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网络与无偿献血

2016-05-14 00:09沈菲飞文世庆
关键词:无偿献血社会网络高校

沈菲飞 文世庆

摘 要:高校学生是无偿献血中最容易推动的群体,也是团体无偿献血的主体。团体献血活动只有规范地管理、有序地组织,大学生社会网络才能更好的发挥推动作用。校园团体献血工作要淡化物质激励,回归公益本质,依靠同辈群体、意见领袖、政府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

关键词:高校;无偿献血;社会网络

中图分类号:C913;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7-0251-03

一、研究目的

无偿献血是一项公共事业,通过采取合理有效的技术手段,促使并维持个人血液的捐献。目前各大城市血液主要依赖个体献血,受环境、天气、节假日等因素的影响,血液供应具有波动性,无法满足临床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用血需求。团体献血具有相对固定、执行效率高、容易号召等优点,团体献血与个体献血两种组织模式结合,能优化采供血结构,保证血液供需平衡。2015年6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4部门以国卫医发〔2015〕68号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血液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将拓展无偿献血模式,强化团体无偿献血工作。

大学生具有人口基数大、居住集中、身体健康、思想活跃、热情积极、乐于助人、对无偿献血知识的理解和接受速度快等特点,是无偿献血中最容易推动的一个群体,自然成为团体无偿献血的主体[1]。以往研究显示:大多数的未献血者在进行献血决策时,家人和朋友对无偿献血的认知态度和意见尤为重要。献血者和未献血者感知到来自周围人群的赞成和反对态度存在差异,已献血者感知到的反对意见更少[2]。本文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从社会交往网络的视角研究献血者征募和维护,并非旨在测量网络结构,而是通过叙事的方式从细节上了解大学生社会交往网络对献血的影响。

二、研究样本与方法

本研究选取K校和C校两所不同献血组织方式高校,通过志愿组织、校园献血活动现场、校园BBS和百度贴吧接触献血者,并由献血者推荐其他同伴,逐步进入到献血学生的社会网络,以访谈法和个案分析法了解社会网络对献血动员及维护的影响。

K校是一所重点理工科院校,每年无偿献血活动由校团委和芳草社在全校范围内协助市中心血站在校内开展。芳草社是由K校热心公益活动的青年组成的团体,成立于1994年,自2005年起负责K校义务献血的宣传组织工作。芳草社结合青年组织的特点,以每年3月5日的学雷锋活动日、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6月14日国际献血者日、10月1日献血法颁布纪念日、12月5日国际志愿人员日等纪念日为契机,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大规模形式多样的无偿献血宣传和组织动员活动。此外K校每年9月的新生入学教育也把《献血法》作为内容之一,利用校报、广播台、BBS、宣传材料、《大学生健康教育》选修课,广泛宣传无偿献血的重要意义。2004年市中心血站招募建立应急献血者队伍,K校师生积极响应,只要有病人需要,第一时间即可献血,极大保障了突发事件的临床用血。

C校是一所地方综合普通本科院校,其献血活动主要是当地血站流动献血车不定期进入校园采血,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提供协助。2012年国际献血日前夕,C校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宣告成立,由曾参加过无偿献血的及志愿从事无偿献血事业的在校大学生自愿组成。服务队成员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动员公众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工作,为献血者提供咨询服务,并负责其他社会公益性活动的组织与策划。

三、献血动员

K校每次组织团体献血前都会做很多细致的准备,如芳草社社员会反复与血站负责人联系,确认时间地点安排和需要提供的物品等具体细节;组织志愿者和献血者到市中心血站参观培训;邀请血站医生去K校办讲座,阐明各种献血误解和“黑幕”谣传;在学校教学楼和主干道拉横幅摆宣传板,在宿舍宣传栏贴海报。芳草社在宣传形式的选择上,既有横幅海报宣传单等实物宣传,也有BBS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宣传,还有群发短信通知,使献血信息尽可能让更多的同学知晓。通知上会提醒有献血证的同学记得带献血证,前一晚上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并保证当天宜清淡饮食,不饮烈性酒,不做剧烈运动,需吃饱饭,多饮开水,保持心情愉快。

斯诺等人研究社会运动的参与时提出结构邻近性(structural proximity)命题,即通过已经存在的关系网络能够连接上一个或更多的社会运动参与者[3]。笔者在K校活动现场发现不少献血的同学是结伴而行,在填表或排队等待熟人式的谈话也可推测出他们多半互相认识。活动结束后,笔者拿到献血者名单,名单按照进入献血场地先后登记,从学号、联系电话、宿舍等信息发现相同(相邻)寝室或班级的同学一起献血的较多。大学生处于以宿舍、教室、社团为基础而形成的关系网络之中,有献血经历的人越多就越容易促发未献血同学去献血。

和K校相比,C校献血组织没有那么细致周到,血站把献血车直接开到食堂前,完全靠学生自愿。有的同学献血后拿着纪念品回到教室或者宿舍,同班/寝室的同学很容易被鼓动起来。也有同学看到百度贴吧上其他同学晒的献血纪念品,自己或是劝说别人参与献血。关系网络不但是人们获取献血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产生社会期望和社会压力的来源。社会期望和压力等外部动机是促使大学生尝试献血的重要原因。如C校大四W同学(男),他上大学后已经献了5次,他们宿舍6个人都献过血,并且有3个和他一样多次献血。外部动机也很可能转化为助人为乐等内部动机,如C校大三的J同学(男)献血4次,累计1600ml,他觉得自己身体好,献血后参与体育锻炼没有任何影响,也曾把献血证借给其他需要献血证的同学。

和同学相比,教师和医学生的意见更有影响力,如C校晨曦鸝茗同学(女):“我有学医的同学说,他们老师说不要献血,对身体不好,所谓的献一定的血对身体好纯属医院虚构,是为了吸引献血的队伍。还有就是在别的学校献血有高优惠,在C校有什么?0.5学分,安徽工程(大学)却有5分,在C校有钱吗?没有。在安徽医专却有500到800的钱,这就是差距。”目前推动我国团体无偿献血工作的主要手段仍是强制任务摊派与物质刺激。C校S同学:“我同学在上海读书,他们学校学生献血后休息两天(含献血当天),班级献血超过一半人数的课程停课,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奖学金。除了几百块补助还有无偿献血关爱保险(意外伤害保障和医疗费用保障两部分)。”单位对献血者给予补贴和休假的福利虽然符合《献血法》可以“适当补贴”的规定,但纯粹的物质刺激违背了无偿献血的初衷,待遇的差别也让部分献血者产生不满,不利于无偿献血事业的持续发展。

四、无偿献血者维护

在自愿无偿献血制度下,献血人群是不稳定的[4],可分为固定献血者、普通献血者、流失献血者。高校大学生具有“三高三低”的心理特点,即热情程度高、紧张度、连锁反应度高、平均年龄低、平均体重低、社会阅历低,他们较文化程度低的献血者对于献血的安全性、献血对身体健康影响存在更多疑虑[5]。大学生虽然是无偿献血的积极参加者,但由于工作和生活不稳定,流动性大,其重复献血率与其他职业人群比较偏低。

世界卫生组织《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认为经常献血的无偿献血者通常危险性最小,因为其血液经常得到检测,血站和医院血库应动员献血者成为固定献血者。按照至少献过3次血并保持每年至少献一次血的人(或一有电话联系就能前来献血的人)这个标准,大学生中固定无偿献血者并不多,很多学生仅参加1次。大学生选择献血既有奉献爱心的利他心态,也有健康体检、日后免费用血、获得纪念品、评优入党加分等利己的心态。持利他心态的献血者,如不良反应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免费救治和解释说明,则可能成为献血流失者;持利己心态的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有不良反应或献血后预期利益不能实现,则更易流失。

K校B同学(女):“我献血的时候吐得好厉害,头也晕,抽到180毫升就拔掉了,结果让我躺了一会儿,又抽了我20毫升。”[6]再如C校M同学:“去年平安夜第一次献血,之后就胳膊酸疼无力,头晕乏力感冒半个多月。”C校P同学:“想要小黄人,但离我上次献血不到6个月不可以献血。不过我以后也不会献血了,(护士)劝我献了400cc,(献血后)身体差了好久。”以往采供血机构只在献血前进行宣传,忽视献血中和献血后的沟通,而献血过程和献血后的不良反应会使献血者流失,还会通过社会网络放大影响,阻碍其他献血者的决策。C校阳睿123同学在贴吧上提到:“血站来咱们学校抽血的只是让你填一下表格,根本不做任何检查。反正我是不相信无偿献血啦,对自己身体不好不说,还让那些闲杂人等占了便宜,把血液拿去高价出售。”这一说法得到C校右翼流殇同学的共鸣:“我去的时候也没体检,(血站护士)就问了问有没有病就给抽了。”献血者的满意度既可以推动其再次参与无偿献血活动,也会通过口碑的宣传对其所在群体产生感染力。

血站“无偿鲜血、免费用血”“一人献血,全家受益”等宣传口号,由于配套实施细则过于繁琐,容易引发献血者误解和不满。C校W同学(女):“我妈在老家F市动手术,我在H市的献血证没用,F市的医院一定要填写互助献血登记表,并在F市血站献血后,医院方才提供等量的用血需求。我以后只给家人献血。”K校Y同学:“我妈妈有再生障碍性贫血,每月都要去医院输血治疗,不少热心校友已借了很多献血小板本和红细胞给我,十分感谢大家的信任和帮助;近期血站用血紧张,必须持有两周内的亲戚或朋友的献血证才能优先使用,若有同学有借用一下,不胜感激。”互助献血策略初看是发扬互助精神,但可能会异化为隐藏的有偿献血,家庭成员中如果无合格的献血者或不愿献血,亲属可能会去寻找职业卖血者或故意隐瞒自己不宜献血的健康状况去献血。卫生部已意识到冒名顶替和强制性的危机,国卫医发〔2015〕68号《关于进一步加强血液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应当加强互助献血管理,严格互助献血启动的条件、标准和范围,原则上仅在稀有血型和急救用血等情形下启动互助献血,不断降低互助献血率。

团体献血活动只有规范地管理、有序地组织,大学生社会网络才能更好的发挥推动作用。本文选取的K校和C校,虽然都有芳草社和青协等学生团体协助,但由于献血活动组织不同效果大相径庭。K校芳草社选取学雷锋活动日、国际献血者日、国际志愿人员日等节日开展团体献血,每个季度的活动都有不同的宣传主题,学生通过献血来纪念和庆祝节日。此外每年9月的新生入学和6月的毕业纪念也有不错的效果。和K校相比,C校的团体献血更像个体献血,献血车进入校园被动等学生上车献血。

团体献血不需强制要求达到某个献血数量指标,但一定要为营造良好的献血氛围作贡献。以宿舍、教室、社团为基础而形成的关系网络容易促发大学生去献血,由同学、朋友、家人亲戚、网友所组成的社会网络也会传播放大采供血部门的服务失误,降低大学生献血意愿,造成献血者流失。大学生在社会网络中如果没有对利他行为的意义体会,没有感受到自我实现的心理满足,没有得到对无私奉献的社会认同,就不会对采供血系统产生归属感者。团体献血需在“自愿无偿”原则下开展,让无偿献血回归公益本质,应取消为完成献血指标对团体献血者的额外物质奖励和补偿。

校园团体献血需要同辈群体、意见领袖、政府等多方力量协力推进。血站和有关部门应大力鼓励和支持大中专学校建立无偿献血志愿者组织,并与之加强联系,请献血者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在学校形成稳定的献血队伍。动员社会名人、教师、医务工作者、新闻工作者作为意见领袖参与到无偿献血活动,鼓励他们利用他们特殊的技能、经验、地位和关系来影响潜在的献血者。医学工作者要能深入校园和网络平台,对学生的疑问及时解答纠正。

——————————

参考文献:

〔1〕余成普.动员结构与公民的献血参与:基于C市的个案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6):47-55.

〔2〕胡慧颖,王婷,傅强,蔡旭兵.献血者和未献血者献血决策相关社会认知因素[J].中国输血杂志,2014,(11):1225-1227.

〔3〕余成普.单位团体献血运作的过程与机制——以北京市T大学为个案[J].社会,2010,(2):116-143.

〔4〕肖鹏,孙文奇.论无偿献血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从献血者权益保护的角度[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9):683-685.

〔5〕王立红,张曼,赵景霞.高校学生首次献血认知态度的调查[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9,(1):29-31.

〔6〕沈菲飞.高校无偿献血者流失与服务失误研究——以K校BBS献血风波为例[J].陇东学院学报,2015,26(1):91-95.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猜你喜欢
无偿献血社会网络高校
乌兰察布市中心血站血液成本分析
企业管理中社会网络的运用及相关问题阐述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护理专业与血站联合教学的研究
不同检测模式对献血前ALT筛查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