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学语文:一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

2016-05-14 20:08叶李娟
新课程·小学 2016年7期

叶李娟

复述课文,是对所学课文的内容进行完整而连贯的叙述,它是一种综合训练,是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新的语言材料按照一定的顺序,通过“口头”把课文内容重新表达出来。它不是简单机械地背课文,也不是介绍课文大意,更不是另起炉灶,新编故事,而是基于文本的个性表达,本文讲述的就是基于理解的单元整合复述课。

一、巧列提纲,概括复述

在上课开始,我就开门见山地跟学生讲述了通过段意来概括文章大意的方法,以文章为引,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在学会概括的基础上,带着学生按图索骥进行复述。

1.精练文本,问题引路

首先要先让了解学会富兰克林是如何利用风筝一步步解开天火之谜的过程。其次,提出问题:“那么,富兰克林利用风筝解决天火之谜是哪一小节呢?这节课我们就是学习复述他揭开天火之谜的过程。富兰克林用风筝捉天火的实验是如何一步步(强调)进行的?”复述是一项综合技能,简要复述就是概括复述,即按照文章内容的顺序,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叙述,课文中的这个步骤就是抓住问题,为下面的简要概括做铺垫,这种复述能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运用能力。

2.听读结合,提供抓手

在上课的过程中,说出:那我们来看看第一步是什么?接下去是什么?最后又怎么样了?通过几个表示顺序的词交流并板书,默读课文。在听取学生发言的同时,以评语来引路,引导概括板书:准备风筝—捕捉天电—实验成功。在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抓手上,一路前行,一路演绎着精彩,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二、描述细节,生动复述

复述中的点拨能使学生提高复述质量。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卡壳、丢漏、不具体等现象很正常,考虑到这点,我们需要在复述之前牵引导航,以问促讲,提醒学生复述时的注意要点。

1.寻找要点,勾画关键

简要概括过程后,就要通过点评引导把所有细节描述清楚。提出问题:“首先我们来看这个风筝,富兰克林用来做实验的风筝与我们平常看到的风筝有什么不同?请你默读第四自然段,找出不同之处,用横线画下来。”根据学生勾画的重点将这个不一般的风筝复述出来。

然后指名练说,师生共同评价,告诉学生复述课文时要加进合理现象的内容,会更加生动!

2.对比细节,默读理解

在提示风筝特别之后出示去掉环境描写的段落,让学生把出示的段落和课本中比较,让他们比较有什么差别。提示学生这些环境描写的语句的优点,引导学生说出环境描写是一个前提条件,没有环境,我们就不知道麻绳为什么会带电,它不仅讲出了天气的危险,而且也讲述了富兰克林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学生在复述时不能丢掉环境的描写。

降低复述的难度,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三、习得方法,创造复述

创造性复述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深化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现象,然后把想象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实际上是师生共同开发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1.合理想象,内化重组

通过之前的简要复述,学生已经初步学会复述的方法。在通过本轮环节,教会学生在抓住纲领的情况下,加入文中生动的语言,再经过教师的示范,添加合理想象,内化重组,即可产生优秀的复述。

2.领会方法,创新复述

创造性复述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主要情节,开展合理想象,扩充课文情节,这种复述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力求让学生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

四、举一反三,训练复述

本课是单元整合教学,《天火之谜》的生动复述其实就是为《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这两篇文章做铺垫,学会之后渐渐放手,一步步学会复述课文,这就达到复述的要求了。

1.以点到面,启发思维

在充分复述《天火之谜》后,让学生把书翻开到《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选出最能体现谈迁那种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自然段,并让他们自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要抓住什么要点进行复述。放手让学生进行复述,看看谈迁在重写《国榷》中遭受的苦难,试着抓住纲领再添加细节,指引学生交流汇报。

2.点拨提升,且进且得

经过两篇课文的复述训练,学生应该初步掌握复述的方法。这一步就是放手,全程让学生尝试。讲述诺贝尔几次发明炸药的过程,描写最精彩的是哪一次发明,通过描写一个最关键的点进行练说。复述的时候要注意紧扣文章关键词句,注意表达的顺序,将故事说好,说动听也就不是难事了。

这样,由搀扶走路到提供抓手,慢慢走路到健步如飞,学生一步步学会复述,循序渐进,最终学会了生动地复述课文。

复述不是背诵,它是对课文内容、语言、情感的内化、重组和表达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具体,又从具体到简单创造的过程;是一个从“死”到“活”,从背诵到创新的过程,教师通过重视复述、指导复述、训练复述,学生的复述能力才会与日俱增。这样由一篇课文精讲精练,掌握方法,到举一反三发散到整个单元课文,就是本节课的精髓。

参考文献:

王晓芳.小学语文复述教学的策略探寻[J].中国校外教育,2013(1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