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侵犯行为初探

2016-05-14 20:07杜薇叶婧
青春岁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社会化网络青少年

杜薇 叶婧

【摘要】当前处在网络社会的青少年在享受着网络社会的方便与快捷的同时,也在被互联网所改变,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与无约束性会导致青少年道德失范。本文分析了青少年网络侵犯行为的表现及其特征,并给出了青少年网络侵犯行为的社会心理动因,进而提出了网络侵犯行为的治理方法。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侵犯行为;社会化

一、前言

青少年期是人的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其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并面临更多选择和挑战的人生阶段。青少年作为特殊的群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必然产”心理上的断奶”,即青少年尤其是过渡到青年早期这个年龄阶段的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力图脱离家庭及其他方面的监护、独立自主地进入某些社会生活领域,但是他们又经验不足,从而产生危机状况。尤其在现在这个社会价值观念多样化、社会迅速变迁的社会,极易产生侵犯行为。目前,青少年的侵犯行为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当今的社会正逐渐步入网络社会时代,生活在网络社会的青少年在享受着网络社会的方便与快捷的同时,也在被互联网所改变,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与无约束性会导致青少年道德失范。一部分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中会表现出迥然不同的人格,在现实生活中是“天之骄子”,在网络社会中可能摇身一变饰演起破坏者的角色。本文拟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网络侵犯行为进行解读。

二、网络侵犯行为的内涵

社会心理学对侵犯行为并没有统一的定义。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是从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出发来界定侵犯概念的,认为只要一种行为导致了对他人的伤害则这种行为就是侵犯。这种定义忽视了行为的意图和内在动机,割裂了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因而是片面的。根据社会学习理论看,侵犯行为并不仅仅是指造成伤害的行为,它还应该包括这些行为所产生的破坏性影响以及社会对该行为的标定过程,根据这一观点,有关侵犯的解释就必须考虑到伤害行为,也考虑到决定哪些行为被标定为侵犯的社会判断。

由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侵犯行为包含三个要素:侵犯的意图与动机、侵犯结果造成伤害、侵犯是社会规范所不允许的行为。我们可以由此得出网络侵犯行为的概念,网络侵犯行为是指行动者具有侵犯的意图与故意,以互联网为载体实施的对他人、团体或社会造成伤害的行为。

三、青少年网络侵犯行为的具体表现

从侵犯行为所具有的不同指向出发,我们可以把侵犯行为分为:

1、侵犯人身权利的行为(姓名权、名誉权、隐私权)。例如,网络上的虚拟人身攻击令人防不胜防。在不少学校网站的BBS中,有些帖子针对他人进行言语暴力攻击,内容粗俗不堪,甚至还有针对个别教师的无理谩骂和恶意中伤。

2、侵犯财产权的行为(网络诈骗、金融犯罪等)。凭借自己掌握的计算机技术窃取金融机构或是私人的财产。侵犯财产权的方式主要有:数据欺骗,无中生有;假借串户,故意冒领;盗用密码,非法支款;电子转帐,异地提款等。

3、侵犯计算机的行为(黑客入侵、计算机病毒传播等)等。侵犯计算机的行为包括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的行为和“黑客行为”。“黑客多数出少年”正说明在网络侵犯行为中青少年所占的比例。由于青少年所具有的好奇心理、叛逆心理等,以及制造病毒和攻击计算机网络的极大智力挑战使得一些青少年乐此不疲。

四、青少年网络侵犯行为的消解方式

关于侵犯行为的消解方式,周晓虹指出,任何形式的侵犯行为的控制和降低其实都只有两大方面的策略:其一,从社会学、犯罪学和法学的角度说,通过社会制裁、鄉规民约等正式或非正式机制对侵犯行为加以控制;其二,从教育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说,通过社会教化使人们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内在控制。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对于控制青少年网络侵犯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倡导网络伦理,实现自我控制

作为一种内在控制,网络伦理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提升为人格化力量。通过社会教化使个体道德评价内部化,以求个体在没有他人监督管理的网络社会情景中也能自己遵守社会道德规范。青少年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是个体形成道德观、价值观的重要人生阶段。因此对于青少年要注重以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进行引导,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而将网络的不良影响限制在最低程度。

2、完善网络法规,加强强制控制

自由的网络空间首先应树立依法治网的法理权威,即以网络法律体系界定何者才能行使认可的权力。通过完善网络法规,使青少年树立法律意识,在网络行动中以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减少侵犯行为的发生。

3、完善程序设计,实行技术控制

1996年,“互联网络内容选择平台”监控软件的使用拉开了技术监管的序幕。许多国家都将其作为清除网络不良信息、抵御网络突发侵袭可行的、有效的控制手段。在网络技术进步的同时,各国也在努力提高网络的安全性,采用各种手段加强网络监管,如Microsoft的“视窗脚印”,用以追查网络越轨者的行踪,并加以惩处。通过技术控制可以有效的预防侵犯行为的发生。

4、借助大众传媒,实现“社会”控制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侵犯行为是个体通过观察模仿而习得的,因此,减少侵犯行为要减少侵犯的楷模,限制传媒中暴力形象的出现,同时树立非侵犯行为的楷模,并结合运用相应的奖励和惩罚等手段。大众传媒中的暴力和侵犯行为会对青少年产生强烈的消极影响,而非侵犯行为的榜样则可以明显减少侵犯行为的发生。因此,我们应当树立非侵犯的权威,减少大众传媒中的侵犯和暴力信息对青少年的污染,家长、老师等都要做非侵犯的榜样,通过潜移默化的“社会”影响控制侵犯行为的发生。

五、结语

青少年网络侵犯行为的发生固然与其年龄阶段特有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但同时更是社会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在社会学习理论看来,侵犯行为是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习得的。因此,全社会共同努力净化社会环境、净化网络环境,为青少年的社会化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是消解青少年网络侵犯行为的根本方法。

【参考文献】

[1] 曾慧芳, 等. 青少年侵犯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 科技信息, 2010(22).

[2] 周晓虹. 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3] 王健. 试论网络规范的属性[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2).

[4] 陈秀丽. 网络媒体软性控制方式研究[D].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08.

猜你喜欢
社会化网络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