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毛的“宝黛”情结

2016-05-14 15:03郑磊
人间 2016年9期
关键词:宝黛情结林黛玉

摘要:三毛,台湾著名女作家。她的足迹遍及四大洲,以敏锐的文学感触和丰富 的人生经历,形成了三毛独特的流浪的艺术世界,并且形成了一股三毛独有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感动着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青年读者。无论是她的作品还是她的人格魅力可以说都是她创作不可或缺一部分,本文结合三毛部分流浪足迹和人生经历,加以浅要的分析和总结三毛的艺术魅力。三毛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读者眼中最富有传奇色彩和性格魅力的台湾女作家,在其自杀二十四年后的今天,仍能令无数读者深深感动着。这二十四年来,三毛其人、其书、其死,一直是人们谈论并激情不减的话题。而在文学研究领域,人们也从不同视角对三毛的创作做出了诠释与评论。

关键词:特立独行;红楼梦;流浪;爱情;传奇色彩 ;孤高气质;精神世界;“宝黛”。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6-02

三毛是一个特立独行、至情至性、流浪天涯的传奇女子,由于其个性独特,在如何解读其作品上存在诸多争议,要把握其精神世界的实质,必须进入其自我封锁的心灵禁地,对其刻意隐藏精神世界进行解锁。本文利用人格分析的方法,从其成长、生活经历,从其作品中蛛丝马迹,对三毛精神世界进行解锁,从而精确把握其作品,认清其作品价值。

一、宝黛情结

三毛曾经说过“我最喜欢的小说是红梦楼,但现在已经不能再读它了,因为我已经会背下来了”,可见她对之喜欢的程度。三毛自小就受红楼梦的指引,沉浸在红楼梦的世界中,在自觉不自觉中用红楼梦的精神铸造自己,红梦楼情结深入骨髓,是三毛精神世界主要特征,三毛的文学作品及其一生所为,到处都有红楼梦的身影,因此,红楼梦是理解三毛精神世界里的一扇门,只有推开这扇门才能看到三毛精神世界的真面貌。

三毛说自己的世界像一片湖,外人只看到的是湖上的风景,至于湖底她是不可能,也不愿让人观赏的。在《稻草人手记》中,三毛这样说自己:偶尔的孤独,在我个人来说,那是最最重视的。我心灵的全部从不对任何人开放,荷西可以进我的新房里看看、坐坐,甚至占据一席;但是,我有我自己的角落,那是:我的,我一个人的。

因此,三毛已经有意识地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虽然我们找到红楼梦这扇打开三毛精神世界的门,要打开这扇门还必须找到开门的钥匙,而这钥匙正在红楼梦里.所有文学作品都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出社会现实,文学作品中所有人物也都是一面镜子,读者从人物中寻找别人或自己的身影,从而投入情感,感动自己,红楼梦虽然主线是“两个玉儿”(贾母语)的爱情,但“两个玉儿”精神世界、行为习惯上很多时候是一致的,“宝黛”两个玉儿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宝黛”是一体的。而起到全书构架作用的是“金陵十二钗”悲剧命运,可以说,红梦楼是用十二个女人的命运来贯穿的,而这十二个女人则以林黛玉为首。三毛身上的“宝黛”情结正是打开其精神世界大门的钥匙。

红楼梦中,宝玉、妙玉、黛玉为一类型,三玉(对红楼梦中的玉字,三毛曾表现了很大的研究兴趣)“质本洁来还洁去”,遗世特立,为理想生活不与世俗合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追求人格独立的孤高气质,而这些气质正是深深影响三毛的一生精神世界最本质的东西。在“三玉”之中,妙玉绝世而处(妙玉自称槛外人),唯有“宝黛”处在世俗的漩窝之中,不能自拨,“宝黛”于俗世中希望寻求一份纯真的感情,在世俗的碾压下梦想破裂,在与世俗合流和死亡之间,黛玉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死,而宝玉选择了出走。而三毛终其一生走的正是“宝黛”曾经走过的路。

甚至从三毛所取笔名及洋名中,也可窥见林黛玉的身影,在文学作品《三毛流浪记》最主要的特征正是“流浪”,流浪于外,人生如寄,这个林黛玉的命运却成了作家三毛一生的追求。而三毛所取的一个洋名——ECHO,则直接成了“宝黛”的化身,腊神话中,Echo是一个林中仙子,宙斯的老婆赫拉嫉妒林中仙子Echo的美貌,让她失去了正常的说话能力,只能重复别人的话的最后三个字。美丽的Echo爱上了河神Cephisus之子Narcissus 。 林中仙子苦苦追求这份爱情,却因为无法表达内心真是的感情而被对方误解,Echo羞愧难当,怀着悲痛的心情躲到了山林深处,最后憔悴而死。 最后,报应女神纳米西斯为了惩罚Narcissus,他滑入水中而溺死,Narcissus死后,化成了水仙花。这则故事,和红楼梦“宝黛”爱情何其相似,也许在三毛的心中她一直以林中仙子自居,也许在三毛的潜意识里,林黛玉就是她心中的理想人格。

分析三毛的性格,对照其人生历程,我们更能找到林黛玉的身影。林黛玉所具有的清高、孤芳自赏、敏感、抗拒世俗、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等等,三毛身居然丝毫不少。

最能说明三毛身上“宝黛”情结的是她终其一生的逃学、出走、为爱自杀的经历,在初中时期,因为一次数学测验,三毛被老师当众侮辱,这深深触动其自卑敏感的神经,她作出了与“两玉”相同的选择,愤而退学,在红楼梦中,学堂被作为一个世俗功名的象征反复批判,“宝黛”在上学这件事上同声共气,相互引以为红尘知己,“宝黛”的看书爱好上不在功名而在思想精神的自由,两人的才情在红楼梦中是最高的,而这些才情却从一些杂书甚至禁书中来,《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宝黛”共读当时的禁书《西厢记》,两人用书中的妙词如“我是多愁多病身,你是倾国倾城貌”,相互调情说笑,《牡丹亭》的唱词启动的黛玉的春心,对这一段落,三毛深为赞赏,并由此称《红楼梦》为妖书。正是因为身上的“宝黛”情结的影响,和林黛玉一样“多愁多病身”的三毛退学了,退学后的三毛过的正是“宝黛”在大观园内与俗世隔离,在自己喜欢的书海中自由翱翔、灵魂不受束缚的生活。逃学成了三毛用一生践行“宝黛”故事的开始。

三毛“宝黛”情结第二个经历是为爱自杀,为爱自杀是黛玉的选择,黛玉在红楼梦里为爱自杀过两次,第一次是听到宝玉订婚,她进行了自虐式的自杀,第二次是宝玉结婚之日,自己吐血而亡,在红楼梦中,无论高颚如何续写,林黛玉的自杀是必然的,因为对纯真爱情的不屈追求,因为对自己灵魂孤高自傲,面对强大世俗的碾压,自杀是林黛玉唯一的选择。在三毛的一生中,为爱而生为爱而死是其主要经历之一,为爱自杀成了三毛的最终结局,第一次是十三四岁的时候,割腕,初恋结束,第二次是二十几岁时,德国未婚夫猝死,吞安眠药,第三次就是1991年1月4日上吊自杀,第三次自杀,距离荷西去世很多年了,丧夫之恸一直驱使三毛自杀,仅仅是因为与父母之约,自杀才姗姗来迟。马中欣在《三毛真相》中对三毛最后一次自杀进行过质疑,得到了很多肤浅的附和,从三毛的“宝黛”情结来看,三毛的自杀也是必然的,迟早会来,而且一触即发。

三毛“宝黛”情结的的第三个经历是为爱出走,在红楼梦中,黛玉死后,宝玉选择的是出走,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上宝玉最后一次亮相,天干地净,一了百了。三毛的一生,出走是其生命的主题,从台湾出走到西班牙,是为了爱情,从西班牙出走到撒哈拉同样是为爱情,爱情和出走成了三毛人生的主题。

二、从“宝黛”情结的角度解读三毛作品

红楼梦是伟大的,能真正看得懂红楼梦并一辈子践行红楼梦的人只有三毛,红楼梦情结,“宝黛”灵魂正是三毛精神世界里的精髓,理解把握了三毛的精神世界,才能真正理解三毛,理解三毛的作品。

三毛作品的题材主要分两类,一是游记,二是小说(剧本)。当然三毛最大的特色是她的很多作品很难届清其为散文或是小说,特别是她的撒哈拉沙漠里的故事,由于时代久远,地处偏僻,难以考究。游记是三毛出走后的产品,里面有与荷西的爱情生活,异域的奇人奇事,最后就是三毛自己。三毛在作品中营造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把自己描述成一个乐于助人、热情好客、聪明能干、勇于冒险的形象。对此,三毛的知己眭澔平说,不妨用红楼梦这本书来理解三毛的多元个性,三毛并不是一个只会像史湘云般潇洒又率性的人,更不是一个像贾宝玉般会放纵自由的人。三毛同时还拥有林黛玉细腻敏感的才情与王熙凤的才干。只不过当她面对真正的内心世界时,三毛心底藏着一个拘谨保守又固执所爱的薛宝钗。亦即她一直在悄悄地拉锯,用“应对进退得宜”与“喜怒不形于色”的“自制心”,深深压抑着自己内心那份澎湃的热情。这是比较正面的看法,尚过得去。然而,马中欣在《三毛真相》中给予了否定,马中欣揭批“三毛”并不是她文中的那个可爱女人,其“真相”其实是个编造故事,愚弄读者,虚构美好爱情,人格分裂,精神异常,性情怪僻,沉溺于自恋臆想不能自拔的女人。

马中欣所谓的“三毛真相”其实是对三毛深深的误解,其对三毛的把握仅停留在表面上,没有进入三毛的精神世界里去分析三毛,因此是肤浅的。三毛曾对台湾记者说:“你们都被我骗了,其实三毛是三毛,我是我。“,这是三毛对虚构“美好爱情、人格分裂”的最好解析,对于自己的写作态度,三毛是这样说的“我的写作,完全是游于艺。是玩,就是玩,写完了,我的事情也了结了。”在这里,三毛已经自己的创作交代得很清楚,三毛已经把自己封闭起来了,真正的三毛只在自己的内心里。真正的三毛是现实版的“宝黛”,马中欣所说的“精神异常,性情怪僻,沉溺于自恋臆想”正是世俗眼中的“宝黛”标准形象。从马中欣口中反而证实了三毛“宝黛”情结。

要知道,三毛是死了几回的人,身上所受创伤常人难以理解,隐藏自己是三毛对自己内心最好的保护,三毛示人的都是些美好的爱情,美好的人和事,而自己曾受的两次创伤却极少提及,三毛的文章更大部分在于报亲恩,在于玩,在于回应社会,她只想以最好的一面最圆美的一面示人,仅此而已。

真正暴露三毛精神世界的是她的小说(或剧本),三毛的小说写得比较好的有《军曹》、《哑奴》、《哭泣的骆驼》和《滚滚红尘》,这几篇小说语言精练成熟,人物形象突出,思想内容深刻,体现了三毛一流的写作水平,其中《哭泣的骆驼》和《滚滚红尘》尤其典型,两篇小说背景都是乱世,主题是变局中的爱情,在变局中个人命运的飘泊感无助感非常突出,悲凉沉郁的爱情在命运和世俗和碾压下,悲惨结束,主人公用生命的代价谱写尘世中最美丽的爱情乐章。小说中乱世变局中的背景,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及悲惨的结局,一如红楼梦中的“宝黛”之恋,深刻反应了三毛精神世界里的爱情观,就算明知爱情不可为,面对刀山火海、万 深渊,都一如既往,勇往直前,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正因如此,才会有三毛一生中无数次飞蛾扑火的爱情,最终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宝黛”之恋。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 《红楼梦》.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07-01,(3)。

[2] 百合.《梦里不知身是客》.北岳文艺出版社.2015-9-1(1) .

[3]三毛. 《逃学为读书(代序)》(选自《背影》.哈尔滨出版社.2003-7-1(1).

[4]三毛. 《稻草人手记》.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7-1 (1).

作者简介:郑磊,男,广西南宁市马山县文化馆。

猜你喜欢
宝黛情结林黛玉
毛绒情结
“战斗民族”的体育情结
阅读《红楼梦》“宝黛参禅”的感悟
探索潜意识深处的情结
欧阳奋强:深情忆“宝黛” 卅载一觉红楼梦
是情结控制了你,还是你控制了情结
从信息修辞学看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
《海滨寄简》<天宝集>第11篇
两个人的爱情和一个家族的“内战”
贵族小姐的精神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