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识别佞臣

2016-05-14 16:16范祖禹
月读 2016年9期
关键词:宇文道义国君

帝尝止殿下树a,爱之,殿中监宇文士及从而誉之不已b。帝正色曰:“魏徵尝劝我远佞人,我不知佞人为谁,意疑是汝,今果不谬。”士及叩头谢。

臣祖禹曰:大禹曰:“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c孔子曰:“佞人殆。”d佞人者止于谀悦顺从而已,近之必至于殆,何也?彼佞人者,不知义之所在,而惟利之从故也。利在君父则从君父,利在权臣则附权臣,利在敌国则交敌国,利在戎狄则亲戎狄,利之所在则从之,利之所去则违之,于君父何有哉?忠臣则不然,从义而不从君,从道而不从父,使君不陷于非义,父不入于非道,故虽有所不从其命,将以处君父于安也。君有不义,不从也,而况于权臣乎?父有不义,不从也,而况于他人乎?臣之佞者,其始莫不巧言令色,未必有悖逆之心,及其患失,则无所不至,终于弑君亡国者,皆始之谀悦顺从者也。是故尧、舜畏之,以比欢兜、有苗e,而孔子以为殆,人君可不远之乎?

(《唐鉴》卷三)

注释:

a 帝:指唐太宗。

b 殿中监:官名,三国魏始置,唐初改称殿中省,殿中监为其主管官员,其下有少监、丞等官,皆为管理皇帝生活事务的宫廷机构。因此其主管官员殿中监多侍从皇帝,为皇帝

近臣。

c 此句出自《尚书·皋陶谟》。孔壬,指奸佞的小人。

d 此句出自《论语·卫灵公》。

e 欢兜:相传为上古时尧帝之臣,后因与共工、三苗“作乱”,与治水不成的鲧合称为“四罪”,被舜流放到崇山。 有苗:即“四罪”之一的三苗,传说中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古族名。

大意:

唐太宗曾站在宫殿下的一棵树下,表示很喜欢这棵树,殿中监宇文士及顺着太宗的意思不断地称赞这棵树。太宗一脸严肃地说:“魏徵曾经劝我远离奸佞之人,我当时不知道佞人是谁,心中怀疑是你,如今看来果然不错。”宇文士及叩头谢罪。

臣下我范祖禹评论说:大禹说过:“何必害怕巧言令色的奸佞之人呢?”孔子说:“佞人危险啊。”奸佞之人只是对帝王进行取悦顺承而已,但太亲近这种人必定会有危险,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佞人不知道什么是道义,只知道唯利是图。利在国君父兄那里,他就奉承国君和父兄;利在权臣那里,他就依附权臣;利在与我为敌的国家那里,他就与这个国家交往;利在异族那里,他就亲近异族之人;利在谁手里,他就奉承巴结谁;谁手里没有利了,他就离开谁,他对于国君和父兄有什么道义可言呢?忠臣就不是这样子,他遵循道义而不奉承国君,顺从道义而不顺从父兄,不让国君陷入不义,不使父兄陷入不道,所以虽然有时不顺从君主父兄的意旨,也要让国君和父兄获得安定(而不陷入不义)。国君若有不义之举,他不会顺从,何况权臣要干不义的事呢?父兄若有不义之行,他不会顺从,何况其他人要干不义的事呢?臣子里的奸佞之人,他们在开始的时候无不是花言巧语,一副顺从谄媚的样子,此时他未必就有叛逆之心,但等到涉及自己利益的时候,他就会无所不为了,最后弑杀国君使国家灭亡的人,都是从取悦奉承国君开始的。所以尧、舜都害怕这种人,将他们与欢兜、有苗相比,而孔子认为这种人非常危险,国君能不远离他们吗?

【点评】

此篇可以说是宋代史学家范祖禹专论佞臣危害的文章。他以唐太宗听到宇文士及的阿谀奉承,马上意识到此人就是佞臣为例,指出佞臣不知道义之所在,他们为了追求一己之利,甚至可以置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安危于不顾;佞臣还特别会巧言令色,让统治者在不知不觉中上钩,逐渐离不开他们的奉承之言,直至失去警觉,使自己走向昏聩、不义和非道,最终落得国破家亡的下场。

正是由于佞臣的危害如此之大,中国历史上很早便开始重视防范巧佞之人,《尚书》《论语》中都有相关的名言。《史记》《汉书》中还特别设置了《佞幸列传》,以警后人。宋太宗赵光义曾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这更是非常明智的见解。如今,我们应该承认“巧佞之人”仍然存在,这就需要从政者既要提高拒腐蚀的能力,又要在选人用人时做到慎之又慎、明察秋毫。(高希)

猜你喜欢
宇文道义国君
圆上的点
师旷劝学
古惑仔
王根保藏枪
道义
吉光片语
深潜!“心机”女孩追爱博士恩人
修电脑
狂泉
狂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