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窃》的自传叙事

2016-05-14 15:22李倩
青春岁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凯瑟琳波特

【摘要】凯瑟琳·安·波特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她的一生中共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两部中篇小说、二十部短篇小说,为数不多,但篇篇堪称精品。波特篇篇堪称精品的佳作除了得益于其富于哲理的构思技巧、精炼细腻的心理描写、含义丰富的象征手法,还在于波特能够娴熟地使用高超的叙事技巧。本文拟从真实世界与虚构世界的融合以及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來揭示《失窃》这部小说中运用的自传叙事手法。

【关键词】凯瑟琳·安·波特;自传叙事;第三人称有限视角

凯瑟琳·安·波特的小说大多取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同时也结合自己的亲身见闻提炼而成,她曾说过,“我在小说中所写的每一件事都取材于现实生活。”不难看出波特的作品带有很强的自传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波特的“米兰达”系列小说,米兰达是故事的主人公,其出生和生活背景和作者有着惊人的相似。虽然在小说的主人公中能找到波特个人的影子,但主人公并不完全等同于作者本人。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也根据想象和创作的需要虚构了很多成分,因而她的小说更多的呈现了自传体小说的特点。《失窃》这部作品中也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作者运用第三人称的有限视角,讲述了一个中产阶级女作家在一味忍让迁就后获得的顿悟:在金钱社会,爱情友情都变得扭曲,人与人的信任脆弱地如此不堪一击。笔者接下来会具体探讨《失窃》中体现的自传叙事手法。

一、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融合

自传体小说的主人公与作者密切相关,在自传体小说虚构的世界里,往往能在真实世界里找到作者的影子。但作品的人物又不完全等同于作者,作者结合自身的经历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融入到小说的创作中。“自传体小说的作者在选择揭露或是掩盖过去经历时更为自由,可以自由决定是否赋予主人公他自己个人的行为和情感,或为了创造出戏剧性的人物而进行发明创造。较之自传的直接作者(direct autobiographer),他似乎更占优势。但同时,他也必须肩负一个使命:让作品在美学意义上独立于作者本人。”

《偷窃》里面的女主人公“她”就是这样一个人物,有着和作者相同的身份和类似的性格。“她”是一个作者兼评论家,因为经济萧条,她的生活拮据困顿。在小说的开头部分有这样一段描写“她本来打算乘高架铁路车,自然要先看一看钱包,弄清楚她有没有车钱,结果在放硬币的那一层里,找到了四角钱,使她十分高兴。”“她”能为包里还有为数不多能够支付车费的四角钱而高兴,可见“她”已经捉襟见肘;“她”向比尔索要稿费,因为“如果她不先付地下室餐厅一点钱,她同餐厅的往来就不可能再保持下去了。”这些细节描写足以显现“她”的生活已经窘迫到如此境地。现实生活中的波特也是一位女作家,在经济危机的社会大环境下,她也有过经济拮据和食不果腹的情况。

除了社会身份上,女主的忍让的性格也能在波特身上找到影子。波特出生在南方的一个没落的世家,幼年丧母,由祖母抚养长大,八岁至十二岁就读于一所私立学校,十二岁至十八岁在厄苏林修道院读书,在童年的不幸经历和修道院清规戒律的影响下,使得波特的性格里形成了隐忍的一面。这在《偷窃》里面的主人公“她”身上有着集中的体现,在比尔向她哭诉导演否决了他的剧本,妻子用钱大手大脚,害得他就要破产之后,本来她是要向比尔索要拖欠她的稿费,结果她却不由自主地对比尔说“那么,算了吧”,然后就一声不吭地回房去了。而在女工偷走她的钱包后,她一开始为了避免无谓的争执,决定“随它去吧”,后面没有压制怒火向女工索要钱包,看到女工一副斩钉截铁的没拿钱包的表现,她又隐忍悲痛地说到“啊,那么,好吧,你留着吧,”“如果你很喜欢它,就留着吧。”她的隐忍并没有换来女工的忏悔,反而被女工指责她偷了本属于他侄女优渥的生活。

波特的作品大多取材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在《偷窃》中她根据自身的经历还有经济危机环境下通过对社会及其它人物的观察,将真实世界与虚构世界融合,塑造了女主人公“她”,通过她的顿悟表达出了作品的主题:在金钱社会,爱情友情都变得扭曲,人与人的信任是如此脆弱地不堪一击。因此,波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第三人称有限视角

传统的自传体小说中作者、叙述者和人物是同一人,采用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往会出现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的双重聚焦。叙述自我常以叙述者“我”的眼光来追忆往事,而经验自我以主人公“我”正在经历的事的眼光来进行叙事。通过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的转换,显示人物话语的成熟。20世纪以来很多作家开始广泛采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取代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自传体小说的创作。第三人称视角,又可被细分为三种: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第三人称人物中心意识视角即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叙述者的眼光被人物的眼光替代)和第三人称外视角叙述(叙述者仅起摄像机的作用,避免对人物进行任何评论)。作者在《偷窃》这部小说中主要采用了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作者退居幕后,读者通过主人公“她”的眼光来了解外部的事件和人物,在“她”的引领下一步一步接近故事的核心,进而对故事的结局做出客观的判断。

1、叙述眼光(叙述视角)

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叙述情境中,采用聚焦人物的内视角。人物的眼光取代了叙述者的眼光。主人公不仅是故事的聚焦者,其中心意识也是文本的聚焦对象。换言之,读者通过并仅通过主人公视角了解主人公内心的心理活动和外部事件与人物。《偷窃》这部小说中,主人公是“她”,作者退居幕后,她作为视觉、精神和心理的感受核心,向读者展示着一幅幅生活的画面,让读者在有限的视野中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和把握人物的性格。

故事以“钱包”为线索展开,故事的开头采用了回顾性叙述,钱包第一次出场。“她刚才进来的时候,手里只有钱包。她站在地板中央,兜住身上的浴衣,一只手提着条湿毛巾,她仔细思量一下刚过去的事情,一切都记得清清楚楚。不错,她用手帕揩干钱包后,把钱包盖子打开,摊在长凳上。”开头这段的描述虽着墨不多,却很容易在读者心中形成悬念,读者的脑海里自然而然会形成几个问题:她是谁?发生了什么事情?第二段读者便开始跟随着主人公“她”的眼光,走进故事中,了解到发生在“她”和小说中的其他人物身上的故事。整个故事由几个看似相互独立实则相互联系的场景组成,第一个场景中钱包第二次出现,“她”为能在钱包中找到四角车费而庆幸,可见她生活之窘迫,同时通过“她”观察到了卡米洛在她面前为了展现绅士风度,在雨天坚持带着帽子而在她离去后又把帽子藏在大衣后,可见卡米洛在生活困窘的情况下依然爱面子。第二个场景中她和罗杰坐上了回公寓的出租车,“她”在出租车上等车时碰到了一群青年男女,并且听到了他们的对话,男青年们穿着奇异、说话放荡不羁,而女青年们则是为爱所困,找不到出路。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当时人们生活的贫乏和精神的空虚,这时候通过她和罗杰的对话,读者也了解到钱包是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主人公。最后离开时她从钱包里掏出了剩下的最后一角补给了罗杰。第三个场景出现的钱包已是掏空状态,这支空了的钱包促使“她”鼓起勇气向比尔索要稿费,结果依旧没有从狡诈的比尔手中要回一分稿费。最后的一个场景和开头照应,揭开了谜底,钱包被女工所偷,她对女工偷钱包的态度是隐而不发,结果却被女工指责是“她”偷了本该属于她侄女的东西。故事到此戛然而止,全篇故事画面的切换都是随着“她”的眼光还有心理活动改变而进行着的,故事最后以女主人公的顿悟收尾。

2、叙述声音(叙述者)

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实现了叙述声音和叙述视角的分离,叙述声音与叙事眼光不再统一于叙述者,而是分别存在于故事外的叙述者与故事内的聚焦人物这两个不同的实体之中。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中的叙述者从不发表评论,只是忠实地传达聚焦人物的所见、所闻和所想。尽管这个叙述者尽量不介入叙事,但他的声音表明了他的存在。第三人称叙述优点在于,减少了叙述者的介入,拉大了叙述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使得读者可以客观地了解人物和事件。

《偷窃》这部小说中叙述者就像女主人公边上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客观的汇报他所观察到的事物。“她打浴室出来,要打放在钱包里的一包香烟里拿支烟,钱包不见了。她穿好衣服,煮了咖啡,坐着窗旁喝咖啡。肯定是那个女工友把钱包拿走了,要拿回那只钱包,就得可笑地大吵大闹一顿,还是随它去吧。”在这段描写中,几乎找不到叙述者的在场痕迹,但读者却能感受到“她”在发现钱包被偷并且猜出了偷盗者后的那份云淡风清,以及那句“随它去吧”更是让读者了解到“她”的隐忍的。同时在这种情况下,读者不可能了解到“她”以外的其他人的所思所想,对于别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仅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这样的叙述方式更接近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知事物的方式,因此强化了叙述的客观性。但读者还是可以感受到叙述声音的存在,只不过这位叙述者不是作为一个“人”存在于故事之中,“它”仅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它”是一种媒介,是作者传递信息的一种手段。

三、结语

凯瑟琳·安·波特的小说大多为自传体小说,小说的素材来源于自身的经历,但与自传又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主要得益于作者在真实的世界与虚构世界里游刃有余,秉承着艺术来自生活且高于生活的创造理念,把握着二者之前的平衡。同时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的使用,拉大了读者与叙述者之间的距离,读者得以像故事外的叙述者一样冷静客观地看待故事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偷窃》这部小说打破了传统的自传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叙事,因而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可灵活地运用“她”的眼光進行叙事。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了解到主人公人物内心感受的特点;另一方面,用主人公的眼光观察外部世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客观性。通过把握波特作品中的自传叙事手法,对于加深理解作品的人物性格以及主题思想也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 盖芳鹏. 偷窃:精雕细刻制的人物性格[J]. 芒种, 2014(18):191-192.

[2] 刘 丹. 二十世纪初期英语自传体小说叙事策略研究——以《儿子与情人》等四部作品为例[D]. 北京语言大学, 2007.

[3] 鹿 金. 波特中短篇小说集[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

[4] 李菁菁, 王桂荣. 论波特《失窃》中的叙述视角[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9(3):68-70.

[5] 申 丹.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6] 吴良红. 凯瑟琳·安·波特作品中的叙述视角[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3):32-37.

【作者简介】

李倩(1993—),女,江西波阳人,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凯瑟琳波特
A Harry Potter exhibition 哈利·波特展
波特的儿子
波特的儿子
天使的微笑
伦敦24小时
微笑着比什么都重要
完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