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虬髯客传》英译比较

2016-05-14 17:09李祺甫
青春岁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杨宪益归化林语堂

【摘要】唐傳奇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趋于成熟的标志。其中《虬髯客传》更是受到古今中外译者青睐,本文通过对比杨戴夫妇和林语堂的身世背景和具体译法,探究文化、权力等因素如何影响“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虬髯客传;杨宪益;林语堂;归化;异化

杨宪益年轻时因翻译《离骚》颇受周恩来总理赏识。1953年出任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之后,在妻子戴乃迭的帮助下,他翻译了《唐代传奇选》《魏晋南北朝小说选》《聊斋选》《儒林外史》《牡丹亭》等经典作品。戴乃迭虽求学牛津,但身在异乡,丈夫又是新中国的御用文人,肩负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因而也不敢采取完全归化的策略。

相较于杨宪益的主流正统,林语堂很长时间被看成“反动”。林语堂1895年出生于宗教家庭,父亲是教会牧师,幼年时代受基督教影响极大。林曾创办杂志,主张雅俗融合,少用行语,读者意识很重。

一、篇章策略

两个译本的最大差异莫过于,一个翻译,一个编译,在《大中华文库:唐代传奇选》中译文为“杨宪益、戴乃迭译”,而林语堂的《中国传奇》中用词是“retold”。林语堂曾说,“我不想仅仅替古人做一个虔诚的译者,而要把我自己所吸收到我现代脑筋里的东西表现出来。”通过对原文的补白没有的信息,林语堂对故事做了大手术、大调整。

在谋篇布局方面,林语堂深谙西方世界的叙事技巧,笔下人物出场顺序:主人公李靖作为时代英雄贯穿始终,就像好莱坞大片中的灵魂人物、主要线索。受西方平等价值观和个人主义的影响,林语堂完全不顾帝王将相的高高在上,抹掉等级森严,忘却尊贵谦卑,一开篇就给李靖特写,帮男一号搭台唱戏,粉墨登场。而杨素和皇帝则沦为衬托,索性扔在后边,寥寥数笔,权当背景。而杨译本则严格遵守传统的中国式叙事,紧贴原文,先皇帝,后大臣,最后布衣。

在叙事人称方面,原文全篇第三人称,而林语堂屡屡出现第二人称,在人物内心活动方面做得尤为突出,例如,“He knew too well what would happen to a girl in her position when war came to the capital,and the general fled or was captured. She would be taken by the soldiers and raped or sold as a slave.”透过这样的视角,李靖显得更有人情味,感情细腻度大增,故事趣味性也不可同日而语。

二、句子译法

《虬髯客传》为中国传统文化,文中出现很多典故。自古描摹美女言必“肤如凝脂,面如白玉”,读来千篇一律,仿佛个个美得一样,没有差异。类似语句无画面感可言,只会让普通读者跳过不看,并不知此人究竟多美。

而林译本中的红拂女并非尽善尽美,“She was tall and slender,with eyes set apart and slightly longer than usual;her somewhat prominent cheekbones complemented her longish face.”“两眼稍偏左右、比常人的眼微长、颧骨略高”,这显然不是千人一面,林语堂故意让“红拂女”不那么完美,反而能让读者印象深刻。

“丝萝非独生,愿托乔木”为原文用典,东方委婉示爱的体现。杨宪益把这句话异化地译为“The vine cannot grow by itself,but needs a tree to cling to.”后文接着一句“So I have come to you.”两句之间的衔接逻和辑关系,叙事从“藤蔓”到“我”的一个跨越,西方读者或许无法领会。在林语堂的译文里,“丝萝”和“乔木”两个意象却全然不见踪影,他果断放弃了直译这个典故,只让“红拂女”说了一句“I said to myself,there is the man.”大胆示爱,落落大方。不让读者动半点脑筋,一位敢做敢当的女侠形象跃然纸上。

林语堂不仅淡化东方典故,还植入西方典故,其中一句“I think you are casting pearls before that swine.”语出《圣经》,大意是“对牛弹琴”或“明珠暗投”,让信奉基督教的英美读者感受更佳,倍觉亲切。

三、字词译法

杨戴夫妇采用“异化”,紧贴原文的字对字翻译在译文中随处可见,个别处甚至完全疏忽逻辑,有脱离语境之嫌,严重时意思都会走偏。

例如,“而窥户者无停履”,杨的译文“Inquisitive people kept peeping through his door”,读者便会以为,门口看热闹的人纷至沓来,络绎不绝。此为错译。应是李靖谨慎小心,探看屋外有无人动静。

细读发现,文中“肉”均指羊肉,“炉中烹肉且熟”处,杨把“肉”译成了meat,但在后文“煮者何肉,羊肉”处又译成了mutton,没有统一。

“指吏曰”中“吏”的译法,杨译本中是officer,然而一个歌女显然使唤不动一个官吏,与其身份断然不符。“吏”级别更低,杨的翻译不太适宜。而林语堂巧妙地设计了一个visiting card道具,设想在谒见之前,先呈上拜帖,继而,在后文交代是红拂女从拜帖上得知李靖住处,自在情理之中,又避免了下人“使唤官吏”的尴尬。

再以“拂”为例,既然红拂女与红拂有着不尽的缘分,为何不把“拂尘”这一道具好好地利用一番呢?“A duster almost dropped to the ground”,以及“When he turned and walked out of the room,she dropped the duster again.”林语堂并未留于表面,为“红拂女”加了两次“掉掸子”的细节,毫不忌讳地展露出女性也有“花痴”的一面。

两个译本的差异在名称的译法上也可见一斑。林译本中,人名地名均采用威妥玛式拼音法,这套拼音方案更接近英文的拼写特点,例如,李靖译为Li Tsing而非Li Jing,张氏译为Chang而非Zhang,南京译为Nanking而非Nanjing等等。林语堂选择了更贴近目标语读者的方案,相比之下,杨译本没有照顾目标读者,名称统一采用1958年后的汉语拼音方案。究其原因:新中国成立,需要统一语言,政令潜移默化地影响翻译的方方面面。

四、结语

乍看上去,杨戴就像是学生交差、赶家庭作业,何况《虬髯客传》只是大中华文库中的一本,往后还有浩浩荡荡的书山辞海等着夫妇两翻译,所以,免不了匆匆忙忙,不求甚解。而林语堂更像精心炮制一幕剧,或苦心构思、重新整合电影脚本,只为得观众青睐,博读者好评。从深层次看,这就是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文化、权力的影响,采取了不同的策略,秉持了不同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林语堂. 英译重编传奇小说[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2] 杨宪益, 戴乃迭. 唐代传奇选[M]. 外文出版社, 2007.

[3] 蒯乐昊. 对话杨宪益[J]. 南方人物周刊, 2009(31): 69.

[4] 林语堂. 林语堂名著全集[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5] 王文乔. 试论林语堂小说中的人文情怀[J]. 短篇小说, 2013(7): 32.

【作者简介】

李祺甫(1990—),男,湖北通城人,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翻译。

猜你喜欢
杨宪益归化林语堂
林语堂的“半场演讲”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林语堂更衣见老友
归化(双语加油站)
归化已成国际篮坛普遍现象
林语堂妙论“好丈夫”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
《金丝小巷忘年交》
《五味人生:杨宪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