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脚手架”还是“桎梏”?

2016-05-14 10:09潘临才
关键词:脚手架问题情境

潘临才

摘要:小学课堂中学生的探索始于问题,不同认知水平的任务决定了是为学生打开进一步学习的空间,还是封闭了学生的智力探索。在当下激烈的教学质量竞争的前提下,部分教师自认为找到提高分数的捷径,但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作用不大,可以说是教师没有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脚手架”,而是为学生的思维套上了“桎梏”。

关键词:问题情境;问题变异;知识的融会贯通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90-1一、课堂教学应辅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而不仅仅是提供既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学校进行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有些青年教师在进行说课或是课堂教学时,通过帮助学生分析题目,提示解题规则,分析得很透彻,讲解很精彩,对解题头头是道,看上去学生找到了一个特定的解决方法。但细细品味,这种教学的方法,从本质上说还是知识本位,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方法解题,这降低了任务潜在的认知难度,使问题缺少了“问题性”,将本来具有联系性的任务减低为遵循既定步骤的过程,大大缩小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而有经验的教师则通过辅助学生经历问题的情境,但不提供达到问题答案的具体信息,而是提供给学生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自己独立的或是在小组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教师擅长调动学生搜集解题的策略,通过图形表征,借助线段图,让学生寻找到题目中的绝对量和对应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发现了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在进行计算教学的时候,很多老师会从算法上不断重复训练,而我们是这样安排的: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具吗?老师这儿有几件玩具:小汽车26元,小猫32元,房子7元,飞机45元,布娃娃17元,小火车38元。你可以选择两件你最喜欢的玩具买,怎样买?需要多少元?请列式。学生列式:26+32 26+7 26+45 26+17 26+38 32+7 32+45……等等十几道算式,然后请学生尝试算算看,并对这些算式进行分类,哪些是我们学过的,哪些是没有学过的,归纳出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在这样的基础上把进位加法转化为不进位加法,并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显然,这样的教学学生习得的是数学思想和方法,对计算教学算法和算理的理解和掌握是深刻的。面对解决同样的数学任务,不同教师的课堂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学习效果。关键一点是教师如何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支架,在多大的程度上提供给学生思维与讨论的空间,这决定了学生的思维能走多远,学习的能力是否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问题的“变异”,而不仅仅是提供类似的同质任务

知识建构的观点强调,学习活动不仅要基于儿童已有的经验,而且要促进其潜在的发展水平。这揭示了教学的本质不在于训练和强化已有的心理机制,而在于激发学生形成尚未成熟的心理潜能。我们在苏教版教材的练习课中,引导教师要把练习课上成新授课,正是基于教材在练习的设计过程中,不仅巩固已学的知识,更有较多后续学习知识的拓展和渗透。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归纳出了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后,可出示长方体的实物,并演示提出如果少掉一个底面的一个面,请学生思考这时五个面的面积公式又是怎样的?如果少掉前面的一个面,这时五个面的面积公式又是怎样的?如果少掉两个底面,这时的四个面的面积公式又是怎样的?少掉了两个底面,这时实际只要求什么?哪一种物体只要求出四个面?学生经过讨论,很快能说出求五个面的面积公式,并知道少掉两个底面,实际上只要求长方体的侧面积,通风管即只要求四个面。这样通过运用实物和教具,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联想,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如何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进一步扩展学生潜在的发展空间,是教师在设计和实施任务时需要思考的问题。如果仅仅重复类似的题目,而没有扩展任务的变异空间,包括错例的反面经验,则难以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对象的各个方面。学生的学习源于变异,学生在学习中所经历的任务的变化空间,决定了其可能的思维发展空间。

三、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而不仅仅是“对题型定解法”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问题解决”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被异化为“对题型,套解法”的机械操练。教师们普遍重视应用题类型的教学,旨在建立应用题的字面特征和特定算法之间的联系,甚至不惜采用题海战术,普遍忽视了培养学生用图形表征数量关系的能力,因此也就缺失了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提炼知识的本质特质。只有综合贯通,消除知识间的矛盾和冲突,才能达到新的认识的高度。那种机械的解题方式,使学生在解题中主要寻找题目中的关键词,而不关心得到答案的合理性,久而久之,导致了学生形成狭隘的数学观。有位老教师,在圆柱和圆锥整理复习中,出示了一段长12分米,底面直径2分米的圆柱体木料。让孩子们充分展开想象,在小组中提出并解决不同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有算体积的,有算表面积的,在学生正确地计算圆柱体表面积和体积的基础上,教师把这个圆柱体转化为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通过压路机的滚筒在地面滚动一圈,一根木料截成两段,利用车床将圆柱体做成一个圆锥体等等,把所有的知识都聚焦在一个情境中,达到了知识的融会贯通。

课堂中师生的探索始于问题。不同认知水平的任务决定了是为学生打开了进一步学习的空间,还是封闭了学生的智力探索。只有我们的数学老师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出发,带着孩子走向数学,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即便是数学任务没有经过复杂的设计,即使是常规的数学活动也能够构建为有意义的数学经验,其意义在于这样的任务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探究,学生从中得到数学的思考方法,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脚手架问题情境
建筑工
攀爬脚手架
五叔
脚手架楼(大家拍世界)
高中生解决情境性化学问题的初步研究
情境教学法提升化学实验课程价值的探讨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船用钢管脚手架安全隐患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