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赏识教育

2016-05-14 08:09陈俊涛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8期
关键词:培养能力赏识教育高中数学

陈俊涛

摘要:所谓赏识教育,就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欣赏、鼓励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受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它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它能重塑学生自信,发现和发挥学生的长处与潜能,使其最终走向成功。

关键词:赏识教育;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40

赏识教育是一种以尊重、信任、宽容、激励为原则,顺应时代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出发点,按照学生成长的规律,顺应学生心理的成熟过程,尊重个性,鼓励学生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的教育方法。赏识教育归纳出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提醒的操作原则和操作方法,从而对教育规律把握达到了理论化、系统化、操作性、特色性的高度。

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常常会让教师认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教师的职责就是把知识点讲清楚,让学生多做练习,掌握数学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考试时得高分。美国心理学家丝雷说:“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在教学活动中,采用赏识教育就是很好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往往重视不足,由于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导致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体现,教学活动都由教师来组织,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虽然情感教育现在已经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并成为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之一,但是许多教师仍没有真正领悟其精神内涵并进行认真学习。有些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都相当不错,讲课很认真,课堂教学能力也很强,而且也有较强的责任心,但是教学效果却不理想,这是什么原因呢?应该承认,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最容易让人们忽视的恐怕就是情感教育了。学生本身就包括认识和情感两个方面。作为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其智力因素担负信息加工的任务,即对信息进行感知、加工、识记、保持和应用。它可以使人类积累的经验转化成个体的知识结构,属于主体的操作系统。而非智力因素担负着信息选择的任务,即对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当认为是有趣的、有价值时,主体便主动而有效地吸收,否则反之。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教师一味加大知识信息量,而不能真正进入学生头脑的原因。因此,非智力因素对操作系统起着始动、定向、维持和调节的作用,它属于主体的动力系统。教师的教学如果只注重操作系统的过程,即认知过程,而忽略动力系统的过程,即情感过程,或者虽然有时也讲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但充其量只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力,保证学生上课不走神的条件,作为附加于教学活动之上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东西,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只从认知角度考虑,关注如何把数学公式、概念和定理讲清楚,只注意讲解的条理性、逻辑性以及计算演示中的正确性,而很少想到教学的情感性和趣味性。然而,新课改强调要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性学习已为教师所熟悉,但仍有不少高中数学教师认为“为学生提供探索性学习的机会”还很困难。因此,要使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乐于接受,就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性加工,教师只有关爱学生,才会产生亲切感,形成自身的愉快心情和良好的教学情感,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多地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多地体会对话的平等,更多地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

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它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项“培养”活动,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学生整堂课跟着教师转,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而形成了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的习惯。教支配学、控制学,学无条件服从于教,教与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学不会、越不爱学,这样就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然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本领,更要教给学生运用本领的能力。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和要求下,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播者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转化,成为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产生想法的“助产士”。思想主要靠启迪,而不是靠传授。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数学教学情境。这样,不仅让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发生、发展的探索过程,而且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作为“数学教育”与“育人”功能之间的纽带,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尽快学会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全方位地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要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加强教法与学法的结合,教会学生求知,并不断地强化结论与过程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不断创新,学会生存。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奥妙,增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应注意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提高学习数学的热情;注意通过巧妙的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赏识学生自然要对学生良好的言行给予赞美、称赞、鼓励、表扬,但赏识并不意味着不要批评。针对学生言行的不当或错误,教师不能为了赏识而错误理解赏识教育的真谛。赏识教育的真谛在于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包括对学生纠正自己错误的能力,或勇于承担自己的过错而应负的责任。若把“表扬”简单地理解为“鼓励”,只重视正面的赏识激励,而忽视了批评,这便助长了学生傲慢无理、轻易放过错误的心理。实际上,赏识并不排斥批评,赏识是赏识学生的优点、长处和进步,而不是忽视学生的缺点、弱点和错误。该指正的问题要及时指正,该批评的错误也绝不能迁就。运用批评的艺术,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前提下,让学生以感激的心态接受这剂苦口的良药,从而达到真正教育的目的。

(作者单位:河南省许昌市许昌高中 461000)

猜你喜欢
培养能力赏识教育高中数学
初中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给“赏识教育”踩刹车
对九年级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践与探索
培养初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