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志愿服务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

2016-05-14 18:38耿林王洪东胡杨峰
青春岁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就业能力志愿服务大学生

耿林 王洪东 胡杨峰

【摘要】以志愿服务为抓手提升就业能力是推动大学生就业的一项新举措。为了探寻高校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中所体现的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结果表明参加志愿服务对提升就业能力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志愿服务;大学生;就业能力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式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章东飞(2012)在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中指出,学生就业能力与岗位要求的距离是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就业数量来看,2016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为770万人,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祝金旭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难的自身原因之一为就业观念和就业能力不适应当前劳动力市场,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来满足市场的需要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人岗匹配,学以致用,人才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作用。李阳春等在研究企业人才需求类型发现,新经济要求具有创新化、个性化、复合型、合作型和交往型的企业人才。

大学生应该提升的就业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获得岗位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可以总结为对专业知识运用的能力,对可迁移技能运用的能力,对自我管理技能运用的能力。“三种能力”是就业所需要的内在动力。

一、问卷调查情况

为了了解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对就业能力提升作用的认同情况,2015年9月,以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志愿者联合会中60名至少参加过3次及以上活动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志愿服务工作对大学生通用就业能力作用调查表”,调查结果显示,在志愿服务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适应能力和协调能力五个方面,持非常认同态度的学生均超过90%;对学习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和创新能力,持非常认同态度的超过72%。由数据可以看出,从认同感角度,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对就业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

另外,为了调查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对提升就业率是否有帮助,对以上60名同学离校半年后工作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发放“毕业生离校半年工作调查问卷”和“企业调查问卷”各60份,其中毕业生问卷回收60份,回收率为100%,企业调查问卷回收43份,回收率为71.7%。

60名毕业生就业情况见图1,其中考研和已落实就业单位的占总人数的95%,未就业的仅占0.03%。根据渤海校区毕业生工作简报可查,74.36%已经落实就业工作,18.8%暂不就业,该60名同学的就业率明显高于校区的整体就业率。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注重的毕业生素质与能力见图2,共回收43份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为不限制选项。超过83.7%的企业均看重人际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另外,有部分企业对计算机和外语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由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对提升毕业生就业率有重要作用,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用人标准相匹配。另外,志愿服务活动倡导“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服务精神,而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高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以服务为核心的志愿者活动和以服务业为朝阳产业的第三产业完美结合,高校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为以后进入服务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參加志愿服务活动提升专业知识技能

专业知识技能是指掌握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知识的能力,这里不仅仅狭义的指计算机、英语和历史类基础学科,更广义的是指我们在改造自然活动中创造的最基础的技能,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知识转换率低,实践能力较弱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反映之一。

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将数学、统计学、计算机技术、英语、文学等用于实践,切实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志愿服务所需要的科学助力。参加“暖冬之行”、“暑假社会实践”、“微支教”等活动,大学生将先进的知识带到农村,将先进的教学模式带到学校,在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基础上,更将正能量散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活动中,大学生了解到的社会最基层的真实状况是农村需要知识、基层需要温暖,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强化,如何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带到基层,成了每位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学生所想的事情,80%的学生愿意通过“三支一扶”和“大学生村官”等途径扎根基层,服务群众。

三、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可迁移技能

目前,被公认的主要可迁移性技能为:交流和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1、参加志愿服务有利于提升大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

交流和表达能力是进行志愿服务活动的一项基本能力。李军等在探析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个人主观因素指出,大学生表达能力的高低已经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要与各个阶层不同行业的人进行交流,良好的语言沟通是建立互信、增进友谊最直接的方法,把服务做得贴心,把奉献做得暖心。参加“敬老院慰问”,一句暖心的话胜过千言万语,如果表达生硬,词不达意,会使老人感觉不到温暖,志愿服务活动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因此,大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能够与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人交流,扩大了自身对社会各领域的认知,了解与不同社会人员之间交流存在的差异,学会针对不同情况,与不同对象进行恰如其分的交流,大学生的人际网络得到扩展,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2、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志愿服务是需要良好的团队配合才能完成的活动。合理分工,积极协调是完成志愿服务活动的保障。以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大学生志愿者联合会为例,社团分为主席团、综合管理部、对外联络部、项目策划部、志愿者工作部、公益普及部、对外服务部、社会实践部,信息推广部。各个部门的相互协调,积极配合,在整个志愿服务过程中,大家各司其职,努力工作。发布通知、对外联络、服务策划、纪律检查、公益宣传、社会实践,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大大提升了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组织管理能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优质的志愿服务活动与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团队活动,团队活动就离不开组织管理,管理者组织能力的好坏决定了志愿服务活动能否顺利有序的进行。组织管理贯穿志愿服务的全程,以综合管理部为例,部门负责全体成员会议安排;负责全体成员档案的搜集,整理;管理联合会所有活动的策划方案;负责联合会物资的登记、管理、使用;负责协会全体成员的培训工作以及协调各部门的整体工作。

志愿服务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四、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提升自我管理技能

自我管理技能指受教育者按照社会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转化控制的能力。杨成辉在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现状研究中指出:在自我管理能力上主要存在问题包括自我管理能力不足,认知能力欠缺,自我约束力缺乏。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书中指出,“自我管理水平的高低是个体社会适应效果和活动绩效及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

毕业生求职心理是求职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促进把握就业机会的能力,参加志愿服务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心,改变陈旧的就业观念,主要表现在志愿服务培养大学生服务、奉献的精神,与构建服务型社会理念相匹配,激励他们投身志愿服务建设,扎根基层,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工作。此外,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志愿者以协助他人改善社会为宗旨,以不求私立与报酬为理念,志愿服务精神要求志愿者必须从自身为出发点,将自身作为志愿服务精神的传播形途径,用行为影响他人,促进服务理念深入人心。

总之,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全面提升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三种技能正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所需要的内在动力,是建立在志愿服务与就业能力之间的桥梁。以志愿服务为抓手提升就业能力,广泛动员学生参加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去,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本文通讯作者:岳华

基金项目:河北农业大学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K201519、SK201519-2

【参考文献】

[1] 章东飞.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问题探析[D]. 华中师范大学, 2012.

[2] 祝金旭.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D]. 山东师范大学, 2009.

[3] 李阳春, 刘湘桂, 王 艳. 论企业人才需求类型及管理机制的优化创新[J]. 新西部(下半月), 2010(03).

[4] 程 旺, 高艳霞, 姚雨萌. 高校志愿服务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研究[J]. 科技信息, 2013(24),75.

[5] 李 军, 刘 涛. 浅析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就业之关系[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8(01),78-82.

[6] 杨成辉.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现状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3.

【作者簡介】

耿林(1987—),男,河北农业大学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

【通讯作者简介】

岳华(1977—),男,河北农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就业能力志愿服务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