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毒妇人心”

2016-05-14 09:42顾建梅
检察风云 2016年7期
关键词:侵略性投毒实验者

顾建梅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无疑是个姐妹控,他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一观点若交给警察来评判的话,负责扫黄的警察估计会投否决票,但重案组的警察十有八九会赞同。因为,那些骇人听闻的凶案,90%都是由男性犯下。为何女性较少犯下命案?女人与男人除了性别,是否天然地还有着其他方面的重要不同?答案是肯定的。

区别一 攻击性与脑部构造

鲁班·葛恩博士是美国宾州大学的神经学家,他认为男女两性最大的不同就是身体攻击性,而身体攻击性的差异源于脑部构造的不同。葛恩博士用核磁共振的脑部造影技术扫描了57名女性和59名男性的脑部,特别着重在脑部的两个区域:杏仁核和眶额叶区。这两个区域负责调控情绪,杏仁核是脑部对威胁最敏感的区域,会接收所有的脑部资讯然后做出判断;眶额叶区则在读取信号后决定如何反应。比较这两个区域后,葛恩博士认为他已知道为何男性比女性暴力。他发现男女的脑部近乎相同,只有一个明显差异:眶额叶区。男性这一区域比女性小许多,这就意味着当杏仁核下达“攻击”指令时,女性能控制此冲动的眶额叶组织较多,因此较男性更容易抑制攻击倾向,避免对他人发起人身攻击。

区别二 直接侵略与间接侵略

女性暴力犯罪概率低是不是可以说明其侵略性小呢?暴力与侵略性是一致的吗?

实际上,侵略行为有不同的定义,暴力只是种直接侵略,但另一些非暴力的行为,如言语对峙、社会排挤等,则体现为间接侵略。女性不尚暴力并不能印证女性较男性的侵略性低。

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生物学院的詹妮·班迪欧萝博士设计了一套实验,研究男女对言语对峙有何反应。男女实验者均被安排为慈善机构募款,而当他们打通电话时接听者其实是受聘的演员。演员们按统一的剧本内容拒绝捐款,区别是:在实验者打出的第一通电话中接电话的演员将和善地拒绝捐助,第二通电话中演员则会以公然对峙的方式拒绝。藏在实验者电话下方桌子内的电子秤将测量出实验者结束通话后挂电话的力道(力道大则说明实验者的愤怒指数较高),将实验者两次挂电话的力道值相比较,便可看出情绪差异。

实验结果显示男女对言语对峙的反应有明显的差异,男女实验者对第一通电话的反应大体一致,但女性实验者对第二通较挑衅的电话表现出较高度的侵略性。

这似乎也说明,女性的低暴力只是使得她们较少会实施直接侵略,但间接侵略的冲动却高于男性。

案例——传闺蜜裸照案

江西电视台2014年11月7日报道,成都一名贾姓女子,因为与肖姓闺蜜吵架,竟被对方将裸照上传到朋友圈,贾女曾一度要求对方将裸照删除而被拒,最终决定报警求助。

贾女称,两人只是为一点小事争吵便遭到报复,而她表示该裸照是在不知道的情况下被偷拍,并指肖女朋友圈至少有数百人,随后贾女曾要求肖女删除照片,反被对方威吓说手上还有其他裸照待发。

都说“男人是视觉动物,女人是听觉动物”,班迪欧萝博士的实验戏剧性地契合了这句俗话。成都闺蜜被传裸照案恰好显示女性果然比男性更容易被言语对峙激怒,伤害他人的方式也恰是间接侵略:不是选择与对方面对面短兵相接,而是通过在朋友圈曝对方裸照的方式威胁和羞辱他人。

女性攻击性小,但间接侵略性高,这使得女性一旦犯下命案,其犯罪的性质、动机、方式、手段等等,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与男性有显著不同。

特点一:成为共犯或为他人而犯罪

美国缅因州包登学院的汤普森博士研究脑部如何调节社会互动,包括侵略性。汤普森博士设计了一套研究观察男女脑部面对侵略时的反应,人类眉毛正上方有一条皱眉肌,生气或想威胁某人时会收缩这条肌肉;脸侧还有另一条颧肌,微笑时就会收缩这条肌肉。将相关肌肉联上电极,由电极记录它们的细微变化。受测者先吸入升压素,升压素可调节多种情绪,包括侵略,这种神经化学物质在社交互动时脑部会自然分泌。为了诱发反应,让受测者观看一系列不同的表情图片,每种表情出现在屏幕上时,受测者将以-3到+3的量表评定图中人物的亲和力,电脑借由电极记录受测者的生理反应。测试结果显示:升压素会促进男性典型的侵略性沟通反应。使男性产生被称为“战斗或逃跑”的反应,即选择对抗或逃离威胁的生理反应。而在女性方面,升压素似乎会促进亲社会性反应,女性产生了所谓的“照顾友好”反应,即借用非暴力方式去安抚挑衅者。研究显示,化学生理使女性天生就是较温柔的一方。这种与人为善的特性可解释为何许多女杀人犯都落入同一类别:成为共犯或为他人而犯罪。

案例——7·24桦南孕妇猎艳杀人案

2013年7月24日,黑龙江省桦南县发生一起诱骗少女奸杀案。孕妇谭蓓蓓在街上偶遇胡伊萱,便以身体不适为由,骗取被害人胡伊萱的信任,让被害人胡伊萱送其回家。回到家中,谭蓓蓓陪胡伊萱聊天,谭夫白云江将事先准备好的迷药放入饮料中,让胡伊萱喝下,趁胡伊萱昏迷后由白云江实施猥亵并试图奸淫。事后,白云江和谭蓓蓓怕罪行暴露,遂将胡伊萱杀害并用皮箱将胡伊萱的尸体带出后掩埋。此案中,凶犯谭蓓蓓兼具此类罪犯的两大要点:既是共犯,又是为他人而犯罪。

特点二:杀人方式多为投毒

在所有的投毒杀人案件中,女性作案占到60%以上,投毒几乎成了女性的专利。这固然与女性自身的体质有关,女性较男性力量小,对抗性弱,不太可能以体力置人于死地。而投毒相较于其他手段,更适合于女性实施。然而别忘了,暴力并不一定要通过身體攻击实施,也可以借助武器。但即便在美国,第二修正案保障个人拥有枪支的权利,并且有两亿多支枪散落民间(美国人口不及四亿),也依然没有女性暴力犯罪攀升的迹象。可见,女性选择以投毒的方式杀人,除体质之外,生物学因素及心理学因素可能起着更关键的作用。有没有发现,投毒这一方式正好综合了以上葛恩博士和班迪欧萝博士两项研究的成果:攻击性低+间接侵略性高。

案例——加州艾佛街1426号

1988年11月,加州沙加缅度,一宗失踪人口报告将警察带到艾佛街1426号,这座旧维多利亚式房屋,是穷病老人的寄膳宿舍,其中一位房客8月起就已失踪。

警察在1426号花园中的发现令人骇然:桃树下有一处浅墓,墓中有一具包裹如木乃伊的尸体。接下来两天,又挖出来六具尸体。这七具尸体解剖发现,每名受害者都服用了“当眠多”,一种可致命的镇静剂。看起来应该是谋杀案,但却无人怀疑59岁善名远播的女房主陶乐丝,直到她自行逃亡。

案情大白后人们才知道,这个为穷病老人洗衣做饭的慈善妇人并非为了照顾他们,而是为了杀害和掠夺他们。她用“当眠多”毒害房客,等他们慢慢死去,再将他们埋在花园里。最后,陶乐丝得以兑现他们的社会福利支票。

最让人惊恐的是:陶乐丝就把她的受害者埋在自家的花園里,一丛丛美丽烂漫的花朵覆盖了被她践踏虐待的人,而她,每每坐在花园里嗅着花香喝着下午茶……

特点三:谋杀动机多为金钱与情感诉求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中,男女两性间,男性旷日持久地面向外部世界充当“猎杀者”的角色,而女性则固守家庭担当起“采集者”的使命。这些生物学差异同样体现在:男性连环杀手有着较多的杀人动机:权力与控制欲、性、金钱、宗教信仰、歧视心态、政治目的等等,女性的谋杀动机则往往只有两个因素:金钱与情感诉求。

案例——麻州死亡天使

1996年,28岁的克丝坦在麻州一家医院当护士,同事取笑她轮值时病人的死亡率特别高,但身为二子之母的她从未被人们所怀疑。克丝坦玩的是致命游戏:她与医院警卫有私情,因两人职业和家庭原因很难在工作时间外找到共同的时间,她便利用紧急医疗事件促成与情人的相会。她为病患注射人造肾上腺素造成心跳停止,身为医院警卫的他则由此介入抢救,但病患并不都能重新抢救回来。2001年3月,克丝坦被判四起谋杀罪成立,判处无期徒刑。

特点四:谋杀对象多为爱侣、孩子、家人、朋友及被看护者

男性的谋杀动机决定了他的谋杀对象必然大都为陌生人:以劫杀来获取钱财;因宗教信仰杀害某类认定的异教徒;因政治目的针对特定目标或人物发动攻击;或实施某种暴行制造惶恐……女性则不同。即便为了金钱,女性也不愿选择暴力手段,这就排除了猎杀他人的可能,而情感方面的诉求则必然与身边的熟人息息相关。于是,女性杀人犯的案情往往呈现出这样的恐怖事实:女性杀害的对象通常是针对爱侣、孩子、家人、朋友及被看护者。

案例?——苏珊·史密斯杀子案

1994年,南卡罗来纳州,育有两名幼子的年轻母亲苏珊·史密斯刚与丈夫离异,就遭遇所有母亲最大的噩梦——两个幼小的儿子失踪。苏珊目击他们被非裔人所绑架,并在电视上向全美发出请求:让他们平安归来!

警方展开调查后,注意力渐渐转移到这个悲痛的母亲身上,并要求她做多次测谎。每一次的测谎中,苏珊都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异常:“你知道孩子们在哪里吗?”

孩子失踪9天后,苏珊俯首认罪:她开着车到河边,将沉睡中的两个儿子绑在座位上,放开车的紧急刹车,眼看着车子缓缓滑进水中。只因与她私通的男人表示她的两个孩子是他放弃她的原因,她便决定扫除障碍。

所以,是的,她知道她的两个幼子在哪里——就躺在河底。

追踪女性杀人犯的轨迹,你会惊觉:原来,最“毒”妇人心是有现实依据的。虽然女性杀人犯比起男性较为少见,她们犯下的罪行却可能一样地残忍,一样地灭绝人性。有时,善良的人们需要厘清“女人如水”的迷思,保持警觉,提防现实中的“蛇蝎女人”。

栏目主持人:成韵 chengyunpipi@126.com

猜你喜欢
侵略性投毒实验者
潮细胞
探讨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情况及对应的措施
喉气管狭窄外科治疗效果的分析
“侵略性”广告投放的背后是在线英语机构的竞争交手
满铁调查机构变迁及其侵略性的体现
学不会珍惜
投毒凶手
把投毒看作“开玩笑”是情感荒漠化表现
Kaminsky域名系统缓存投毒防御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