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读书是好事

2016-05-14 22:56廖保平
检察风云 2016年8期
关键词:大雅当官做官

廖保平

近日,中央批准李书磊同志任中共北京市委委员、常委和市纪委书记。这本是一个很正常的调整,却引发了热议。原因在于,李书磊一度被传说为中央文胆,其传奇经历亦吸引眼球:李书磊14岁考上北大,被喻为“神童”,44岁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后又担任福建省宣传部长等职务。同时,李书磊是文化评论界的知名学者,曾出版《为什么远行》《杂览主义》《重读古典》和《文学的文化含义》等专著、论文集及随笔集,产生了较大反响。

我从网上找了一些李书磊写的文章来读,且不论思想如何,单是就文字而言,确实老道醇厚、有味耐嚼。我所佩服的文章大家余世存先生竟说,李书磊对他的写作产生过影响,李书磊的不少篇章给他留下了印象,这不能不令笔者对李书磊刮目相看。

事实上,即便当今官场,做官而文章做得好的也不少,这不包括文联作协那些“文艺官”,单以政府机关论,早些年就有山西省作家张平当选为山西省政府副省长,而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更是凭借诗集拿了鲁迅文学奖。

现在,一些读书人、文化人当官,不过是传统遗风,正如李书磊在一篇旧作《宦读人生》中所说,“古时候学而优则仕,做官的都是读诗书的人”。是的,在过去,科举制度不就是要选拔读书人、文化人、作家去当官么?孔夫子说这叫做学而优则仕。要是文人墨客喝了一肚子的墨水,学成了文(武)艺,不卖与帝王家,那一辈子就差不多颗粒无收,抬不起头来了。因此,无论自己的诗文如何了得,也要削尖了脑袋往仕途上冲(连李白都冲,谁不愿冲?),哪怕熬得头发胡子都白了的范进,一举中榜也是十分了得的。

所以,读书人做官本无可厚非,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就算文盲当官也不应该大惊小怪。有文化背景的官员并不一定就有人文关怀,关怀与不关怀,要以人民的需求为准。

正如李书磊所说:“做官实在是非常磨人,必得陷入各种复杂而危险的人际纠葛之中,往往是整日忧虑,满心烦恼。”而人的时间精力总是有限的,鱼和熊掌总是不可兼得。于是我们看到,很多读书人、文化人做官后,今天要办公务,明天要出席会议,后天要发言,大后天要剪彩……“日理万机”的匆忙,哪里有时间精力读书?

想当初,苏东坡、白居易写出传世佳作,并非在朝廷为官之际,而是被贬之时。李书磊在《宦读人生》中提到做官做得好,读书也读得好,且能留下文字财富的模范曾国藩,但这样的人毕竟少数。读书确实需要能静下心来,如果还想写出点有价值的文字,而不是秘书代笔的公文,更需要坐得了冷板凳,守得住寂寞。

不说官场里的欲望一定会吞噬一个人的心灵,但“做官大概是入世最深、阅人最多的职业了”,用李书磊的话说,做官是一种大俗,读书是一种大雅。从俗的、做官的立场上来看,这大雅对大俗是一种拯救;而从雅的、读书的立场上来看,这大俗对大雅又是一种成就。

只是李书磊忘记了一点,人都是经济理性动物,如果读书是做官的敲门砖,一定有人要拼命读书,可是一旦做了官之后,正是前期的努力读书现在有回报的时候,他不将时间精力用在创造投资收益上,而是继续苦读,甚至因这样的读书而影响投资收益,他何苦来哉!

此时读书想来各有所需,但“文恬武嬉,玩物丧志”,无论怎样,读书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应该鼓励官员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出得官场,入得书房。总比沉湎花天酒地,纵情声色犬马要好。习近平总书记曾谆谆告诫领导干部,“少一点应酬,多用一些时间静心读书、静心思考”,这应该成为官员的座右铭。倘若在向学问道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修身养性,并且还有益于治国安邦,那就再好不过。

图:王恒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猜你喜欢
大雅当官做官
大雅新风
大雅新风
大雅新风
敬 佛
“做官”的目的是什么?
做人做事做官“十不如”
立心守正——做官不可“厚黑”
席子好厉害的
——吃饭、当官都和席子有关
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作报告时的插话》等文中引用
当官的“四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