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情境”

2016-05-14 05:38熊静
校园英语·中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情境文化

熊静

【摘要】文化导入在英语课堂中的重要性已经为广大高校和教师作为共识,目前亟待解决的是文化导入内容选择以及方法模式选择的问题。如何更加高效、有意义地进行文化导入,向来是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本文以建构主义的情境认知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实践为基础,探讨了英语教学中设置文化“情境”的重要性。通过文化“情境”的设置,教师能够有效帮助学习者通过情境认知达到对文化和知识的内化,对所学语言知识进行重新构建。

【关键词】文化 情境 建构主义

一、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文化“情境”

新课程目标指导下,当代大学英语教学任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高校英语教学正在实现从语言教学到语言文化教学的转变。这就使得课堂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价值愈加凸显,其重要性已是不容争议的事实。然而文化导入有别于词汇、语法等其他语言知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文化具有共时性,它与当代社会环境紧密相连,是一个连贯的变化体。其次,文化具有内隐性,它不仅涵盖了社会现象,还与社会的精神内核及历史传承一脉相承。最后,文化具有交互性,个人对文化的学习绝非对知识的单纯储备,而包含了对文化活动的参与和互动,以及对文化精神的领会及反馈。因此,在仅仅注重知识表征教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下,文化导入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往往停留于了解和知道,很难达到领会与应用的层次。寻求可行、有效的文化导入教学模式,是许多高校英语教师面临的共同挑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社会文化与学习过程的互动关系,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社会情境的互动中,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对新知识进行内化和重构的认知过程。而由于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语言学习与社会情境的互动就更为重要。建构主义的情境认知教学理论认为,“学习绝不仅仅是获得一大堆事实性知识,它必须要有思维与行动,必须置于知识产生的某种特定的物理或社会的情境中。”考虑到文化知识必然产生于特定的社会情境之中,这一观点就尤其适用于文化知识的教学活动中。换言之,教学中要达到学生对文化知识的领会与应用,就必须将学生的学习活动置于该文化知识产生的社会情境当中,并推动学习者参与该社会情境下的社会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构建对文化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真正领会与应用。因此,教学中必须充分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学生与情境的互动,强调学生对社会活动的参与。课堂中“文化情境”的设置,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到语言知识所产生的社会文化实践活动当中,与活动达成互动,从而为更深层次地理解语言文化知识,掌握语言的真实运用,构建自身语言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文化“情境”设置的原则

将英语学习置于特定的英语文化情境当中,“进行动态的英语文化实践,把所学英语知识和情境活动相联系”,是设置文化情境的根本目的。教师在构建文化情境时,不能忽视文化的共时性、内隐性、交互性特征,应当尽可能地模拟真实,为学生提供具有高还原度的文化知识产生的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为达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文化情境的设置应当有其必须遵守的原则。

1.真实性原则:情境认知理论强调知识产生于真实的社会文化情境当中,对知识的认知产生于与真实社会情境的互动当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情境”,应该尽可能向真实的社会环境靠拢,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语言文化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语言知识在真实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如何产生、如何被使用,以及如何被理解。唯有如此,学生学习到的,才是可使用于真实语言环境当中、可应用于真正的跨文化交际当中的的“真实”的语言。

2.实践性原则:构建主义的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者对知识的内化发生在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发生在与情境的交互活动当中。因此,文化情境的设置,必须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机会,而不是仅仅读读课本或听听教师或他人的经验总结。没有通过实践的语言知识,是仅仅存在于观念中的一串符号,唯有经过实践的整合,才能跟学习者原本的语言知识结构进行重新构建,内化为学习者自己的、能够表达的语言。

3.互动性原则: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者与学习情境的互动,也强调学习者与其他情境参与者(教师、同伴)的互动。在与学习情境的互动中,学习者结合自身以往的知识和体验,完成对新知识的构建。而在与其他参与者的互动当中,学习者通过使用、讨论、验证,完成对已构建知识的进一步调整,确保所构建的知识具有可沟通性。教师通过互动对学习者进行示范、指导和反馈,帮助其完成语言知识的构建和调整。

三、文化“情境”的教学设计

将文化“情境”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要求教师更加精心地设计课堂环境,引导学生参与,帮助学生的知识构建活动,对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做到: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多方面的。首先,教师要抛弃以往将知识停留在逻辑知识层面的旧观念,重现知识的实践性、活动性、变化性,将知识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应用实际结合起来,多维度地对知识进行深入解析,从而构建贴近“真实”的文化情境。“知识是情境化的,知识的迁移发生在真实、复杂的情境当中,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和延续性。”离开活动和情境谈知识的构建与迁移,是徒劳的,是停留于知识的符号表征的,难以达到真正的知识内化和再应用。其次,教师要转变角色,不能单纯把自己当成知识的传播者,而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实践活动的互助者、学生认知活动的辅助者。学习认知活动应当是学习者的自发、主动的行为,知识的构建高度依赖于学习者与情境及情境中他人与社会的互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犹如“支架”,以构建的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从与情境的互动中完成对自身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构建,一旦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当撤去“支架”,将后续的知识整合与调整交予学生自己完成。最后,教师在教学中将整个教学实践和文化情境视为一个共同体,学习者、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工具、教学资源、学习活动、课外活动等都是这个共同体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这些要素所占比重不一,目标较为多元,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较为复杂,但教师在设置课堂中的文化情境时,仍应当充分考虑这个共同体的连贯性和协作性,让这些要素能够成为有机又和谐的整体,为学生的语言文化认知服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内化、和迁移。

2.探索多元教学模式。一旦将知识视作动态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真实的实践活动和文化适应,那么文化情境的设置必然也有别于传统的单一、静态的课堂环境,对教学模式的选择就有了更多的要求。单一目标、单一活动、单一对象的教学模式不再能满足情境认知学习的要求,也不能为学生设置出真实的文化情境。教师须学习不同学者总结出的情境认知的教学设计原则,围绕情境认知学习的教学策略,探索更加多元的教学模式。Herrington, J.及Oliver, R在他们的研究当中归纳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策略:

(1)提供丰富的,有意义的情境。情境的设置应当尽量避免单一,重复的情境对于学习者没有过多意义,且知识的产生也不可能都产生于单一的情境当中。既然情境设置要求“真实性”,要求尽可能还原知识产生的特定社会情境,那么情境就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丰富的,多元的。其次,情境必须有意义,即它必须是一个能够为学习者理解、联系、参与的实践活动,只有学习者的实践其中,才能让情境的设置产生意义,让情境中的学习认知成为可能。

(2)基于问题的,建构性的学习。情境设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实践当中。问题式的学习能够有效地带动学生探索情境、主动与情境发生互动。实践证明,有明确问题的学生,能更加快速地领会知识产生的特定社会情境,在解答的过程中与情境产生互动。此外,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对知识和情境的逐步构建,以构建式的学习方式完成学习认知的过程。

(3)真实的活动与任务。由于学习发生在活动当中,课堂活动与任务的设计就成为情境认知教学模式的重中之重。文化情境必须与社会真实相符,那么课堂设计中的活动与任务,也应当力求真实,学生通过真实的互动,才能构建真实的知识,才能在真实环境中实现知识的输出与应用。

除以上三个重要策略外,不同学者还提出了各自的策略。如学习者中心策略、教师“支架”策略、实践共同体策略及情境化评价策略。相信在这些策略的指导下,高校教师必定能够在自身教学经验与课堂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真实适合文化情境设置的更加多元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文静.情境认知与理论学习:对建构主义的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5(4).

[2]刘义,高芳.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与情境认知教学模式简析[J].教育探索,2015(3).

【基金项目】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改课题,项目名称《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研究》,项目编号:JG2015-4。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情境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谁远谁近?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标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