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2016-05-14 09:03孙瑶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

孙瑶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带来的是日益严重的生态污染。因此,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出发,通过分析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原因,探讨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权衡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市场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003-02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①今天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也处于由经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的重要时期。在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抓住这一重要的战略时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从而缓解现阶段我国出现的种种生态问题。

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1)水土流失速度加快。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92年的40年以来,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了60多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80%。(2)土地荒漠化问题严峻。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沙漠化问题最严峻的国家之一,仅我国长江以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就达到15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持续荒漠化对我国的农业,畜牧业都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3)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实现工业和农业的迅速发展,无节制地乱砍乱伐,毁林开荒使我国的森林面积大幅度锐减,并由于树木的生长周期普遍较长,导致我国的森林资源严重匮乏。(4)物种多样性减少。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近年来,我国野生动物的数量逐年递减,已有160多种野生动物被列入濒危物种行列,有10多种哺乳类野生动物已经彻底灭绝。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每天都有100多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这些骇人听闻的数字印证着当前我国处于生物多样性日益减少的可悲境地。(5)水资源短缺且污染严重。在2011年的调查当中发现,我国660个城市当中,仅有1/3的城市可以实现水资源供应充足,其余城市均存在不同程度上的水资源短缺。由于粗放型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导致工业废水肆意排放、农村地区盲目使用化肥农药,加之灌溉的不合理,导致污水直接流入河流、地表和地下水体污染严重。(6)大气污染导致雾霾盛行。据统计,2015年北京雾霾天数达到180天,占全年天数的49%。也就是说,居民每两天就会遭受到一次雾霾的极端天气。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汽车尾气的排放、燃煤、秸秆焚烧这种种的因素的叠加导致我国雾霾天气的迅速增加。因此,优化能源结构,全面推广绿色新能源已经迫在眉睫。(7)污染源由城市向农村蔓延。随着农村工业化的逐步推进,乡镇企业在农村地区异军突起,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大范围的农村生态污染,主要表现为化学污染和水污染。

面对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大部分公民还没有形成应有的危机意识,对生态环境现状的认识程度还不够,生态文明建设还任重道远。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根源出发,分析我国生态环境出现问题的原因所在,以此为突破口,更好地研究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科学知识缺乏

当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教育模式还是以单一的应试教育为主,多数学生学习以高考为目的,对高考不涉及的科目缺乏学习热情,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生态科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限制了其生态科学知识的学习。教师以提高学生成绩为授课目标,因此,对于高考不涉及的科目并不加以重视,也不会主动引导学生学习。中小学大多按照应试科目设置课程,对环保课程不加以重视,导致学生没有专门接受生态科学知识学习的机会,这也是导致当前我国公民生态科学知识普遍匮乏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30年的时间创造了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GDP,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然而,在我们为经济增长速度喝彩的同时,也应看到经济发展同时带来的环境问题。某些专家和学者试图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来安慰大家,认为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会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而改善,即可以采通常所提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然而,这种模式背后隐藏的危机是显而易见的,很多生态破坏结果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资源也是短期不可再生的,全球变暖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也不是我们简单可以改变的。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彻底转变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新制定一条绿色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彻底遏制当前的生态污染蔓延趋势,保证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三、生态基础设施投入过少

生态基础设施是我国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大多处于理论研究范畴内,缺乏与理论相适应的物质投放,导致公民在生态实践过程中缺乏基础的生态设施。

作为公共物品,生态基础设施本身存在供给“市场失灵”的情况,因此就需要政府作为生态公共物品的补给者,加强生态基础设施的投放,以此补偿“市场失灵”的情况。

四、缺乏针对性的生态管理

美国学者柯克帕特里克·塞尔在《大地上的栖息者》一书中说过,“如果在哪个层次上可以培养生态意识,可以让公民认识到自己是造成环境后果的元凶,那就是在地方层次。在这一层次,所有的生态问题都走出了哲学和道德的领域,被作为切身的问题加以处理。”[1]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缺乏具有针对性的生态保护政策,因此生态环境建设进展缓慢。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特殊性,环境保护政策中的许多条款并不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加上短视的小农思想的阻碍,农村地区的生态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在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该针对地区特殊性,因地制宜制定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和与之相符的生态政策,从而更好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五、经济利益的驱使

当前我国大部分公民仍然信奉“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将人类对自然界的剥削当成合情合理的事情。殊不知,在人类无休止地自然界进行剥削时,大自然已经开始了对人类的“报复”,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的频发,就是大自然为我们敲响的警钟。恩格斯早就提醒我们:“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当然,人类生态责任意识的缺失不是一朝一夕导致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向前迈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经济利益驱使人们以增加产出为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金钱主义”的价值观开始在中国不断盛行,企业和个体劳动者更多的只关注自身所获取的经济利益,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开始肆无忌惮地剥削生态环境,开发生态资源,生态保护观念开始逐渐淡漠,最终导致资源日益枯竭,生态平衡被打破。然而,从长远来看,企业的发展、产能的提高,最终还是要靠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部署,发展绿色高效的生态经济。只有兼顾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平衡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发展,只有按照科学发展的模式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既满足我们这代人的生存发展,又不损害我们子孙后代的利益。这样的发展,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追求的真正的发展。

六、缺乏生态责任意识

由于生态环境的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中国目前还缺乏对公民生态责任意识的具体要求,导致一些公民没有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公民需要切实履行的生态责任和必须承担的生态义务,大多数公民缺乏对自身生态责任的明确认识,很少反思自己日常的生态行为,对已经破坏的生态环境缺乏责任承担。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也导致缺乏公民生态维权机制,对于他人对自身生态利益的侵害也不会利用法律进行维护。特别是在我国的农村地区,许多违规的乡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污染,对农民的生产生活都产生了恶劣的影响。要知道“权利不被认真地对待,权利就会遭受漠视[3]。因此,如果我国公民在日常的生态环境决策过程中不能正确认识生态维权机制,那么自身的生态利益就会被忽视。

除了上文中笔者列举的诸多原因,生态审美意识和生态忧患意识的缺失、生态消费行为的扭曲地都是导致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缓慢的原因。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只有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率和利益的最大化中抽离出来,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形成绿色、科学、可持续的生态发展模式,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获取一时的经济增长。”[4]因此,只有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利益的协调统一,才能扭转“市场失灵”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繁荣。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
商务部:美方认定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严重歪曲事实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论市场经济行为的善恶原则及对传统道德的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