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马克思需要理论在党性教育中的应用

2016-05-14 08:56黄语东
文教资料 2016年9期
关键词:党性教育应用

黄语东

摘 要: 马克思需要理论从人性、社会性等方面对人的需要作了科学精辟的阐释,他认为需要源于人的本性,具有层次性和差异性,具有社会历史性和辩证发展性。马克思需要理论为开展党性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启示。因此,开展党性教育要注重学员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坚持党性与人性的统一,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坚持层次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关键词: 马克思需要理论 党性教育 应用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目前,开展党性教育是领导干部补“钙”的主要渠道。马克思需要理论从人性、社会性等方面对人的需要做了科学精辟的阐释,而党性教育同样是基于人的需要的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活动。因此,加强马克思需要理论在党性教育中的应用将会有效提高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马克思需要理论的核心内容

(一)需要源于人的本性

马克思认为,需要是人与生俱来的内在规定性,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表现,而动物的需要完全由自然所规定,是片面和贫乏的,这是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主要区别之处。人的需要具有无限性和广泛性,不仅有自然需要,还有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人的需要是人的全部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根据,体现了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全面性。“富有的人同时就是需要有总体的人的生命表现的人,在这样的人身上,他自己的实现作为内在的必然性、作为需要而存在。”[1]

(二)需要的层次性与差异性

马克思主义将人的需要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层次。其中衣、食、住等用以保证生命个体存在的生存资料的需要即生存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2]。享受需要是让人生活得更舒适、更惬意的需要,是立足于生存需要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发展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挖掘自身潜力,实现自身价值,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由生存需要到享受需要,再到发展需要,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层次结构。但这个层次结果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三层次的需要在时间上可以并存,空间上可以并列,比重上可以转化,在现实中往往具有明显的差异性[3]。马克思指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4]

(三)需要的社会历史性和辩证发展性

人的需要是随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辩证发展过程。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的需要对象、内容和水平都是不同的,因而它具有社会历史性。人类历史就是由需要不断发展推动实践发展的运动史。需要是实践发展的动力,实践的不断发展推动新的需要的产生、发展,新的需要推动新的实践发展。但是,需要伴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并不意味着需要的发展在任何时间和情况下都是绝对的,其总会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需要发展的层次、水平、内容具有相对性,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是做好党性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党性教育要关注党员干部最基本的物质需要

物质生活和物质利益的需要是人们的第一需要,是生命个体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任何人都有追求物质需要及物质利益欲望。同时,物质需要对人的思想及其行为的变化起到了一定的决定作用。因此,只有在物质需求满足的基础上,才能观察了解人的思想变化,把握人的思想变化的规律。现实生活中,党员干部同样具有人的社会属性,具有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同样也离不开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利益,物质利益决定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党性教育只有在关注党员干部最基本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二)党员干部教育要注重党员干部需要的差异性

需要的多样性和层次性特点是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为开展党性教育工作提供的重要理论依据和重要启示之一。不同人同一时期会出现同一种需要,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也会出现不同需要,需要的差异性使党员干部接受党性教育的时候会表现出不同的选择性,因此党性教育要深入了解党员干部需要的差异性,寻找最大公约数,使党员干部不同层次的合理需要得到满足。

(三)党性教育要善于引导党员干部向高层次需要发展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划分为三个层次。生存需要相对较易得到满足,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则不容易得到满足。生存需要偏重于人在物质方面的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偏重于人在精神方面的需要。过分追求物质需要会使人的思想僵化,斗志衰弱。发展需要能够在更大强度上激发人的斗志和潜能,提升人的意志力、创造力和自我控制力。因此,党性教育要善于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不同的需要层次,有针对性地满足其最迫切的需要,并逐步引导他们从低层次需要向高层次需要发展。

(四)运用马克思需要理论增强党性教育实效性

1.坚持党性与人性的统一

开展党性教育工作必须坚持党性与人性的统一,以人性教育为基础,在强调党性要求的同时关注人性关怀。首先,党性教育必须关注人性需要。关注党员干部的正常利益需要,维护党员干部的根本利益是开展党性教育的基本要求。其次,党性教育必须明确党性要求。党员干部是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人,需要共产主义这个伟大的理想信念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需要不断加强理想信念、主义信仰、宗旨意识的教育。党性教育要明确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各项规定和特殊要求,使党员干部加强学习实践,不断提高理论修养、政治修养、能力修养及组织纪律性修养等。如果割裂党性的要求,党性教育就失去了目标和方向,失去了政治意义。最后,党性和人性是统一的,人性是党性的基础,党性是人性的更高层次。既要充分尊重党员干部的正当利益要求,又要充分强调党性要求。回顾建党的整个历程,我们得出的最基本的结论就是:成功的党性教育必然是党性和人性的有机统一,既充分尊重每一名党员的正当利益要求,又契合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要求,实现党性和人性的相结合[5]。

2.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不停地进行着、发展着的,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都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改变着、发展着。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指出:“人们的本身,人们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形式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等,都是在社会的人们和自然界的长年斗争中不断地改造和进步的。”[6]可见,人的本质的变化发展决定了人的需要的变化发展。当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党性教育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又要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紧跟时代潮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因此,开展党性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不断推动党性教育的科学化发展,首先,必须坚持继承党性教育的优良历史传统。长期以来,党性教育不断积累经验,总结实践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式。例如,加强经典著作和重要会议精神的学习、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所有这些已被历史证明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办法要加以坚持和继承,切不可轻易摈弃之。其次,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把握国内外新形势、新任务,认清党员干部新愿望、新需求,明确党性教育的重点任务,创新党性教育的主题和内容。最后,开展党性教育必须把握党员干部新的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开发教学模块。一是采用案例研讨、情景模拟等先进授课方式,加强课堂互动交流。二是充分挖掘当地党性教育资源开展现场教学,让学员融入教学环境,全身心投入学习和思考。三是组织学员转变角色,深入农村、社区、企业,亲身体验、不断思考,切实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党性教育的实效性。

3.坚持层次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开展党性教育工作必须坚持层次性与差异性统一。孔子主张的“因材施教”原则就是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差异性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深刻加揭示了人类教育的内在规律。在现代社会,开展党性教育应当把马克思需要理论与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结合起来,充分了解党员干部需要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党性教育,在遵循教育规律和教育对象特点基础上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因此,开展党性教育,首先要尊重学员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行业差异、民族差异、教育程度差异、党性修养差异等,正确对待,理性分析。其次要对教育对象进行充分研究,根据学员的年龄、党龄结构、文化层次、工作经历等科学制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和教学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党性教育,实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银红玉,曾长秋.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

[5]王先锋.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党性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6]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M].人民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党性教育应用
有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兵团组工干部党性教育
基层党校党性教育系统化探索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三严三实”视域下构建党性教育新常态的实践路径
党员一生必修哪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