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闻框架理论对BBC涉华报道分析研究(二)

2016-05-14 17:43王婕张雅文赵健许小诺
青春岁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中国形象

王婕 张雅文 赵健 许小诺

【摘要】BBC即成立于1922年的英国广播公司,它是英国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也是世界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之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BBC一直垄断着英国的电视、电台。它的传播范围已经覆盖到全世界,对世界的新闻传播格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涉华报道自然也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外交形象的塑造。因此,通过运作河北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的《基于新闻框架理论对BBC涉华报道研究》,突破语言的障碍翻译了解BBC的涉华报道,研究其涉华报道的倾向性,是研究本课题的现实意义所在。

【关键词】BBC;涉华报道;倾向;中国形象

同事件报道中,BBC善于用观点与中国官方媒体报道交锋:

跟我国的多数媒体单位一样,BBC对中国经济的报道也在内容上追求全面,在形式上追求多样,视频、图片、文字、互动等等。在对于中国的热门事件进行报道时,BBC擅长通过与中国官方媒体进行观点交锋来表达自身观点。

以两个案例为例,第一个案例为中国的东方之星沉船事件。

在这个事件中,BBC最早发出报道是6月2日,报道持续到6月8日,共发出6篇文章,题目分别是《“东方之星”沉船,罪魁是梅雨天气?》、《中国一艘载有至少450人的游船沉没》、《中国游船沉没:“与时间赛跑”的长江救援》、《中国游船沉没:希望找到长江幸存者的痕迹》、《长江灾难:中国游船开始进行提升操作》、《中国为沉没游船中的死亡人员进行悼念》。

对于事故原因,据包括新华社在内的国内媒体报道,东方之星大型豪华游轮有可能是突遇龙卷风后内倾覆倒扣在水中酿成惨剧。而在BBC的6月2日发表《“东方之星”沉船,罪魁是梅雨天气?》这篇文章中,BBC直击中国媒体的结论,先是援引了国内媒体如新京报等对东方之星沉没的报道,随后又发表自身观点:“BBC气象事务记者研读卫星云图发现,东方之星客轮在长江湖北荆江段沉船地区上空近日有大片雷暴雨云。这种厚重的雷雨云有可能导致强风甚至旋风,但通常只对局部地区有影响。发生沉船事故的地区目前正处于春夏之交的梅雨季节,出现40年来最强降雨和大风天气,但仅据此难以断定梅雨是导致沉船的直接原因。”

在后续的报道中,BBC也流露出了对政府信息不公开的不满。在《长江灾难:中国游船开始进行提升操作》这篇报道中,其写道:“中国当局严格控制访问网站,导致家庭成员和记者抱怨缺乏信息”;在《中国游船沉没:“与时间赛跑”的长江救援》中,有同样意思的表达:“家属们被带到政府机关,由于信息的缺乏他们感到沮丧暴躁”。

第二个案例为英国药企葛兰素史克中国区负责人马克-赖利的性爱视频曝光事件。当报道对象成为自己国家事件时,BBC的报道风格出现了大转变。

对于该事件,新华网分别于2013年8月、2014年7月、2014年8月发表了《美报:中国逮捕为葛兰素史克服務的外籍调查员》、《“桃色丑闻”揭开英企葛兰素史克在华行贿内幕》(转载环球时报)、《葛兰素史克私家侦探案昨一审宣判》(转载北京青年报)三篇报道。一篇文章发布在案发时,另两篇则发布于这一案件审判之时。

这三篇文章都是客观地描述基本事实,或是介绍对案件的审判,或是回顾案件的发生。之后从现象入手,扩展开来,各自又有不同:《美报:中国逮捕为葛兰素史克服务的外籍调查员》是对美国《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相关报道的一个汇总,重点介绍了《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他们通过报道跨国员工对中国打击国际竞争者的抱怨和彼得夫妇给该报社的声明,间接地表示出了对彼得夫妇的支持和对中国打压的不满,从而力求通过选择这些内容的报道来构建这一事件在美国乃至全球的新闻框架。

而BBC的相关报道《Investigator Peter Humphrey warns over GSK China ordeal》有着明显的不同。在这篇报道中,对彼得盗取公民信息模糊其词,反而将更多的笔墨用在了彼得夫妇在中国所受的折磨和中国腐败现象的盛行上。文章通过照片的选择以及“被拒绝医疗照顾、被迫和儿子分开”、“肮脏和拥挤的牢房”等字眼为彼得夫妇博取同情。同时,文章又通过报道彼得认为马克·赖利(葛兰素史克中国的老板)能够获救而自己和妻子还在狱中的原因就是自己没有钱,这是中国腐败的表现,也有可能是个人复仇的结果,文章还特别强调了这次案件发生在习近平主席刚刚宣布反对腐败之时,讽刺意义不言而喻。

通过对比两个针对于不同国籍的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出,相比于新华社以事实为基础的报道,BBC在遇到自家孩子的不光彩面时,加入了更多的情感色彩,以引火到他人之身的方式为本国站岗,违背了BBC自身所提倡的工作原则,其所追捧的所谓客观、公正轰然崩塌。

BBC作为西方主流媒体的主要代表之一,它所传播的中国声音、中国形象,以及它们传播中国声音、形象的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世界上其他国家受众关于中国舆论的视听和认知,对当今国际涉华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会形成影响。它将中国发生的事情按照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进行报道传播,会干扰涉华舆论传播的倾向,对中国的文化传统、核心价值观、内政外交形成一定的影响该和干扰。我们希望BBC能够真正的脱下自己的有色眼镜,能够按照自己的新闻报道手册中写的那样,能够做到“准确、公正、不偏不倚”,通过自己的报道让世界看到一个真正的中国。

本文指导教师:王俊杰

【参考文献】

[1] 张 龙. 从BBC新闻网看汶川地震报道中的中国政府形象[J]. 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8(04).

[2] 赵启正. 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J]. 世界知识, 2004(05).

[3] 唐金凤. 中西体育新闻报道的差异[J]. 青年记者, 2008(20).

[4] 兰 杰, 罗 蓉. 英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形象的认识[J]. 湖北社会科学, 2013(08).

[5] 赵 磊, 张环环. CNN对华报道的关注焦点与影响因素[J]. 当代世界, 2013(05).

[6] 张爱凤. 媒介变迁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嬗变[J]. 南京社会科学, 2011(11).

【作者简介】

王婕(1990—),女,汉族,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新闻学。

张雅文(1990—),女,汉族,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新闻学。

赵健(1991—),女,汉族,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新闻学。

许小诺(1992—),女,汉族,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新闻学。

【指导教师简介】

王俊杰,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广播电视学系主任。

猜你喜欢
中国形象
解构电影《面纱》里的中国形象
美国保守主义权势集团对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
东方主义在大正日本文学中的探讨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从香港恐怖片看中国内陆形象的演变
讲好中国故事:政府对德传播媒体该怎么做
欧美公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与误读
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新媒体中的中国形象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