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引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

2016-05-14 20:07马玉青张文俐冯晨静
青春岁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

马玉青 张文俐 冯晨静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引导作用,本文从师资队伍、政治理论课、教育资源、新技术四个方面出发,探索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新路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

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当代大学生是拥有先进科学知识的人才群体,将会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大潮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们系统地掌握了某一专业或某一方向的现代科学知识,是未来知识和科技创新的主体;并且具有系统的现代管理科学能力,毕业后将成为各部门或企业的骨干。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与变化。党中央2015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并着重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由此可见,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中,并引导其开展各项工作。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与问题

作为大学生主体的“90后”,绝大部分拥护党、热爱祖国、坚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理想信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但在物质和精神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多元化的文化思潮冲击着世界各地,大学生在接受各种新鲜事物的同时,个人理想信念产生了丝毫的动摇与疑惑。

1、拥护党的领导,但对党的理解表面化。绝大部分大学生坚信中国共产党不仅能够领导我们取得解放还能带领我们发展壮大;但少数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对党的唯一信仰——共产主义,产生了遥遥无期、难以实现的想法,把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成了找工作的一个筹码。

2、热爱祖国,但为国奉献的精神口头化。绝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祖国都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变化与发展;但少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看重个人利益,参加工作后唯利是图。

3、坚信社会主义道路,但价值观取向功利化。绝大部分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道路是使我国真正发展壮大的唯一途径,必须一直坚持下去;但少数大学生在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上只顾实现自我价值、自我奋斗,偏离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人生价值目标。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意义重大。

1、有效的抵御了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传承与发展流传至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了其精髓。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的抵御西方不良思潮,引导大学生客观认识中国现状、看待外部世界,坚持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

2、有效的确保了中国梦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中国梦的最好表现形式,在其引导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并将使大学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强烈的时代特点,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思想方向和精神动力。根据目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和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为着力点,系统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能显著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1、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引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质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基本的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价值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行为准则,而与他们接触最多、影响最直接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严格选聘、提供进修和培训机会、加强监督管理、提高物质和精神支持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2、建立一套针对性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的直接方法,也是培养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渠道。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因地区、年级、专业的差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价值观理解程度不同,只有在进行针对性的调研后,结合实际、有区别、有重点的理想信念教育,才能因人施教、彰显成效。

3、编织一张学校与家庭、社会有机结合的教育资源网。中央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高校应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积极主动的配合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利用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4、开辟一条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有效结合的新途径。互联网已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技术平台和信息传播平台,在其传播运用过程中包含着各种鲜明的文化与思想,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双刃剑。只有主动出击、坚持虚实结合的途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把现实生活的教育与网络教育平台结合起来,利用网络开放、交互、及时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形式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从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时空走向超时空,努力增强教育效果。

基金项目:1、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难点、路径与实效性研究》编号:629202。2、河北省教育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创新研究项目。3、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015040409)。4、2014年度河北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项目名称: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项目编号:144576135D

【參考文献】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7.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 北京日报, 2004,10.

[3] 郭跃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特征[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8(l).

[4] 郑承军. 理想信念的引领与建构——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作者简介】

马玉青(1981—),女,硕士学位,河北农业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