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我这样教——也谈学生的情商培养

2016-05-14 03:38敬伟博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翠翠边城湘西

敬伟博

摘要:正如前文所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另一个基本理念是注重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这,无疑和学生的情商培养对接。所以,在语文文本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情商教育,显然是必要的。本文将就行进行具体课例展示。

关键词:情商;情感;品读;感悟;熏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031-01准备阶段

(1)自读选文,做基本预习。字词,沈从文其人其文。(学生认真查阅)

(2)文本量大,学生充分、扎实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

(3)学生自己的思考,提出问题,教师收集整理,教学中相机切入。

学生问题归纳分类:

(1)哪些地方体现了边城的美?

(2)主人公翠翠的形象?

(3)翠翠的性格与地方风土人情有何关系?

(4)本文写作背景?

(5)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文章为什么以悲剧结束?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引发兴趣

出示一组非常优美的湘西风景、民俗的图片。提问:同学们感受如何?

(情商关注情感,学生不了解湘西,和《边城》有距离,创设情境才能激发兴趣,是培养情感的起点。)

(二)解题,整体感知

(1)由题目切入:文章题目中有关键信息需要关注,"边"城。解题: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请学生带着思考进入文本解读:作者为何要塑造一个"边"城?(解题是为了让学生抓情感,抓特点,抓情感释放的点。而学会"看背后的东西",是情商的重要表征。)

(2)整体感知,把握情节。这篇课文是节选的,在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课文,概括各节的具体内容。因为这篇小说属于节奏比较缓慢的抒情小说,让学生熟悉情节是理解课文内蕴的关键。(情商培养也不例外,关注学生的情商,就要先关注学生的整体感知、自主感知。这是第一位的。只有自己先入为主了,先有情感体验了,别人的交流分享才真实可感,才不是简单说教。自己的情感才能由感性感知过渡到理性认识最终丰富起来。)

(三)合作探究,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什么样的水土养育了什么样的人"为贯穿整节课的线索,学习并赏析民俗美、人情美、人性美。中间涉及学生课前提问,随教学进度相机点出,解答。

(1)问题一:这里是怎样的一方水土?有怎样的民俗风情?(学生问题1.哪些地方体现了边城的美?)

明确:文中有大段的篇幅描写民俗民风。只要学生找到的确是当地风俗民情,言之成理就可。

步骤:①教师示例,与学生一起在一二段寻找关键信息。(本环节教师先示范,教给方法。举一反三,帮助学生学会自主体味,是情商培养的起始。人具有最基本的最天然的模仿能力。在模仿中才能渐变。)

②然后,学生勾画找到的民俗、民风的描写,深入品读语言和意境。四人一组交流。教师巡回点拨指导。(此处设计,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落实之前的"模仿",进行"反三",这可以看出来学生是否能把握特征,把握重点,依葫芦画瓢地进行模仿,同时,自主筛选合并能力,而这些谁说不是情商的重要考量。)

(2)问题二:风俗下又有怎样的人情?作者着重写了哪些方面的人情?

明确:边城明净的风光,淳朴的民风,教化着朴实的人们。在小说中,每个人人都热情诚实,人人都由君子遗风。美好的道德情操仍在这里发扬光大着。

(以上两个问题设计,不仅意在让学生充分研读文本,更在感知湘西的美好风俗,感悟那里的人情,让学生在生生、生本的交流中体悟情感,关注情商。为后文解读主旨做铺垫)

(3)问题三:以翠翠形象为一个切入点,解读翠翠形象(学生问题2.主人公翠翠的形象?),"一方人与一方水土"有什么关系?(学生问题3.翠翠的性格与地方风土人情有何关系?)

①此处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翠翠与二老傩送的对话,并分析翠翠的人物形象。(此设计意在让学生把握人物语言、心理,帮助分析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恰恰可以体现学生良好的情商,比如情感的把握,人物性格的体味和还原,模仿能力与创新解读能力。)

②学生快速浏览,补充问题:翠翠的形象是丰满的,翠翠的情感也不仅仅表现在对傩送上。同学们还可以找到哪些描写?而且,翠翠只是一个点,同学们还可以找到哪些人的哪些情味,自主寻找,合作讨论,你认为作者还重点塑造了谁的形象,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呢?(这个环节的设置,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而这,也是情商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能沉下心来静读,读出深度读出广度)

③翠翠等人的形象塑造,与作者描绘的美好的湘西有什么关系?

明确:翠翠的身后是有着淳朴风俗的湘西,翠翠是千百个湘西人的缩影。(此处设计,就是落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而帮助更好的归纳主旨。在情商的角度看,知人论世,任何人都有他成长的环境,任何事物都要把握其关联性。)

(4)照应课文开篇的问题,作者为何要写一个"边"城?思考现实背景如何?(学生问题4.本文写作背景?5.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以上基础上,总结本文主旨。

背景补充,明确:沈从文在现实中找不到那一分人与人之间的纯朴,所以才会在湘西的山水风物人情中去找寻;联系陶渊明、庄子。沈从文描绘的湘西画卷,语言文字呈现出来的浓浓的情味让我们为之动情。本文赞美了边城人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批判了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呼吁了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5)沈从文介绍:

沈从文其人其性格。沈从文从来都是"让人"的,但沈从文又是极为坚定极为自信的。沈从文与湘西的关系。

(设计以上两环节,让学生明白知人论世。文如其人,美丽清新的文字背后应该有一颗包容博爱的心,一种善意的普世情怀,让学生在解读文字的时候,始终注重联系,注重体会,注重多角度多元去了解作者和文本,带着作者的经历作者的情感,亲临其境,感同身受,就能与之共鸣。同样,高情商的人往往会进行换位思考。)

(四)延伸思考:

你对沈从文先生的重建边城有什么看法?赞同?不完全赞同?为什么?(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情商本领。)

(五)总结:

"《边城》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领略了湘西的风俗美、人情美、人性美。

(六)布置作业:

拓展思考:《边城》这么美的一个地方,这里的人都如此善良,为何作者要写一个悲剧的结尾,让人读完觉得很沉重?(学生问题6.文章为什么以悲剧结束?)再读文章,为"我心目中的《边城》"读书交流会做筹划准备。

猜你喜欢
翠翠边城湘西
边城
欢乐湘西
翠翠的心事
初遇二老傩送
大庸边城的蛮与娇
湘西 国画
湘西芷江洽降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