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2016-05-14 01:00董道琴
教育界·上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家乡德育

董道琴

【摘 要】地理是中学教育阶段的一门主要科目,教材中存在很多德育素材。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把德育穿插进去,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关键词】地理教学 德育渗透 方法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其中,最后一条就是德育。同时,新课程改革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实施,而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下面就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版)谈谈挖掘地理教材进行地理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

一、在现代化的地理课堂教学手段中进行德育渗透

必修三第一章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中讲到了1998年夏秋,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洞庭湖及荆江地区受灾比较严重,用了4幅图(图1.5、图1.6)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这样大区域洪涝灾害中的应用及作用。这时地理教师在讲解课本知识的同时可以渗透德育。

二、在互动交流的地理课堂教学方式中进行德育渗透

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中,讲到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中的“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及控制人口增长”时,在课堂上可以采取互动的形式,让学生相互交流。学生交流后达成共识:政府要给农牧民一定的补贴。在这之前农牧民一时想不通也是必然的,但我们要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让广大农牧民明白退耕还牧、退耕还林的意义。在这样的互动交流中,学生学会关注农牧民的生活,关注环境的变化,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德育。

三、在进行地理学科知识的传授中直接进行德育渗透

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逊热带雨林为例》中,针对热带雨林全球环境效应的“调节全球的碳氧平衡”这个知识点,就可以直接对接现在的全球大气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我国东部城市的雾霾等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四、利用教材中的图表进行德育渗透

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中,在引导学生分析图3.2《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2002年)》时,让学生讨论后得出:我国与世界相比,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单一,以煤炭为主(煤炭占70.4%);清洁能源所占比例太小。教师可再引导分析:造成这种现状与我国的国情分不开。

五、在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中渗透德育

必修三第三章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中,教师在评价总结时,可以用尼罗河上阿斯旺水坝带来的消极影响与田纳西河建坝的积极影响作对比,让学生明白,河流上建坝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消极影响,要学会辩证地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在这样的互动中完成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的德育渗透。

六、利用教材中的乡土地理知识进行德育渗透

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中,“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是珠江三角洲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的区位因素中的重要因素。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著名的侨乡,与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尤其是东南亚华侨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亲密的血缘关系。改革开放以后,广大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本着爱祖国、爱家乡,割不断的血缘关系,利用他们在海外的各方面关系,通过投资、引商、引资,为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七、利用地理事物的地位进行德育渗透

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中,教师在说明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地位的同时,渗透我国耕地只占世界的7%,而却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生产发展速度之快,农业生产技术之先进,让学生为祖国的强大而感到自豪。

八、利用问题研究进行德育渗透

第四章的问题研究是“我的家乡怎样发展”。先让学生收集资料,掌握家乡的基本情况,再让学生分析家乡发展条件的优势与不足。同时让学生了解其他地区发展的经验以做参考或借鉴以及让学生提出对家乡发展的建议或构想。学生在参与此活动的过程中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萌发为家乡贡献力量的想法,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

九、利用自然资源本身特点渗透德育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特别提到,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方面的素材在必修三中大量存在。

十、利用必修三中的活动题渗透德育

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中,在讲到“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个知识点的活动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南北方之所以有巨大差异,都是南北方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造成的。同时阐明,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外部条件,但不是决定性条件。在特定的场合,地理环境可以成为人类活动的决定性条件。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只要我们头脑中始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一意识,做到有机渗透,有意渗透,有情渗透,善挖掘,巧设计,许多教材元素中都可以找到适合的切入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避免过于偏重理论的讲解,注重培养学生可以接受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培养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家乡德育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