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的讲授与解读

2016-05-14 13:24吴英春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8期
关键词:解读体验艺术

吴英春

摘要:一堂好课与语文课文讲授,必须在体会和理解教材的内在基础上去把握和解读。本文关于教师如何解读课文,如何有效地和学生进行课堂交流提出见解。

关键词:艺术;解读;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04

课堂往往是一个教师和一群学生的活动阵地,语文课文的解读与讲授也往往伴随着这样的一些活动而来。首先来看关于艺术的内涵,所谓艺术是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如表演艺术、造型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这些都是社会意识形态。其次,艺术就是创造性的方式方法。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靠的是教师的语言来传达信息,要讲究说话的准确性、感染力和方法、技巧。那么,有的人会质疑:“别的课也是靠语言传达。”是的,可关键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大都是文学艺术,是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的。那么,教师在讲这些艺术形象时一定是用形象性的语言,一定要懂这些语言的形象。所以,一个语文教师,他的语言不仅要准确、规范,而且还必须优美、生动、形象可感,比一般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强、要更讲究。那么,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是一项具有更高要求的基本功。同样,一个语文教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懂得文学艺术,才能算得上是合格的语文教师,最好还要能够进行一些文学实践,要有较高的朗诵水平、演讲能力甚至能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指导学生演课本剧。这都是艺术,是综合艺术。就语文能力来说,语文能力主要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除了“听”以外,如何说、如何读、如何写都有其艺术性,这都是艺术。就第二个义项而言,因为语文课文大都是文学艺术,它的表达是讲究艺术性的,而艺术就是创造。假如语文教师上课不讲究创造性,势必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势必不能挖掘出它的艺术内涵,势必降低了它的艺术性,那么就上不好这堂语文课。所以,语文备课不是容易的事情,语文课的讲解也需要仔细斟酌。如何用最生动而又最具有创造性的方式,把课文的精髓展现给学生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处理好的问题。

对于语文课文的讲授,首先必须注意在一定的文体基础上求其内在的有效性,这种有效性也就是如何很好地驾驭课堂,给学生一个完整课堂的能力,即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创设情景、开展活动,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主张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观点。根据学生的特点,笔者把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讨论课,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比如,在教《雷雨》这样的戏剧片断时,笔者要求同学们自由组合,建成一个个演出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上课就是一场汇报演出。学生要想演好角色,就必须熟悉剧本,了解时代背景,切身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在表演中理解人物个性,理解作品的魅力,这也算是一种教学表演艺术的解读。

中学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课文,它是一种用文字符号固定下来的书写文本,它选自报章杂志和各类著作,又经过教材编者的改动,并加进了阅读提示、注释说明和思考练习题等,成了一种极为特殊的文本。由于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阅读、写作示范的蓝本,所以,课文的解读应该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如何做好语文课文的解读,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入手:

一、“读课文”法

“读”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可以这样说,不读就无法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古人学习语文就有“诵读圣典”之说,只有从读中才能更好地体会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情感。那么,我们应当怎样进行“读”的教学呢?可根据不同文体、不同类型的课文,有侧重、有重点地采取如下读的方法进行:1. 速读。这是一种“不求甚解”的读法,就是不拘泥于一般的咬文嚼字,而专在抓住文章的神韵实质,迅速了解整段整页的意思,这种“读”在故事情节较为复杂的课文中显得尤其重要。每次讲一篇新课文,为了了解各种信息,但又没有必要对有关的文字读物进行字斟句酌地阅读,一般采取这种方法进行。如教学《新闻二则》时,可通过速读方法去了解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什么时间,什么人物,什么地点以及发生了什么事件和最后的结果。通过这样的提示,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有了较为明晰的梗概。然后再在了解了这些的基础上细细分析新闻的结构、写法、特点和作用。2. 品读。这种读书法就是要带着品味欣赏的态度去读,读得精细,想得深入。“不为名字句,而且得精神”,这就要求学生通读全文,理解字词句段的含义,然后反复读,通过字词句段的精研细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做出自己的评价,把着眼点放在追求深刻和全面的理解上。因为这种读法花费的时间较多,所以只适合选择短小精悍的篇目使用。如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文章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宁静”能改为“平静”吗?,“荷塘四面,长了许多树,蓊蓊郁郁”。“蓊蓊郁郁”能改为“郁郁葱葱“吗?仔细体味,改了则情味大不一样。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这些字词句中,领会作者是如何以不同的语言风格,创造不同的意境,抒发自己的感情。3. 朗读。这种读法就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使课文的内容立体化、形象化。它以声音所描绘的形象,表达的感情来触动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深刻感受,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并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朗读所具有的这种独特的魅力在学生心中所起的反响,大大超过枯燥的讲解分析所起的作用。这种方法适用于文字浅白、故事性强的课文,如诗歌、小说、童话、散文剧本等课文。如在教学曹操《观沧海》时,只有用慷慨悲壮的语调来读出作者于动乱之年,志在天下的深挚情感,才能激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其情。

二、“写”法

语文学习的方法除了读之外,最终也要归结到写出好的文章,一堂课中,除了教师的讲读之外还有学生的写。把读写结合起来,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话有道理的,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把讲读和写作联系在一起。形式也不拘泥于默写之类的,除了课文开始的回忆性听写之外,还可以有课文中的词语串接、组词成句、成段等的叙述或者描写,还有课后感受之类的“写”,这样的写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极大地锻炼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有效地把教师的讲读和学生的体会紧紧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三、“想”法

在一堂课中,讲读往往是和教学的情景、师生思维的碰撞组成的,这种交流称之为思想和意识形态上的一致性。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利于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而进行的课堂教学才有价值。想,在整个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中轴线,不能偏离这个中轴线而进行教学活动,读和写也是在它的支配下进行的。所以,在解读课文时,如何有效地启发、诱导学生的想象思维就显得尤其重要。“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动情”而写文章,读文章就要“入情”,教文章自然要“传情”了,在课堂上,教师必须通过语言的艺术表达情感,以课文感情的基调为线索,把握课文的内在节奏和学生的情绪,达到动情与晓理的和谐统一,点燃起学生情感的火花,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课文的解读方法是多样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宗是要在课堂活动中进行,要在师生的读、写、想的思维活动下进行,教师必须贯穿一条能积极而有序地启发诱导学生思维的路子,把课文的讲读与教授贯穿在每一堂课中、每一个学生的思想中。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江北高级中学 725000)

猜你喜欢
解读体验艺术
纸的艺术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