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殖民主义解读《眷恋》中人物的“身份认同”

2016-05-14 15:22王楠
青春岁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身份认同

【摘要】身份认同是后殖民研究中十分重要的问题。《眷恋》是英国小说家保罗·司各特最后一部小說,荣获了1977年布克文学奖。小说取材于七十年代,它的价值在于艺术地反思了殖民时期的英印关系对后殖民时期的影响。通过小说中的几个人物,巧妙地体现出这种关系的矛盾冲突。本文将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析小说中人物的身份认同问题以及给他们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身份认同;后殖民主义;英国人和印度人

一、引言

“身份认同”是对主体自身的一种认知和描述,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文化认同、国家认同。身份认同问题是后殖民理论中一个重要方面。身份认同,即“我们如何认识自己”,是一种“文化身份”和“民族身份”。1948年1月30日,甘地为平息冲突献出了生命。印度独立蒙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无论如何,独立自由使印度揭开了当地历史的新篇章,它与其他新挣脱殖民锁链的国家一起进入了后殖民时期。而英国方面,虽然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随着殖民体系在战后的全面崩溃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迅速变化,曾为“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宗主国英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渐被削弱。小说讲的是从印度陆军退役后赖在印度不肯回国的英国军人塔斯克和他的夫人卢西在印度过完他们余生的故事,还有一些印度当地人一个个鲜明的个性形象。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眷恋”不仅是英国人对印度的眷恋,也有对自己祖国的眷恋,还有印度本土人对已经撤离的殖民国英国的眷恋,这些眷恋中无不体现着一种身份认同的矛盾和痛苦,不管是对英国人还是印度人,甚至是一些欧亚混血人,这种身份认同都是他们内心深处的体会,是他们对自己的认知。

二、英国人的身份认同

最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的女主人公卢西,作为英国上校的夫人,她端庄,淑女的气质在小说中一览无遗,但她不得不跟自己的丈夫在印度这个被殖民的国家度完余生,这使她也渐渐得开始学会抱怨和无奈,小说中描写她的表现最多也最透彻。令读者印象最深的是,她在小说结尾处对亡夫塔斯克饱含真情地倾吐着心里话,也顺便道出了滞留前殖民地大半生的英国人的无奈和孤寂:“但是现在,一直到我的末日,我是孤独的。正如我担心的额那样,不管做什么,我也是孤独一人。我身在异国他乡,睡觉伴空床,醒来度惆怅。……啊,塔斯克。塔斯克,塔斯克,你怎么就忍心把我孤身一人抛在这里,而自己却回家安眠?”这段话堪称小说的经典之句,很多研究印英文化的学者研究这部作品时都提到了这段文字,因为这里面饱含着英国人对祖国的眷恋,也饱含着滞留在印度的英国人心里的担忧和恐惧,此处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卢西对自己身份的强烈认同感,但又能感受到她被自己“身份认同”的折磨。

小说中,另一个英国人就是塔斯克上校了,这个老牌的英国军人,滞留在印度不肯回国,找了一大堆的理由,比如英国的物价高他们支付不起等等,在卢西看来这都是借口。塔斯克与卢西完全是两个思想,卢西觉得在印度自己是背井离乡,尤其印度独立后根本找不到归属感和认同感。而塔斯克毫不思考现状,在印度作为一个商人,时刻不忘自己是英国上校的身份,看不惯这个看不惯那个,不会去巴结当地的上层人,打心里还是认为他们是被英国救赎的。小说的故事主线就是围绕塔斯克不能接受他所居住的房子花园没有花匠打理,他时不时会大发脾气。实则,作为滞留在印度的英国人他们的处境已经大不如前,这一点显然卢西夫人已经认识到了并开始担心,然而塔斯克毫不理会这些,仍然颐指气使地过自己的日子,显然他的身份认同一点也不模糊,因为他一直认为自己在印度就是最优越的,骨子里的白人的优越感。小说中描写到印度人布拉博依先生最喜欢听塔斯克聊天,因为他会觉得塔斯克什么都懂,这也会使塔斯克在心理上认为自己的崇高和尊贵,印度人还是不如英国人。在身份认同上,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英国人,殊不知如果他回到英国,英国的同胞会怎么对待这样一个流落印度的印度退役军人呢,或许没有他想的那么美好。塔斯克夫妇在印度的日子大不如前了,小说中提到为了节省开支卢西也想尽办法,她不主张去设拉子饭店吃饭,看到那里昂贵的菜单就会心里发毛,可塔斯克会经常坚持去那里用餐。这些种种都说明了两人在身份认同上的不同。

三、印度本土人的身份认同

说到印度本土人的身份认同,不得不说的是伊布拉西姆。他去过英国,他的父亲也曾是英国人的仆人,从小受英国的奴化,是一个发自内心的崇拜英国人的印度人。现在他作为塔斯克夫妇的仆人,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十分明确,他鄙视印度同胞,在他看来,印度人是粗俗的,英国人是尊贵的,自己应该是介于两者之间。在照顾塔斯克期间,他进一步了解了英语有令人惊讶的灵活性和令人心醉的诗意,他认为英语才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十分看不起他的母语。最让读者难忘的是在小说第三章伊布拉西姆对新来的临时小花匠约瑟夫的一段,在对待约瑟夫上他的心思昭然若揭,他对夫人提出了请求,他希望约瑟夫偶尔为夫人办点事,但主要还是归他使唤。虽然塔斯克家里就伊布拉西姆一个仆人,但他是见过世面的仆人,得知主人有雇用临时工人,他毫不犹豫地扮演起管家的角色,向主人提出约瑟夫归他使唤,显然他也想尝尝当“主人”的滋味。他看不起印度本地的大夫,认为这样的医生不配给英国人看病。种种迹象表明,伊布拉西姆的身份认同与塔斯克十分相似,都认为自己才是优越的,只不过在不同的群体和阶层中罢了,塔斯克是中上层社会的英国人,而他是印度仆人中的“主人”,殊不知印度当地人多么瞧不起他这样英国人被奴化的仆人。

小说中印度本土的主人公当属这对英国夫妇的房产主布拉博依夫人了,在面对塔斯克上校这样的英国人,布拉博依夫人从未觉得卑微,反而把他们这些白人没当回事,尽管他们曾经占领过印度,曾经是多么的辉煌,可是布拉博依夫人只看到了这对英国夫妇的落魄,因为他们还要依附于布拉博依夫人的房产过日子,而且仅仅是附属的小房子里,这对他们来说是多么讽刺的一件事啊!司格特笔下的这个印度人物个性十足,身份认同上没有一点矛盾之处,在她的眼中英国没什么了不起的,不过是“落日”而已。小说中提到一处,布拉博依先生给塔斯克写信用的称呼十分友好客气,并且带有亲近之意,而布拉博依太太让他改了称呼,把署名改为房产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她的不屑和对英国人的敌意。英国统治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正如小说作者把她描写得十分跋扈,暗示着我们印度人站起来了,当家作主人了,那些昔日的殖民者应该回到自己的国度去,冥冥之中表达了印度人强烈的自我身份认同,民族身份认同。

四、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了小说《眷恋》中英国人和印度人的身份认同表现。滞留在印度的英国人有以塔斯克为代表的有着骨子里“白人的负担”的英国人,也有以卢西为代表的觉得自己处境悲惨在身份认同上十分矛盾的英国人;而印度本土人有以伊布拉西姆为代表的受过英国奴化教育的印度人,也有以布拉博依夫人为代表的的个性十足对白人十分敌意的印度人。双方身份认同的不同表现是历史的结果,是殖民带来的影响,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Lennard, John. Reading Paul Scott: The Raj Quartet and Staying On[M]. Humanities-Ebooks, 2012.

[2] Scott, Paul. Staying On[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7, 1998.

[3] 尹锡南. 英国文学中的印度[M]. 成都: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2008.

[4] 赵稀方. 后殖民理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作者简介】

王楠,女,汉族,辽宁阜新人,阜新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猜你喜欢
后殖民主义身份认同
《山河故人》:从民俗符号的颠覆看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乡愁”
云想衣裳花想容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文化批评研究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行走在本土与全球化之间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
《智取威虎山》: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融合中的隐忧
心是从来不会旅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