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州评话现状

2016-05-14 17:09黄爝
青春岁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弹词传承

【摘要】通过苏州评话这一曲艺形式的了解,对其在当今时下的受热程度进行浅析,初步对苏州评话进行了探讨,揭示了苏州评话当下的现状。

【关键词】苏州评话;弹词;相声;受众程度;传承

一、何为苏州评话

苏州评话是采用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汉族传统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包括上海大部的吴语地区,通常与苏州弹词合称“苏州评弹”。在流行地区,苏州评话俗称“大书”,苏州弹词俗称“小书”,总称“说书”。

苏州评话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噱”,有“噱乃书中之宝”的说法。并且苏州评话“只说不唱”,虽然在一些特定的书目中,评话会穿插一小部分韵文,但在苏州评话中,相当注重八技的使用,八技在《评弹文化词典》中分为——感情显露、人物刻画、动作类、堂面礼法、醒木使用、扇子使用、车水马龙、战场厮杀这个大类,‘八技大多主要用于对场景的刻画,烘托故事的气氛,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二、苏州评话与弹词

1、评话与弹词的区别

评话与弹词之间最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表演形式上。苏州弹词借助琵琶、三弦等乐器,用说唱的形式,旋律性丰富,演出者常有一、二人不等,通常为男女搭配,在视觉效果上更加丰富;而评话只要以说为主,虽然在发展改革中主张立多坐少、演多说少、动多静少的表演状态,但在表演形式上,评话仍旧是一人为主,道具、口技、动作为辅,在视觉上相较于弹词而言缺少一定的视觉感。

2、评话与弹词的发展状态

苏州评话与弹词统称苏州评弹,然而评话与弹词在当今的发展中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由于弹词是弹加说唱的形式,在风格、形式上都更容易被听众所接受,而相反,苏州评话以说为主,极少唱,虽然时常以口技、道具等形式的辅助,在受众群上仍然受到局限。而对于这两者发展的另一差距表现在传承与发扬中,弹词的形式不再局限于弹加说唱,而是大胆的创新加入音乐剧的形式,比如上海评弹团就进行了对弹词的创新,在《芦苇青青》这一部剧目当中,就对弹词这一曲艺形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因而相较于弹词而言,苏州评话在发展的过程中在剧目、表演形式上都缺少了一定的创新,在近几年来的发展有了一定的阻碍。

三、苏州评话的现状

1、师资传承

相较于苏州评话而言,还有一种具有一定历史的曲艺形式——相声可以与之比较。苏州评话一般以独立的表演艺术家为主,代表人物有陆耀良、唐耿良等艺术家,后来发展到电视评话中,单田芳先生又红遍大江南北。但可惜的是,苏州评话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了代系的传承、明确的师承关系,由于这个因素,极容易使苏州评话在发展的过程中处于后继无人的境地;相比评话,相声在发展的过程中,既以个人、流派的形式存在,却也在发展上有一定明确的代系传承,使得相声虽然在发展中有不同流派不同的风格存在,但却也因为这样,使得相声始终活跃在大众的视线中。

2、受众人群

受时代潮流的影响,苏州评话已经不止受自身的发展所限制,更多的是被时下潮流趋势所限制。

周立波所创立的海派清口、时下最热门的金星秀、符合80后一代风格的脱口秀“今晚80后”节目,都是时下最受江、沪乃至全国观众所喜爱的电视节目。这些电视节目的走红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了“民意”的,因为这些它们分享了时下的热点、话题,通过犀利的语言去评论新闻事件,娱乐大众同时,也令大众在他们的语言中找到了共鸣;而评话则是秉承一贯的说书风格,说的书也大同小异,而有差别的仅仅就是说书人自身对书目的不同诠释,但实质的内容还是并无大小差别的。

四、苏州评话的发展

针对苏州评话现在进退两难的现状,评话在前进发展的路上必然是有一定阻碍的。要摆脱“内忧外患”,必先从评话自身先做起。

首先,评话必须从自身的曲艺形式出发。吴语是苏州评话的特色,却也成为苏州评话在发展的进程不可小觑的阻碍,吴语即一般只有以吴语为主的苏沪区域能够听懂,但“非懂吴语之人而不识”是大有人在的。正因如此,苏州评话如果能够加之普通话以辅助,或者在每场演出时加以台词提示板提示,那必然是能夠缓解语言之急。

其次,评话在内容上,也应该做出相对应的创新,时代在更替,评话如果仍旧以武侠为主的长篇书目为主,那必然将流失一部分年轻的观众群体。

最后,苏州评话不仅应该从评话人开始传承,应该更多的走进中小学课堂,从娃娃抓起,让更多的青少年接触到苏州评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评书人,但却能保证每一代人都能够懂得欣赏、想要欣赏苏州评话这一优秀的曲艺形式。

【参考文献】

[1] 陈燕燕. 对当前苏州评话现状的重新认识[J]. 剧影月报, 2011,01.

【作者简介】

黄爝(1994—),女,福建厦门人,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本科生,主要研究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弹词传承
《珍珠塔》的流变
《红楼梦》第十一回王熙凤点《弹词》原因刍议
简论江南音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民国时期弹词的电台传播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