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贵明:跨境民族文化认同与“一带一路”

2016-05-14 13:38
民族文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傈僳族史诗缅甸

由于历史原因,中华各民族之中有不少是跨境民族,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有些民族自外向内迁徙,有些民族自内向外迁徙。在我的故乡云南的26个民族之中,就有傈僳族、哈尼族、傣族、景颇族、佤族、苗族、拉祜族、德昂族、壮族等十余个民族如今也生活在缅甸、老挝、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生活在境内外的同一民族,一般具有相通的语言、共同的历史和相对统一的风俗习惯。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诸如广西、云南这样的边疆地区,忽然之间成了通向海洋的地理桥头堡。沿着中国漫长边境线居住的那些边疆少数民族,也就成了“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前沿。

尽管勾勒了一幅美好的画卷,但我相信对于中国而言,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是一项极具诱惑却又陌生的工程。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波澜壮阔的国内改革进程中,中国多民族作家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因为我是傈僳族,我愿意谈一谈跨境傈僳族文化民间交流的一些情况和进展。傈僳族族称始见于唐人著述,唐朝时期生活在今滇、川、藏交界地带的“两林”和所谓“栗粟两姓蛮”是当今傈僳族的祖先。傈僳族大约自公元1441年开始,在明朝军队远征缅甸的军事行动中陆续从今滇、川、藏交界地带向中缅边境移动,主要原因是随军参战和戍边防守中国云南与缅甸北部的边境线,这种国家移民的行为直至清朝道光年间还未停止。之后,因为在1912年至1937年期间多次武装反抗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失败,导致数以万计的傈僳人从怒江、澜沧江流域迁徙至缅甸北部的葡萄等地。在1958年,由于极左错误思想的影响,导致两万余傈僳人流亡缅北,1960年确定中缅国境线后,这部分傈僳人再也无法返回自己的祖国。

1915年前后,傈僳木氏族、鱼氏族和蜂氏族三支氏族从缅甸进入泰国北部的登劳山地,从此在那里繁衍生息。傈僳族后来也因此成为泰国民族之一。至本世纪,全球傈僳族人口大约有120万至128万人之间,其中中国有72万人,缅甸有大约43万人,泰国大约8万人,印控藏南大约1万人,在老挝北部的丛林中还生活着不到1000名的傈僳人,作为二战难民散居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美国、法国等地的傈僳人大约有1万人。随着国际傈僳族学者接触的不断加强,近年来,越南北部自称“栗颇”的一种民族自称与中国和泰国的傈僳族为同一民族,并主动邀请傈僳族学者前去考察,国际傈僳族学者正在针对这一问题开展民间形式的民族识别。

我于2015年和2016年两次受邀到达泰国北部山地,考察傈僳族自然宗教地区的传统史诗、口传故事、祭祀仪式保留与传承情况。在两次考察泰国夜丰颂、清迈、清莱等地傈僳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发现母语相通,创世史诗、自然宗教祭祀、民间歌谣对唱等仪轨与中国云南的傈僳族惊人相同,所有传统宗教仪式比我国保留得更加完整,在对待天地自然宗教的态度上,泰国傈僳族也表现得比国内傈僳族更加笃定和自信。但是令人担忧的问题是,100年来,就像在中国一样,泰国和缅甸傈僳族社区也有西方宗教传播,并且呈现出蔓延和扩大的倾向。西方宗教具有排他性,傈僳族传统文化在一部分境外宣教士眼里,是一种应当彻底摒弃、否定乃至打击的异端邪说,不仅优秀的民族史诗、歌谣被否定,而且连灿烂的傈僳族歌舞在缅甸的基督教旧约社区也遭到打击。

当然这种局面也非一成不变。由于我国挖掘和重建民族传统文化取得了良好成果,泰、缅傈僳族中的有识之士也在开始重新审视过去、认识现实并思考未来,那些激进的基督教宣教士在傈僳民族学习和回归传统文化的自觉呼声中也有所冷静和反思。双方似乎再一次形成了某种平衡。在保持着不同宗教信仰的前提下,东南亚地区和海外大部分傈僳人都保持着强烈的民族认同和历史认同。只要提起“傈僳”这个族称,所有的傈僳人都会珍惜她的光荣。在“一带一路” 战略提出之后,具有战略眼光的一些地方政府也有所响应,他们以文化交流为依托,派遣传统歌舞使团、民间史诗交流组团进行了一些跨境民族文化互动和交流,一方面向相邻国家各民族展示了中国经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另一方面则增强了跨境民族的传统文化认同,对培育中国文化向心力具有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与傈僳族一样,中国西南的很多民族拥有丰富灿烂的口传文学,并广为流传,其中包含史诗、故事、格言,千百年来,他们的文化口耳相传,他们生存的技能身手相授,因为有了口传文学,他们的语言和智慧也生生不息。我想,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因为把握着一些传统智慧和历史解释权,边疆跨境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可能走到前台,中国政府应当以厚重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为根本导向,加强对跨境民族官方或者民间文化交流的支持和援助,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同时,也应当培育中国传统文化的辐射圈。

猜你喜欢
傈僳族史诗缅甸
缅甸琥珀中首次发现虾类化石
从《中国史诗》里读懂中国
缅甸希望20年内赶上新加坡
梵克雅宝再现艺术史诗
史诗
少数民族音乐
傈僳人的阔拾节
史诗与认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