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核心价值观 探寻科学素养

2016-05-14 12:51李伟明
新教师 2016年8期
关键词:烧杯科学素养马铃薯

李伟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共24个字,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学情,落实与核心价值观相连的点。作为科学教师,可以在科学课堂上创设和谐情境,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创造民主氛围和提供平等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可以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公正分析实验数据,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从而为学生的生活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进而形成科学素养。下面,笔者就以教科版五年级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为例,谈谈如何通过有效的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和谐情景———提升探究欲望

天文学家卡尔·萨根说:“每个人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着好奇、敬畏。保持孩子们的这种好奇心就将成为老师、家长们的重大责任。”由此可见,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教材,吸引学生科学探究的好奇心,促进学生兴趣与求知欲的萌芽,这样才能为学生自觉行动打好基础。因此,我们的科学教学要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尊重他们的经验差异和学习特点,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去寻找,去询问,甚至去“探险”。

例如,在教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时,笔者在盛有少量清水的烧杯中放入小块的马铃薯,马铃薯沉到了杯底。接着,笔者将准备好的浓盐水往杯中倒,慢慢地,马铃薯浮了起来。学生们都发出惊奇的声音,并提出问题:“之前我们做过沉浮实验,得知沉浮和排开的水量有关。加水并没有改变马铃薯排开水量,为什么会浮起来?”

实验现象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相矛盾,从而推动学生的思维、认知朝着更深入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激发出了好奇心,还把科学探究当成自己内心的需要。

二、民主氛围———引发问题探究

民主的氛围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尊重,敢于展示自己的观点,有效促进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提出自己的猜测依据。

例如,在教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时,笔者出示标有1号和2号的两个烧杯,并手中拿着两个一大一小的马铃薯,问学生:“如果老师把这两个马铃薯放进这两个烧杯中,马铃薯会怎样?”学生受到第一个小实验结果的影响,提出了大胆的猜测:都浮起来;都沉下去;大的沉下去,小的浮起来。笔者把大的马铃薯放进1号烧杯,小的马铃薯放进2号烧杯。实验结果是:大的浮起来,小的沉下去了。这时候,学生对笔者的操作方法产生质疑,提出要自己操作。通过操作,学生发现,不管怎么放,放入1号烧杯的马铃薯都会浮起来。于是,学生认识到,问题不在马铃薯和放的方法上,而在1号烧杯中的水有问题。学生就此对1号烧杯中的水的探究热情更高了。

在科学探究中,只有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猜想、预测、假设,才能充分体现探究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使学生的猜测是错误的,但在探究过程中能逐步培养他们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这是终身受用的。

三、平等交流———促进问题解决

科学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需要建立起相互平等的关系,在平等的交流中,帮助一些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学会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探究。当然,作为科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集思广益形成可行的实验方案,保证实验的高效进行,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时,学生通过前面的猜测和实验,已经将马铃薯浮起来归结于水的问题。接下来,笔者询问:“水的奥秘到底在哪儿呢?”学生回答:“水的奥秘应该是加了盐。”笔者继续询问:“如果是盐,那么盐在哪儿?为什么看不见?”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实验方法。通过讨论交流,最后确定,可以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取一部分水放在勺子上用火烧,看看水干了留下的是什么东西。

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这样可以使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在多种方法中去寻找最优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诚信分析———提高分析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科学教学的核心,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不管实验结果如何,都应该尊重实验结果,如实记录,这就是诚信的体现。因此,科学课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获取数据,并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来,并加以整理和分析,归纳出现象后面存在的规律,从而使学生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例如,在教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时,学生已经通过动手实验,明白可以通过在水中加盐使水中的马铃薯浮起来。笔者进而提问:“是不是随便一杯盐水都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呢?”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如何制作一杯可以让马铃薯浮起来的盐水?实验材料提供一杯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以及提前准备好的每组20小包的盐,每包2 g。

实验结果是,第一小组使用了15包也就是30 g的盐才使马铃薯浮起来。这时,应及时引导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反思为什么比其他组用的盐多。原来,该小组操作时,一下子放了5包盐进去。那么,如何才能得到较为准确的数据呢?“一包一包放,这样可以减少误差”。在学生一包一包放盐后,笔者询问:“通过这个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知道了盐要达到一定浓度,马铃薯才会浮起来。”

数据的整理、分析是科学探究实验中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关注影响数据的诸多方面,关注差异数据,分析原因,力求使获得的数据准确、客观,努力把数据转化成证据,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自由扩展———扩充课外探究

小学科学教材的编写立足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提升、完善和发展,仅仅凭科学课上的时间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要把科学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扩展到学生的生活,建立生活与知识的联系,满足学生自由发展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时,在学生已经通过小组实验探索出在水中加盐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后,笔者继续提问:“对于这节课,还有什么问题想探究?”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求是不是加其他物质也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下一节课前,很多学生都和笔者分享了他们在水中加盐、加油,加到一定量就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实验。

“除了马铃薯,其他沉到水底的物品也可以吗?”教师在完成教学的同时,也要积极做好学生课外拓展延伸,比如与课堂相关的课外的小实验、小调查、小制作等。这可以使学生对科学学习有更深刻的体验,从而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科学认知,进而形成完善的科学概念,促进科学知识的获得。

总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在小学科学领域的教学实践,科学教师应善于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调动他们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使他们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会探究方法,提升探究能力,加强探究精神,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技能,促进他们科学素养的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本专辑责任编辑:庄严)

猜你喜欢
烧杯科学素养马铃薯
特别的“冰袋”
马铃薯有功劳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定边马铃薯
胖胖的马铃薯
秋马铃薯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