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域下孔融的悲剧

2016-05-14 21:11尹雨晴杨翌徐中华齐淑君
青春岁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孔融

尹雨晴 杨翌 徐中华 齐淑君

【摘要】对于孔融的行为和一生,是博学奇才,还是“才疏意广”,历来学者们不乏仁智之见。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孔融的盛名和悲剧结局,我们需要运用历史的眼光,置于当时那个时代,多维度地去评价。

【关键词】孔融;盛名;清谈;汉末乱世

一、盛名是把双刃剑

汉朝采用的是“举孝廉”的选拔人才制度,到汉末,重门第、重名望成为时代风尚,很多时候一句名士的胜评,就会使一个平庸之辈而身价百倍。名士桥玄评价曹操“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为托”,曹操“由是声名益重”。

孔融可谓天时、人和占尽。作为孔子的二十世孙,“七世祖霸,为元帝师,位至侍中。父宙,太山都尉。”——出身孔门世家大族;自幼遍读经书,且有奇才,长而博学能文;少时便因智访名士李膺并得到其“高明必为伟器”的赞誉有加,又因救张俭,争担死刑,而名震天下。因而孔融那种不畏权势、勇于担当的正气,聪慧高志、任情而动的本性,博闻强记和风骨分明的文彩都值得崇尚,也博得了“懔懔焉,皓皓焉,其与琨玉秋霜比质可矣”的评价。

有人评论孔融除了空论朝政,建立不出功勋,这不免有失偏颇。孔融为东汉末世也可谓鞠躬尽瘁,屡建功勋。当刘表“不供职贡,多行僭伪,遂乃郊祀天地,拟斥乘舆。”僭越之举时,孔融提出“宜隐郊祀之事,以崇国防”,,展示了孔融拥护汉王朝尊严和利益,义正辞严。他为官时也做了许多实事,如“辟司徒杨赐府。时,隐核官僚之贪浊者,将加贬黜,融多举中官亲族”;“会董卓废立,融每因对答,辄有匡正之言。”等,都表现了孔融不畏权贵,匡扶正义的精神。他还在给马日障加礼,恢复肉刑等问题上也都颇有见地。这些事件之所以达成,多是因为孔融负有盛名。当孔融惹恼何进,何欲派剑客追杀时“客有言于进曰:‘孔文举有重名,将军若造怨此人,则四方之士引领而去矣。不如因而礼之,可以示广于天下。进然之,既拜而辟融,举高第,为侍御史”。曹操也因孔融享有盛名、影响很大而拒绝袁绍去杀孔融,并表示了厚待之意。《三国志·魏书》中:“袁绍宿与故太尉杨彪、大长秋梁绍、少府孔融有隙,欲使公以他过诛之。公曰::当今天下土崩瓦解,雄豪并起,辅相君长,人怀怏怏,各有自为之心,此上下相疑之秋也,虽无嫌待之,犹惧未信;如有所除,则谁不自危?”

二、空谈立名,高气才疏

孔融之所以盛名在身,也是东汉末世崇尚清议的结果。清赵翼《廿二史札记》评论当时风气:“盖东汉风气,本以名行相尚。迨朝政日非,则清议益竣,号为正人者,指斥权奸,力持正论,由是其名益高,海内希风附响,惟恐不及。”司马彪笔下的孔融正是这种风尚的代表人物:“(融)自以智能优赡,溢才命世,当时豪俊皆不能及”,“然其所任用,好奇取异,皆轻剽之才,至于稽古之士,谬为恭敬,礼之虽备,是说孔融及其所提携相交的朋辈们虽然所以常标榜以“礼”,但是为了表现出独立于世的才名,不惜“好奇取异”,但终究因其多为“轻剽之才”,而“不与论国政也”,这也是孔融最终落得“负有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评价的原因。

纵观《后汉书·孔融传》,整篇传记大部分都是记载的孔融的言语,无论是品评人物,还是谈论政治,都是侃侃而谈,而且在生活中,孔融也享受着这种门庭若市,高谈阔论的氛围。《后汉书·孔融传》载,孔融好客,宾客日盈其门,常叹曰“坐上客恒满,樽中酒不空。吾無忧矣。”作为一位朝廷倚重的忠臣,身处乱世,竟把宾客盈门、把酒临樽作为自己“忧”与“无忧”的愿望,而且还颇为自豪地作诗而赞:“归家酒俊多,门客架几行。高谈惊四座,一夕倾千筋”。但孔融及其“酒客们”毕竟身处军阀混战的乱世,有兵来犯只靠空谈是不行的,因而每次大军压境大都缺乏具体退兵之计,要么大败,要么求救,更有甚者,在袁谭兵临城下时,为了保持名士盛名“融隐几读书,谈笑自若。”最终却是“城夜陷,乃奔东山,妻、子为谭所虏。”——这与当时感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志在匡救乱世的曹操不但差之千里,还经常“发辞偏宕,多致乖忤”,所以孔融、祢衡等清谈之士,一旦与这些不空谈而务实的掌权者彻底违背之时,也就是他们悲剧上演之时。

三、形式立异,实质尊儒

东汉末世,道统坍塌,儒家文化礼制已经担负不起安抚家国、重回治世的大任,儒家的价值理想也已经不能独撑天下,曹丕《典论·意林》形容当时的思想界:“户异论,人殊论,论无常检,事无定价。”。各种思想的碰撞引发了士人们个性张扬、标新立异。如王充《论衡》的离经叛道;曹操“乱世刑为先”的权变;祢衡的狂放桀骜等,都使世人侧目。作为当时的名士,孔融的“务欲绝出流辈,以成卓特之行”,无疑也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

孔融最终为曹操所杀的罪状是“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云‘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及与孙权使语,谤讪朝廷。……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大逆不道,宜极重诛”。《后汉书》本传:“(融)年十三丧父,哀悴过毁,扶而后起。州里归其孝。”孔融之所以言行相悖,即鲁迅先生所言:“不平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

曾几何时,孔融对曹操是寄予厚望的。在各部军阀割据,无视汉帝存在的情况下,曹操能够敬奉天子曾使孔融寄希望于曹,但随着曹操势力扩大,从以周公自许,到自比文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心昭然若揭,即不能苟同曹操、袁绍、刘表的“篡汉”野心,又对东汉乱世无力回天,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挽救不了摇摇欲坠的汉家天下,因而孔融悲愤之极,只有以异端特行来表明其不合作态度。在曹操颁布禁酒令时,不但“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写下《难曹公禁酒令》极尽戏谑发难之辞,而且呼朋唤友,饮酒作乐,不醉无归;当“操子巫私纳袁熙妻甄氏。融乃与操书称`武王伐封以担己赐周公。”;当曹操拿下许昌意欲定都时,孔融则上书《请准古王畿制》“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这些行为无疑碰触到了曹操的底线,限制了曹操的政治谋图,因而“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而潜怨正议,虑鲠大业。”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综上所论,在东汉尚清议、重盛名的时代风尚下,使孔融形成了好盛名、重清谈的的习惯,而对儒家文化与价值观的尊崇使他不能适应汉末乱世而审时度势,造成了他空有一腔爱国之心,却对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无力回天,也造成了他与当时的当权者曹操的思想相左,而时常表现出不合时宜的不合作态度,最后碰触到曹操的底线,而导致身死族灭,这既是孔融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参考文献】

[1] 陈寿. 三国志[M]. 北京:中华书局, 2011.

[2] 范晔. 后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 2014.

[3] 赵翼. 廿二史札记[M]. 上海:上海古籍, 2011.

[4] 曹操.曹操集[M]. 北京:中华书局, 2009.

[5] 鲁迅.而已集[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猜你喜欢
孔融
怼人专家孔融的一生
孔融的反驳
孔融舌战大夫
孔融让梨
不懂就百度
智勇双全的孔融
孔融让梨以后
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
魔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