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更好地尊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016-05-14 13:24李素芳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8期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层次性科学

李素芳

摘要:在初中科学涉及知识广、中考分值大、提前保送考试难度大、家长目标高等社会现实下,教师求多、求快、求难等现象随之产生并发展甚至壮大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理解和掌握是有规律的且是循序渐进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保持冷静,尊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孩子们在学习的同时依旧保持学习的热情已经显得甚是重要。

关键词:科学;最近发展区;层次性;诱发性;展示性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05

20世纪30年代,维果茨基首先引入“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其一是现有水平,其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因此,最近发展区就是经过努力后能达到的更高一层的智能发展区。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就是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水平”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实践证明,当课堂上所讲的教材里既包含一定份额的已知的东西,又包含一定份额的新的东西时,才能唤起建立在思维本质上面的稳定的兴趣”。这揭示出已知的东西和新的东西之间的内部联系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奥秘。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合理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确定学生的学习任务,设计一定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完成的问题,同时还要确立学生是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主体,教师只是引领者、合作者的教学思想,再者预设学生学习新知识后可能产生的新疑惑。教学的本质不在于“训练”“强化”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制,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制。那么,教师如何处理教材中的一些合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接地气,合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潜在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轻松愉快且合乎学生的兴趣,并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激情。

那么,教师能做些什么?

一、教学中遵循层次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尽可能设计科学的、有梯度的、有层次的教学链,考虑好教学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还要注意在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

如有关氧化还原的教学:在初中有关氧化还原教材中分成两个层次,在七年级只要求了解氧化反应,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而铁生锈是缓慢的氧化反应;在九年级则要求知道物质得氧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失氧的反应是还原反应,知道金属和非金属单质能和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知道氧化物能和氢气、一氧化碳、铁等物质发生还原反应等知识。在高中化学有关氧化还原的教学中,教材分成了三个层次进行:高一的教学是为和初中化学知识相衔接,因此是从原来的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基础上,上升到让学生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并会用“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高二时的教学目标就变为使学生掌握用化学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高三时的教学目标则是使学生掌握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及相关的常见反应。通过这样“两级跳”再加“三级跳”,最终达到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要求,能够领会相关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含义,能够解释一些有关氧化还原的简单化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逐步提高,不可一步到位,如果想要“一步登天”极有可能会导致“一无所有”。遵循层次性原则让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一步步转化为“现有知识水平”。

二、教学中遵循诱发性原则

在科学教学中可以创设情景来启发和诱导学生,慢慢把他们的思路和情绪引入科学的世界,但教师创设的情景一定要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进行有效学习。

如平面镜成像一课中,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水火不相容,水能灭火,设计“魔术”。用一块茶色玻璃做平面镜,在玻璃前后两侧距平面镜等距离处各放置一支装在烧杯中蜡烛,教师和一名同学一起点燃平面镜前后的蜡烛(学生点燃平面镜前面的一支蜡烛,教师点后面的一支,注意此时教师并不是真的点蜡烛),当学生看到两支蜡烛均被点燃后,教师提出水能灭火,并当场向镜后的蜡烛浇水蜡烛不熄灭,当水面超过火焰时蜡烛还是不熄灭,学生看到水中跳动的火焰时产生强烈的质疑,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此时,教师将整套装置略向左、右旋转,让学生看清平面镜后的真实情况。学生发现自己刚才看到的并不是真正的火焰,只是前面那只蜡烛火焰的像,从而引出平面镜并激励学生探索平面镜成像规律。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仪器设计实验,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组间交流和讨论、全班展示和评价等系列活动得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通过创设的情景,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引发矛盾、产生质疑,激发和激励学生探索新知识,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顺利转化为“现有水平”。

三、教学中遵循展示性原则

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运用形象化的材料和实验,揭示科学知识的发生、发现和发展过程。通过展示内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思维轨迹清晰可见。这既体现了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也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构成物质的微粒这一课中,学生对原子、离子和分子的理解非常困难,特别是学习了化学式以后,用一般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教授以后,最后学生看到CO2就会说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有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气分子,看到H2O就会说一个水分子中有一个氢气分子和一个氧原子等。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想办法通过直观的教具帮助学生避免产生类似错误知识。教师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模型,如H2 、O2 、 H2O 、 CO2 、 HCl 、NH3 等,在展示模型的同时介绍分子的构成情况,并且对比模型如H2 和H2O ,O2 和CO2 等,学生就会发现H2O中的2个H原子是和O原子相连的,而H2中的2个H原子是直接相连的,CO2中的2个O原子是与C原子相连的,而O2中的O原子是直接相连的,之后学生不会再有之前提到的这种错误的想法,并且大多数学生会形成较为正确的意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中不会有分子。

在介绍物质的微粒模型时,可设计一些可观性较强的实验,如微粒之间有一定的空隙,可以将教材中的滴定管改成一个带有长玻璃导管的200mL无色细口瓶,在细口瓶中加入100mL滴有红墨水的水,再向瓶中加入酒精至灌满整根玻璃管,用手指顶住玻璃管口上下颠倒试剂瓶使液体混合均匀,静止,学生惊呼——液面下降了这么多!此时,教师稍加引导酒精和水有没有从细口瓶中出来?瓶内的物质体积小了但物质或者说微粒数有没有少?微粒数没少体积小了说明什么?学生略加思考就能想到微粒之间有空隙,酒精和水混合后微粒之间的空隙小了,所以液面下降。这个实验中有两处增加了实验的可观性,其一是在水中加了红墨水使所有同学都能一目了然,其二是将滴定管改成带长玻璃管的细口瓶,滴定管中的容积一般为25mL,可加入的液体量较少,混合后液体体积变化较小,而且滴定管的管径较粗所以选择滴定管进行实验混合前后液面高度变化很小,绝大多数学生观察不到,改成这套装置后因为装置中的液体体积较之前的10倍多,混合后引起的液体体积变化较大,而且玻璃管的管径很细,引起的液面高度变化非常明显,坐在最后的同学哪怕视力再差也是非常直观,而且因为效果震撼学生印象深刻,兴趣十足,思考问题充满自发动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重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用好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学校现有设备以及网络上销售的一些有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小实验、小仪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甚至一次次的震撼中走进神秘的科学世界。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江北育才实验学校 315000)

猜你喜欢
最近发展区层次性科学
多元表征:促进儿童数学思维发展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浅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练习”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基于“最近发展区”的班级内分层教学研究
浅谈新时期群文辅导工作的特征
论促进幼儿“最近发展区”的路径选择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