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Stories”课程:用英语讲中国成语故事

2016-05-14 13:47张冬云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戏剧中华

张冬云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更加频繁,社会思想观念日益活跃。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以世界的眼光、全球的视角和现代化的理念来对待传统与经典。

变成语故事为英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因,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基础。基于此,学校立足外语特色实际,开设“I Stories”课程,出版《中华成语故事绘本》教材,开展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为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和理想人格的培育提供了丰富资源。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很多内容,但这些概念都比较抽象,离学生的实际生活都比较远,不要说用英语了,就是母语理解起来也很不易。因此,只有采用情景化、故事化等方式,化抽象深刻的思想为具体形象的理解,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才能使学生主动接受,最终落实到日常行动中。鉴于此,我们邀请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闫雅萍、张喜华、满颖等老师,结合小学生实情,选择了90个经典的成语故事,将之逐一翻译成地道的英语。学校还请来专业人员,给每一个成语故事都配上了形象生动的图片。最终,《中华成语故事英语绘本》教材得以出版,这套教材符合学生认知需要,深受学生喜爱。我们依托这套《中华成语故事英语绘本》教材,在全校开设了“I Stories”课程(中华成语故事英语绘本课程)。I Stories,I是成语idioms的首写字母,又和“爱”发音相似,这样一词双关,既表达了原意“成语故事”,又有“我与爱”的内涵。

融成语故事于课程

1.融成语故事于常规课程

学校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及学生英语实际水平,每学期每个年级选择学习4到5个故事,平均每月学完1个故事,力争6年下来能学50个故事。同时,我们也对不同年级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低年级听故事,中年级读故事,高年级讲故事。至于如何开展故事的学习,学校没有统一要求,而是让教师和学生依据教学进度自己决定。有的是学完一个单元之后集中学习,有的是利用每节课前的5分钟分散学习,有的是在每节课结束前的5分钟学习。

2.融成语故事于英语戏剧课程

众所周知,戏剧教育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除具有审美功能外,还具有教育功能。戏剧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此外,学生通过对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物的掌握,提高了对生活的感知,培养了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尊敬师长、勤奋好学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校将《中华成语故事英语绘本》融入到英语戏剧课程中,丰富和拓展了英语戏剧课程的内容。目前,英语戏剧课程题材分三类:中华优秀传统故事、学生身边的故事以及世界文学经典故事,形成了中外名篇与生活情境相结合、经典改编与师生原创相结合、现实生活与科幻童话相结合的多样题材。

化成语故事于育人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中小学生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发扬传统美德,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I Stories”课程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随着“I Stories”课程的实施,我们越发感到中华传统美德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资源。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少年儿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校的责任和使命。图文并茂的成语故事中蕴含着宝贵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质,学生在学习成语故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成长起来,感受中国心。成语故事的英文表达,使得学生在深刻感受其精神意蕴的同时,萌发出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播给世界的情怀。

编辑 于萍 李刚刚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戏剧中华
身边的传统美德
有趣的戏剧课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戏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