间接写出翠鸟的快。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段特点,我选择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前后句子的赏析,并大量积累这样的语言范式,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继而引导学生运用“尽管……还是……”的句式仿写,把学生引向对文本语言更亲密的接触,引向更形象的表达。我就是这样引导学生发现经典语句的语言范式,让学生积累并运用有价值、有生命、有灵性的文字。

3.运用仿写之法,掌握段落构成秘妙。

不同的文章构段的方式不同,有的同一篇文章还出现多种不同的段式,这些不同的构段方式使文章像一朵色彩艳丽的花朵。我运用语言迁移仿写的训练,引导学生掌握文章中不同的构段方式,如总分式、转折式、并列式、因果式、概括具体式等,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第四自然段是典型的总分段式,我引导学生关注第四自然段,合作完成表格,发现本段的构段特点。

这段是围绕第一句,从船只多、拥挤、极窄三种情况直接写出船夫驾驶技术高超,从乘客飞一般和忙极了的感受衬托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并运用三组关联词语。我在学生发现总分段式构段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写,把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摇?摇?摇?摇技术特别好。?摇?摇?摇?摇极快,?摇?摇?摇?摇,毫不?摇?摇?摇?摇。不管?摇?摇?摇?摇,总能?摇?摇?摇?摇。遇到?摇?摇?摇?摇总能?摇?摇?摇?摇,而且?摇?摇?摇?摇还能?摇?摇?摇?摇。

语言技能的训练需要方法,需要在语言实践中反复练习。在段的训练方面,我还进行了模仿立意、转换语境等方法的探索,让学生获得语言的技能,习得语言并运用。我就是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亲历语言实践的过程,借助文本,通过感悟、欣赏语言现象,感受词语使用的精妙和特点,感悟句段所蕴含的味道和情感,把握语言运用的本质和规律,并通过一个载体让学生把学习而得的技能转化成语言,内化成阅读积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炼言语实践的表达与运用,创造提高

我在学生学会语言的通顺,用词准确,句子完整,句意明确,句子与句子之间连贯,段落层次清楚,思路清晰的基础上,又进行语言创造提升的实践训练。就是学习文章的各种表达方式,指向话语与篇章,指向“说”和“写”的创造性行为实践。我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及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满足内心表现的一种说写语言实践形式。

1.学习小说利用短句烘托渲染的方法,延伸创造。

如五年级下册《桥》这篇小说中短句的描写很有力量,我运用增减法引导学生体会像泼、像倒。读着这两句话你仿佛看到什么画面?请把想到的写在文字的旁边:“仿佛看到雨水是从天上凝成一条泉水直接冲下来;仿佛看到天上开了一个大口子,水从天上直往下倒。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老汉的话想告诉人们什么?请写在文字的旁边:他想告诉人们桥窄,情况危险,提醒人们要排成一队,有秩序,共产党员要舍己为人,先人后己。”

学生用丰富的语言表达,于是引导质疑:为什么文章不这样详细描写?对比读一读,有什么不同感受。学生体会到短句更简短有力,更能渲染特殊的氛围,烘托出生死关头的紧迫感,丰满人物的形象。这就是短句的魅力,请你用短句续写文章的结尾:“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的儿子。?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在写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将情感和写作的方法融入语言表达过程中,使言意相融,相得益彰,生命感悟也在语言实践中绽放。

2.模仿运用动作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迁移创造。

如四年级下册《父亲的菜园》一文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刻画了父亲的形象,特别是文中的动作描写尤为生动。于是,我引导学生默读2-10自然段,抓住写父亲动作的词,写一写批注。学生交流:挑——写出一个爱护菜园的父亲;扛——写出一个不怕累不怕苦;冲——写出一个心急如焚的父亲;笑——写出一个乐观的父亲……教师引导:砌、挑、盖住、磨起、开、笑——写出一个坚持不懈的父亲。一个个动词,让我们读出父亲的内心世界。接着运用动词,从课文这一留白处入手进行迁移创造:父亲还没来得及整理他新辟的菜园,一场暴雨说来就来了。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当父亲抓起铁锨冲进暴雨中,他会去哪里?又会做出怎样让我们意料不到的举动呢?请你展开想象,用上几个动作的词。学生恰当地运用动词,写出一个“坚持不懈、执著、顽强、对土地爱得深沉的父亲……”这是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内化过程、建构过程。

我还结合本单元的习作写一个你敬佩的人进行课堂素描,将这一语言实践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这个人物的一个特点,在事例描写时,重点写出人物的动作。有学生这样写道:他弯着腰,篮球在他的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两眼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会左拐,一会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一条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在阅读时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布局谋篇、表达顺序、表达手段等写作方法,接着模仿、迁移这一写法,进行创造性练笔,实现语言、思维、情感和谐共生。关于篇的创造性训练我们进行了猜想人物的心理、换位转换语言、关注描写顺序、模仿场面描写等方面的探索。有效组织学生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感悟、认识、迁移、运用的过程,把语文知识和方法转化为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我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语言实践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更关注学生的语言学习,进行有效的语言实践引导,将运用语言的训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经历感悟、认识、迁移、运用的过程。在说、写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融入言语表达中,语言实践训练把语文知识和方法转化为语言技能,内化为语文素养,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夏丏尊.文章讲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0.3:1-20.

[2]赵国忠.有效教学最需要什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9:269-293.

[3]刘仁增.让语文回家[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8:1-90.

[4]曹鸿飞.言语“发现——表现”的教学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3.7.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阅读教学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