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论语》中的“言”

2016-05-14 15:22何泓睿
青春岁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慎言论语语言

【摘要】语言是承载人类思想文化的主要方式,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历程中,儒家思想一直试图通过对人类语言和行为的道德化来推行礼乐教化,这也是儒家伦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论语》对“言”的基本要求是“慎”,只有在“慎言”的基础上才能“信”,君子的德行就是由“言”推及到“行”的,只有“知言”才可以“知人”,进而有之后的“知人论世”。本文旨在梳理《论语》中有关“言”的观点来认识儒家的伦理学思想。

【关键词】《论语》;语言;慎言;知言

古代《论语》研究的进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重要时期,即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清代考据学。在这一个漫长的时间段里,不断有学者站在或政治或哲学或思想的立场上对《论语》进行了诠释和注解,比如何晏的《论语集解》、黄侃的《论语义疏》,还是朱熹的《论语集注》、刘宝楠的《论语正义》,或训诂章句文字,考证典章制度;或阐述“大一统”“治天下”的微言大义。而近代以来,学者多继承了训诂考证的传统,《论语》的研究集中在辨析语法、修辞等小学方面;又因为《论语》思想的日益国际化,出现了一大批以翻译表达为核心目标的研究,他们少谈《论语》本身,而是将《论语》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使用,所以更注重如何完整地表述。

以上三种研究方式都很少系统地关注《论语》中的“言”的问题。(《论语》依靠文字得以流传,这里所说的语言主要指文字。)在传统观念中,文字与文明是作为一体来思考的,《千字文》说:“始制文字,乃服衣裳”,“而我们中国人一向把‘文字当作‘文野之分和一切礼仪教化的核心…因为有了‘文字,才会有记录文字的‘书产生;有了‘书我们才有了探讨古代思想的主要依据。”语言文字作为思想的主要承载者,是表达观念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对于语言文字的研究是论述一切思想观念的起点,《论语》的语言,是儒家伦理、哲学等观念的起始。

一、《论语》的“慎言”思想

孔子讲言,这是肯定的,但孔子的“言”绝不同于道家的“言”。老庄的“言”依附于他的哲学思想,要求语言要符合自然地规律,认为语言不过是“得鱼而忘荃”之“荃”、“得兔而忘蹄”之“蹄”。而儒家的语言观是积极的,而且“言”是归于“仁”的体系,其表现就是“慎言”。《论语·学而》讲:“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黄侃《论语义疏》曰:“言所学之言也,所学之言当慎传说也”,黄侃在这里把“言”限制在学问一道上,言师徒言传身教之谨慎;朱熹《论语集注》言:“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于也。然犹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者也”,朱熹对于“言”又有了进一步的阐释,将其扩展为修身的准则之一,即谨慎地言行,不敢妄称尽得其言或尽言其言。历代不同的学者对于这句话都有自己的见解,但归根结底都是要“慎”的,而“慎”又是“仁”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论语·学而》)又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可见孔子的语言观其实是一种质朴的,合乎“礼”的谨慎地行为。

二、《论语》的“言”与“信”及“行”的关系

董仲舒《贤良对策》曰:“仁义礼智信”,即在把握整个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把“信”归入了儒家的五常中,纵观整篇《论语》,孔子在提到“言”时基本都有对“信”的阐释,而且认为“信”是“言”的前提条件,《论语·学而》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又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有学者认为,孔子的言“信”可以解释为“慎独”,就是不管在群居或独居的时候都应该保持“慎言”的举动。其实就是把“慎言”和言“信”放在一起讨论。这种笼统地看待二者稍显武断,因为“慎言”更多体现在“思”上,先“思”而后行之;而言“信”则侧重于“行”,强调“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在“言”与“信”的关系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检验标准——“行”,因为儒家最理想的“言”、“信”关系应该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论语集注》讲:“周氏曰:‘先行其言者,行之于未言之前;而后从之者,言之于即行之后。”这样就保证了言和行的统一。

但是通常情况下,这种理想状态是很难达到的,所以《论语》又进一步提出“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论语集注》曰:“行不及言,可耻之甚。古者所以不出其言,为其故也。”是说在先贤的时代,人们都认为说出来却做不到是一件非常可耻的事情,所以宁愿不说,也不愿不守信,这正是“非言之难,而行之难也”。

对于这句话的解释,在《论语集解义疏》中立场更加鲜明,原文与朱熹本稍不同:“古之言者之不妄出也,耻躬之不逮也。”这个本子重在理解“妄言”上,何晏注:“古人之言不妄出口者,为耻其身行之将不及也”。黄侃疏:“古人不轻出言者,耻身行之不能及也,故子路不宿诺也。”三人基本持同一观点,因为怕行为赶不上言语,所以不轻易许诺,这是在“行”上的统一。既然不能做到了才说出口,那么就不要轻易说出口,以避免给说出来却做不到的可耻行为。

最后一种情况是如何对待已说出的“言”。儒家认为,既然已经说出口,那就必须要做到。《论语·子路》讲:“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这是人际交往的道德底线,因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輗,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三、先“知言”后“知人”

孔子强调“言”,甚至把“知言”放在先于“知人”的位置上,即“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论语集注》曰:“言之得失,可以知人之得失。”朱熹认为,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可以知道这个人的性格品信,进而考察可否与之为友。《论语集解注疏》曰:“不知言则不能赏言,不能赏言则不能量彼。犹短绠不可测于深井,故无以知人也。”黄侃在这里把言语作为认识人的一个工具,通过语言来了解一个人的思想是最通达的方式,认识这个人的言语是先于认识这个人本身的。其实,由“知言”而“知人”这个理念可以从更加内化的层面上把握:一个人如果不知道如何“言”,如果他的“言”不符合礼乐道德,又如何知道怎么为人呢?这种把握不止体现在对于别人的认知或是人际交往的准则上,更多地表现为君子对于自身的“内省”。

如此,便可大致得出一个结论,《论语》中的“言”大都是儒家在伦理学的范畴中提出的君子之约。儒家讲圣人之道,而在先秦时期,一般认为圣人是可学可至的,而通达圣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言行上克己复礼,所以,对于《论语》“言”的思考是理解儒家“圣人”和“道”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 柳 宏, 宋展云. 《论语》文学研究60年[J]. 文学评论, 2009(6).

[2] 张忠堂. 近百年来《论语》语言述评[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6(5).

[3] 李 零. 中国方术考[M]. 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1.

[4] [宋]朱熹. 论语集注[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5.

[5] 晁福林. 试析上博簡《诗论》中的“知言”与“不知言”——附论《诗论》简所反映的孔子语言观[J]. 齐鲁学刊, 2007(05).

[6] [三国]何晏注, 黄侃疏. 论语集解注疏[M]. 上海:商务印书馆.

【作者简介】

何泓睿(1992—),女,四川省南充市人,北京市朝阳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慎言论语语言
慎思·慎言·慎行
我家的慎言集训
慎言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我有我语言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