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困生习作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

2016-05-14 02:08史海平
新课程·小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学困生

史海平

摘 要:在习作教学中,教师经常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喜欢说话、写话,发言大胆,充满想象力;但进入高年级后,就不大愿意表达,尤其是学困生,习作能力也越来越差。这是因为影响学生作文水平的因素,不仅是习作技巧和表达能力,还有心理的因素。学生要表达自己的想法,首先要愿意去写作。所以,只有调整好学困生的心理,实施多种务实有效的教学举措,才能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调整;务实有效;习作修改

一直以来,一些学困生因为阅读量匮乏,缺少从生活中积累习作题材,所以对习作缺乏信心。写作时不是没东西写,就是像记“流水账”。时间一长自然丧失了习作的兴趣,对习作产生畏难、应付等心理,害怕表达内心想法,害怕写作文。

一、排解学困生习作的心理压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生活即作文,作文记录生活”的观念,把握新标准要求,教会学困生放松心态,清楚“记录自己的生活就是写作”,充分调动学困生习作积极性,从而提高习作教学的质量。在习作教学中,引导他们认识自己有一台万能的“摄影机”——五官及大脑,播放出自己眼见的事物、耳听的声音、心中的想法,写出自己对生活、事物的感受、体验和情感,这样就是在记录自己富有童真、童趣的生活;引导学困生从自己遣词造句的能力出发,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真情实感。教师不可随意拔高,但可以启发学生,给他们一个写作的“楼梯”,让他们模仿以前所学的优秀课文,学习作家们记录生活的方法。

二、提高学困生习作修改能力

“文章是改出来的”。因此,教师引导学困生认识到作家们投稿的艰辛,让学生明白对自己的习作也应进行修改、再修改。上学期,我们为了提高学生对作文的修改兴趣,弱化了传统的对习作精批细改的做法,开展了学生自改、生生互改的实验,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增强习作修改意识,逐渐提高习作修改能力。

在修改中,我发现,有部分学生没有兴趣改别人的作文,修改得很少,甚至只改几个错别字,习作和修改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我把第一学期修改习作重点定为解决基本的字、词、句、标点符号的问题。第二学期,我将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针对每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和结构内容考虑进行互改。首先,要找到帮扶对象,将自改、互改时表现得特别困难的学生,记录下来。接着对这部分学困生进行调查分析,找到原因:胆小,生怕自己改错了、改得不好;不认真,对自己要求不高,对其他学生的作文应付了事;作文能力差,对于别人写得不通顺、不理想的地方不会修改。最后,针对不同原因,寻找相应解决办法,帮助学困生提高习作修改能力。

三、提升学困生习作快乐感

习作教学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注重学困生习作的展示与交流。我先带领学生做了一个“看小作家照片”的游戏,其实照片只是一面镜子,让学困生明白自己也是一个“小作家”,每个“小作家”都要有展示自己的舞台。这对于刚刚起步的学困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之后我做了以下尝试:

1.每周举办一次“好书推荐会”

让每一个学生喜欢上阅读,通过不断地阅读,形成一定积累,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但是老师、家长推荐的书,学困生却不一定非常喜欢。所以,我们的“好书”都是孩子们自己挑选的书,同龄人相同的兴趣爱好是他们读书的良好起点。我鼓励他们每周都阅读一本好书,并写下简练的推荐词在会上宣读。之后再进行现场交换好书,静静地读上半节课,并约定下一个星期在推荐会上交换。这样每个孩子包括学困生都有了自己读书的小团队,学期结束时还制作出了诸如“我与书的约定”“星空下的书”等小册子。这样自然而然地缓解了学困生语言匮乏的问题。

2.利用班级文化墙来展示习作的精彩

我把班级文化墙的布置及更新分给三个小组完成,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主题:“华美篇章”主题记录学生的优秀习作,是学生习作兴趣培养的加油站;“精彩片断”主题是为习作水平相对一般和学困生而设,摘录他们在单元习作、小练笔或周记中的较为精彩的句子或片段,“诚于嘉许,乐于称道”,让他们也享受成功的快乐;“妙语连珠”主题记录的是学生在习作中的奇言妙语,尤其是学困生那偶尔“一鸣惊人”的妙语,有利于增强学困生积累和运用优美词句的意识。这些栏目的设置,使学优生有了展示的机会,但不“包场”;学困生也有展示的舞台,不仅仅当一名“读者”。

总之,要想提高学困生习作水平,走出“小学生怕写习作、小学教师怕教习作”的怪圈,我认为,首先,要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写作的动力;其次,要让学生多积累习作素材,只有素材多了,习作才会得心应手;另外还要注重学生习作方法的指导,尤其是提高他们的习作修改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情绪。学困生只有愿意写、渴望写,才能逐步提高习作水平,进而达到提高习作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英]杰罗姆·布鲁纳.教育过程[M].上海教育出版社,1973.

编辑 杨 倩

猜你喜欢
学困生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数学“学困生”转化方法思考
数学“学困生”转化方法思考
如何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
做好“加、减、乘、除” ,转化数学学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