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壶的历史兴衰

2016-05-14 21:11王丹
青春岁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茶器紫砂历史

王丹

【摘要】紫砂近年来发展迅速,工艺之精达到鼎盛期,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景。紫砂种类繁多,造型丰富,装饰形式繁复,为紫砂的成长带来了深层次的文化和艺术魅力。然而,紫砂壶在历史上曾经默默无闻,在近代才开始大规模发展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茶器。关于紫砂壶的发展兴衰史,其研究和关注度却是少之又少。

【关键词】紫砂;茶器;历史

关于紫砂壶的历史,似乎没有较完整的文献阐释,第一个难点就是关于紫砂壶的起源之争。对紫砂壶起源的探索也成为形成紫砂壶历史发展的初创期之关键。

一、紫砂壶的发展史之初创期

北宋,早期紫砂时期,1976年,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发现紫砂古窑址。出土早期紫砂茶具残片,经考证,年代上限为北宋中期。这一发现证明:宜兴紫砂器的生产,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明代中期,据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创始》载:金沙寺(在宜兴湖父镇西南,为唐相陆希声山房)僧,搏紫砂细土,搜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捏口、柄、盖、的,作成壶具,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金沙寺僧的确切年代,已经难以查考,据推测大概在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年间。

不过,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就目前考古发现而言,紫砂器始于北宋,但就文献记载而言,确似乎还更早。在唐代,茶圣陆羽《茶经之用》有曰:“熟盂,以贮熟水,或瓷或沙,受二升。”“熟盂”,即盛沸水之盂,“瓷”当是瓷,而“沙”,按照上面对宋代史载的解释,则应为紫砂泥,“或瓷或沙”即是或用瓷土或用紫砂泥制成的熟盂。也就是说,在唐代紫砂器已出现。在对北宋紫砂器残片的研究中,人们有一种认识,即认为此时的紫砂器已经很成熟,其起源似乎还应更早。唐代,目前虽无紫砂器遗物的发现,但我们都知道,宋之前,宜兴的陶业一直都很发达,据考古调查,宜兴地区的古窑址,自汉至唐,一直绵延不断,有汉代的川埠乡和西山前的窑址群,有六朝的南山北麓湯渡村和均山的青瓷窑群,有唐代的涧古龙窑址等等。另外,元蔡司沾在《霁园丛话》中有记:“余(我)于白下(今南京市内)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据这段话可以知道,元代是有刻铭紫砂茶罐的传世。而从各方面情况来看,紫砂器在元代也尚未普及开来。

二、紫砂壶的发展史之成熟期

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年)是宜兴紫砂壶的成熟期。此时,从原料开采、加工处理、成型、烧成紫砂壶都已形成了独立的生产体系。紫砂从日用品陶器中独立出来,讲究规正精巧,名家名壶深受文人仕宦的赏识,入宫廷、出海外,奠定了宜兴作为紫砂之都的基础。紫砂陶品种繁多,紫砂茶壶尤以其独有的实用性与艺术鉴赏性相统一的特性,成为传世精品。紫砂壶的色泽,由于各人对泥料调配方法的不同,朱有浓淡,紫有深浅,黄有老嫩;产品设计及成型工艺日臻完善,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紫砂圆器方器规矩严谨,周正挺括,器型生动逼真。紫砂壶卓越的实用功能为世人所知,“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紫砂壶不仅在民间得到广泛应用,也受到文人士大夫与皇室贵卿的喜爱。

其后在明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据《阳羡茗壶系》的《正始》云:“供春于给役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胚,茶匙内中,指掠内外,指螺纹隐起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视以辨真。”供春所制紫砂茶具,新颖精巧,温雅天然,质薄而坚,负有盛名,张岱《陶庵梦忆》中言道供春壶“栗色暗暗,如古金石,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其所作树瘿壶(亦称供春壶)为世间珍宝,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他也是第一位有文献记载的壶艺大师。金沙寺和供春所生活的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公元十五世纪末至十六世纪初),由此也被看作为宜兴紫砂产品真正形成工艺体系的时间。

三、紫砂壶的发展史之高峰期

由十七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历经明末、清、民国初年约三百年的时间是紫砂壶的黄金期,也是紫砂工艺史上百品竞新的高峰期。

宜兴紫砂进入高峰期的标志,首先是紫砂名匠辈出。其次,宜兴紫砂工艺的造型和装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艺人们熟练地掌握了紫砂泥料的特征,采用泥片镶接成型的方法,创造了种类多样的各式茶壶造型。受文人趣味及宫延趣味的影响,紫砂壶上的装饰几乎集陶瓷器装饰之大成,除紫砂泥丰富的肌理色泽外,有印、贴、雕、镂、彩、釉、刻等手法。其装饰工艺也达到了百花齐放的高峰。

再次,宜兴紫砂的认知面不断扩大,上自皇室宫廷、文人雅士,下到庶民百姓,街坊市井,竞相选用紫砂壶来沏茶品茗,有“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竟求鸣远碟”的赞语。

清中叶以后,文化参与紫砂壶的制作,一壶之上集工艺技法之大成,可交替运用书法、诗画、篆刻、雕塑、镂空、镶嵌、泥绘、彩釉、绞泥、掺砂、磨光等技法,因器而异,变化丰富。文人参与制壶,是清代紫砂壶艺突出的时代特征,且成为清代壶艺的主流,给壶艺发展以极大的推进。

四、紫砂壶的发展史之复兴期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期间连年的战乱,民不聊生,紫砂行业也跌入了低谷。宜兴窑场大半倒毁,陶工纷纷失业,陶瓷生产每况愈下。紫砂从业人员或是改行,或是上山砍柴下田耕种,过着贫困的生活。至建国,紫砂行业仅剩20余名工匠,烧制紫砂的龙窑也仅存一二条,被称为“一年四季太平窑”,全年也就只烧三四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在政府扶持下,成立“宜兴紫砂产销联合营业处”,统一组织生产、销售,紫砂壶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并由分散经营逐步向联合经营过渡。

紫砂壶的复兴也离不开紫砂艺人,出生于上世纪初的裴石民、吴云根、朱可心、施福生、范正根、邵六大、范祖德七名艺人对当代紫砂陶艺的繁荣作出杰出贡献,他们不仅制作了很多精美的紫砂壶,还将他们的绝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培养了一大批紫砂技艺的接班人。他们在紫砂陶艺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

现当代,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紫砂壶作为工艺与实用的双重价值得到彰显,其收藏价值也不断的提升。温润敦厚的紫砂壶从出窑的那刻起,便注定在茶文化与紫砂文化的交相辉映中,绽放自己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应卫琴. 古代紫砂壶历史文化演变与发展[J].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4(09).

[2] 王长春. 浅谈宜兴紫砂造型艺术中的五行元素[J].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5(08).

[3] 査六君. 紫砂壶的历史别名浅议[J].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3(10).

[4] 陈传房. 衰弱与复兴——太平天国全民国时期的紫砂壶历史[J]. 创意与设计, 2013(06).

[5] 周国新. 浅谈明国时期的紫砂壶历史[J]. 佛山陶瓷, 2014(06).

[6] 吴卫兰. 浅谈紫砂壶的历史、文化及艺术魅力[J]. 佛山陶瓷, 2015(07).

[7] 徐秀棠. 中国紫砂[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8] 蒋敖生, 任惠芬. 浅谈宜兴紫砂陶刻[J].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06(03).

[9] 中国哇酸监学会主编小组. 冯先铭, 等, 编. 中国陶瓷史[M]. 文物出版社, 1982,9.

猜你喜欢
茶器紫砂历史
在舞焱柴窑室
基于我国茶文化谈陶瓷茶器与信阳茶传承开发的关联性研究
浅谈宜兴紫砂艺术创作
文化符号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浅谈紫砂《宝菱壶》的君子风范
历史上的4月
《读壶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