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元曲的兴衰

2016-05-14 15:22田牧笛
青春岁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元曲

田牧笛

【摘要】元曲是元代典型的文化艺术,被称为通俗文学。和其他时期的文化并称为“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是不同时代典型的文学特色。但是在看待元曲的艺术特色时,不应只看到它的通俗性,因为元曲也有雅俗的特点。元曲分为杂剧和散曲,杂剧更为通俗,散曲更为优雅,但在杂剧中,曲词选用方面却又偏向优雅。带着对元曲的认识,本文将对元曲的兴衰进行探讨。

【关键词】元曲;雅俗;兴起;衰落

元曲,是元代杂剧和散曲的统称,是元代的文学主体。但是在元曲中,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更大,超过散曲。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当中,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因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的独特性,其地位与唐诗宋词并列,是古代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元曲在文学题材和风格流派等方面,容易被人们接受,雅俗共赏的特点最为明显,因而被称为“通俗文学”。但笔者认为对于元曲的雅俗特征,也应辩证地看待。

一、元曲的起源

元曲又称元杂剧,最开始是在民间流传的“番曲”、“胡乐”,也被称为“村坊小调”和“街市小令”。关于元曲的起源,学界存在着以下几种学说:1、上古歌舞说。民国时期刘师培在《原戏》中提出了上古时期歌舞对戏曲兴起的影响;2、宗教礼俗说。代表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提出:“古代之巫,实以歌舞为职,而乐神者也。”“盖后世戏剧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3、俳优说。俳优是古代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即为后世的演员,他们的表演推动着戏剧的发展。4、傀儡说。孙楷第在《傀儡戏考原》中将傀儡戏的源头溯至西周傩礼中方相氏所佩戴的“黄金四目”的面具。5、参军戏。“参军戏”对宋金杂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随着元朝取代宋朝,元曲不断进入中原文化市场,它逐步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等地流传,奠定了其文学主体地位。元曲采用诸宫调的表现形式,使得元曲的表演场面更加富有艺术性,曲调更符合大众的口味。诸宫调分为《刘知远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和《天宝逸事诸宫调》三种,它作为表演界的艺术至宝,在元曲中的成功运用,开启了元曲艺术表现形式的先河。例如鐘嗣成在《录鬼薄》中对元曲著作整理的时候,针对诸宫调的运用,就有意把《西厢记诸宫调》放在卷首作为开篇之作,他认为诸宫调开启了元曲的艺术表现先河。

二、元曲兴盛的原因

1、兴盛的历史背景

元朝的建立,最终结束了之前宋、辽、夏、金、吐蕃、大理等长期并立的局面,统治者对外加强军事斗争,进行领土扩张运动。元朝幅员辽阔,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世祖统一了当时的中国领土,消除了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地域障碍,因此随着各民族的频繁交往,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加强,此时急需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来融合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因此,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政治经济中心大都(北京)及周围地区流行的汉语为主的新文学语言体系,就是元曲。社会形态发生了新的变化,百姓对通俗文化的要求日益增多,而且因科举废行而入士无门的知识分子也不断加入到文学创作中,再加上戏剧自身的发展规律等都是促使元杂剧在短时间走向繁荣的原因。

元曲是对宋词的再加工,创作于大众,流传于歌姬乐工之口。元曲在当时呈现出以下特点:便于书写情怀和歌唱,有乐师正谱文人修辞等。元曲成为元朝流行的新兴文学,其中著名的作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被称为“元曲四大家”,更增添元曲的艺术感染力。元曲的兴起到发展,再到兴盛,都遵循着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也有自身的内在原因。首先元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前提条件,元代幅员辽阔,城市经济活动往来密切,大众对评书和戏剧的推崇,是元曲逐步走向兴盛的根本原因;其次,元代对各民族实行大一统的政治制度,有利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促使元曲成为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桥梁,这也是元曲鼎盛的客观原因。

2、汉人官员的推崇和创作

汉人世侯提倡并支持元曲的创造和完善,许多优秀的文学家聚集到世侯领地,共同研究元曲的创作和完善,进一步推动了元曲的发展和完善。汉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尊重礼乐,并倡导礼乐创作。例如“东平严实、严忠济父子搜罗礼乐之器、优待礼乐之才。”(杜仁杰《双调·蝶恋花》)的记载,就是记录古人重视礼乐的表现。此外元曲也是汉人作为官员闲暇时的消遣之作,因为元代不尊重汉人,汉人为官,仕途迫艰,元曲这种元代流行的文学艺术,就是汉人官员休闲时消遣的作品。汉人在提倡风雅表现的同时,还经常参与元曲的创造。如《庄周梦》的作者史璋,该元曲就是史璋的闲暇之作。《天净沙》:“宁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大丈夫时乖命蹇。有朝一日遂人愿,赛天文养客三千”。对于元曲的创作,当朝官员的积极参与也是推动元曲在全国范围内流传的原因,全国皆宜,与民同欢,也是元曲作为文学艺术应取得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初期动荡的社会背景之下,歌姬和乐工的四处流浪,他们为谋生计,依靠丰富的表现经验,展现出元曲的艺术魅力,极大地促进了大众对元曲的接受。例如夏庭芝的《青楼集》记录了当时世侯领地许多艺人的各种表演技术。她们有的“善唱诸宫调,艺绝一时”,有的“尤长琵琶,合唱为一时之冠”,有的“工小唱,尤善慢词”,有的“独舞《鹧鸪》四篇打散”,有的“能弹唱鞑靼曲”等。因为元曲活动得到汉人世侯的鼓舞和支持,再加上歌姬和乐工丰富的表演形式的推动,元曲得以广泛流传。

3、艺术性,大众更容易接受

元曲是由散曲和杂剧组成的,其中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杂剧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中间包含对白,并特意上台表演的杂剧。散曲和剧曲都是艺术表现形式,也是相互依存的。剧曲用来配合剧本的表演,为舞台的角色提供需要的台词和动作设计等,散曲则只是用来供人清唱的词曲。

从形式的角度分析,散曲和词的表现手法更接近,但在语言组织上,词讲究委婉含蓄,用词要恰当得体,符合语境的要求。而散曲在用词上更为自由,可以运用通俗易懂的词语进行创作。从格律的角度分析,词要求更严格,必须押韵和衔接上下之意,散曲不太严格,格律可以自由组织。散曲分为小令和散套两类体式。小令也可以叫做叶儿,篇幅短小,一般由一支曲子就可以独立完成,在少数情况下,也会用两到三支曲子来完成。散套却是由多支曲子共同完成,而且押韵要一致,这从散曲的曲牌名就可以看出来,例如《叼叨令》、《喜春来》等,在这些词牌名中,运用到很多口俗话的语言,在这点上散曲更接近民歌。另外元曲在主题上,更要求紧扣时政,敢于揭露黑暗的统治和现实状况,符合大众审美情趣。因此元曲更能为民众接受,并不断流行兴盛。

三、元曲的衰败

1、历史原因

元朝末年,朝政腐败,灾害频繁,各地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经过长达数十年的征战,1368年正月,起义军中的红巾军领袖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定国号为明,史称明朝。在朱元璋的统治下,社会安定,经济逐步恢复并走向繁荣,市民的生活和思想要反映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元曲已经不能满足当时市民的文化需求,因此在宋元说话艺术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就是通俗小说,通俗小说逐步打开文学市场,受到市民的追捧,而元曲则开始衰落。

2、政治原因

元代社会为了强化农业地位,防止汉人起义造反,废除科举制度,推崇农业,并打压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在元朝的地位极为低下。元曲在专权政治的统治之下大放光彩,反映现实的同时,又流露出作者不满现实和反抗政治的思想。元曲直接揭示政治弊端,痛斥黑暗社会的统治,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张克久《正宫·醉太平·叹世》)的世风。但在明朝,政治经济都趋于稳定,统治者加强文化教育,推崇儒学,强化大众服从心理,对元曲这种自由活泼和直指社会现实的文学形式,政府不允许它的生存。在明朝政府的打压下,元曲无法获得生存市场,逐步走向衰败。

3、自身原因

爱情是元曲的一般性主题。两情相悦,相互爱恋是人间最唯美的情感,元曲把爱情描述的惟妙惟肖,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艺术魅力更为明显。如“一自多才间阔,几时盼得成合?今日个猛见他,门前过。待唤着怕人瞧科。我这里高唱当时《水调歌》,要识得声音是我。”(徐再思《双调·沉醉东风·春情》)这是描写一位痴情少女对情郎“盼成婚又怕成婚,渴望见面又羞于相见”的忐忑心情。爱情主题在动荡的元朝,可以作为大众茶前饭后的娱乐话题,但在经济繁荣政治和谐的明朝初期,却无法再满足大众的文学需求,民众需要新的文学形式,即通俗小说,然而元曲无法及时更新主题,导致了元曲的衰落。

四、结束语

元曲是在唐诗和宋词之后,因元曲自身的独特魅力在元朝发展为文学之盛。一朝诗一朝词,一朝曲一朝小说。这就是在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时代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也有属于自己的文学,元曲就是对元代最好的写照和记录。元曲作为元代文学,以其作品内容和表现手法达到深刻揭露现实的目的,元曲对题材、语言和结构都要求自由活泼。元曲在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因为其独特的表现艺术手法折射出异常夺目的光芒。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在古代文化地位上同等重要,被统称为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四颗璀璨的明珠。

元曲的兴起,不仅进一步促进民族诗歌的发展,同时对繁荣文化也有深远影响,为后世文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笔者认为元曲相对于唐诗宋词等有着严格艺术标准的文学形式,更是文人抒发情怀和歌以咏志的重要文学形式。但在元代后期,张可久等作家片面的追求格律辞藻和工艺完整,导致元曲失去了原有的生机活力。没有新鲜元素的注入和无法表达大众的社会诉求,使得元曲逐步走向衰落。

总之,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题材多样化,创作的内容涵蓋多方面,不仅人物形象丰富、语言通俗易懂,并且还反映了当时的生活以及社会民情,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影响,是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对于元曲的兴衰,我们应用辩证法的眼光去看待,元曲自由通俗的表现形式和表情达意的表演手法,对今天的文学创作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当下,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动我国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三北, 任金龙. 元曲起源新论[J]. 中国戏曲学院学报, 2014,35(1).

[2] 王国维. 宋元戏曲史[M]. 中华书局, 2010(10):1-2.

[3] 孙楷第. 傀儡戏考原[M]. 上杂出版社, 1953(8).

[4] 王国维. 宋元戏曲史[M]. 中华书局, 2010(10):74.

[5] 吴庚舜, 吕薇芬. 全元散曲[M]. 辽宁出版社, 2000(3):173-174.

[6] 车文明. 二十世纪戏曲文物研究综述[J]. 中华戏曲, 2002(01):78.

[7] 夏庭芝, 著. 孙崇涛, 徐宏图, 笺注. 青楼集笺注[M].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0:67.

[8] 黄 斌. 中国古代戏曲晚熟原因研究述评[J]. 社会科学论坛, 2008(09):127.

猜你喜欢
元曲
对元曲语言特色的有关探讨
重拾《元曲》本该有的地位
元曲之北曲文体研究浅论
流水的岁月,亘古的山楼
从关汉卿作品看王国维之“自然说”
曲韵流长
元曲反传统观念的思想特征及其成因
论元代【天净沙】曲词的特点及意义
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论元曲奇崛的文化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