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研究

2016-05-14 02:38谢平安
魅力中国 2016年8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和谐马克思主义

摘 要: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及马克思主义中的“和谐”的思想很好地统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是一个有着非常深远意义与现实价值的问题。本文分别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马克思主义中的“和谐”思想、两者的区别与联系。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相互融合、相互支撑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也才能够真正的为实现中国梦而作出贡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 和谐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它不断滋养和影响着中华民族。它在历次的历史变革和民族融合中汲取新的思想,而使自己更加具有活力。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经常运用“和”的概念来阐述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老子提出“知和日常,知常日明”;孔子的《论语》中“理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虽然在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中并没有出现“和谐”二字,但古代典籍中“和”包含了“和谐”的思想精华,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在“和”的思想范畴之内。“和”的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融入在中华民族发奋图强的创造中。推动新世纪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必须深入挖掘和提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理论精髓,从而来借鉴与传承到当前的改革领域内。通过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和谐社会构想的审视与分析,总的说来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精髓主要表现在三个大的意识范畴领域,即:人与人的和谐层面;人与社会的和谐层面;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层面。

二、马克思主义中“和谐”思想

虽然纵观马克思主义的原著中很少看到“和谐”这一字眼的出现,但是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未来社会时候说到,要构建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马克思主义原著中,多次提到了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人类社会的构想,这也是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想的最初雏形和理论来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构想,经过一百多年的斗争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思想的内涵也更加变得丰富和具体,毛泽东同志早在六届六中全会上就曾提到要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这其中当然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的中国化和具体化,事实也证明,在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和谐”这一思想的落实上,虽然不同阶段的不同领导人的表述不尽相同,人民的具体实践的不尽相同,而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出现了严重挫折,但是,都是以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落脚点的基本架构思想从未改变,以人为本的社会执政思想也从未改变。在1978年之后,以邓小平为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并再次着重强调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发扬民主,依法治国,为维护社会安定和谐有序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社会主义本质的阐述的“共同富裕”(2)的落脚点也紧紧依靠在了人民身上,为和谐思想的进一步阐述和发展做好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物质基础。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继承了第二代领导人的精髓,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全面推向了二十一世纪,做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以胡锦涛为代表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通过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正式的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了一项战略任务,并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在其中的“以人为本”作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新一届党中央,继往开来,提出了“中国梦”的实现的战略要求,而“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3)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阐述为“和谐”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吹响了号角,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最初构建到二十一世纪的进一步发展,“和谐”思想不仅日益深刻,而且更加生动,更加具体。

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区别与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包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和谐思想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精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社会"普遍和谐"为最高的社会理想,而马克思主义在《共产党宣言》中的阐述的对于未来社会的构想也是以“和谐”作为最终构思的愿景,然而。两者不尽相同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两者在二十世纪的结合也并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历史的必然。

首先,马克思主义和“和谐”思想的阐述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加入,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首先要考虑到中国的现实和实践,作为一门实践的科学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之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合理的“翻译器”,如果不能够进行很好的切合实际的“翻译”,那么将会“水土不服”,王明博古在教条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就是没有考虑到中国斗争的实际,所以导致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没有能够拯救中国,甚至是将现状变得更加糟糕。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器”,人们可以更好的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类似“民贵”思想而又彻底的发展了使其变成了唯物史观,类似“大同世界”而又彻底的发展使其成为了共产主义世界。人们在理解之后也将更加容易掌握其理论的力量,而真正成为发展中国的武器。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统一和整理,我们只知道这个过程,并且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什么是方法,方法论就在于需要西方哲学的加入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加入,马克思主义的“和谐”观更加具体,而中国哲学的“和谐”观比较抽象,形式逻辑的缺少导致即使是中国人也很完整的理解中国哲学,更不要说推向世界,马克思主义就是作为一种大框架,使中国传统文化都能够融入其中,科学的可行的留下来,不科学的,属于糟粕的就去掉,中国传统文化也需要一种科学的方法论而迎来复兴,迎来真正的普罗大众,也就更加的发挥出中国哲学本身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谢平安(1991.09),男,汉族,江西萍乡人,广西师范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哲学。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和谐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