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是鲁迅的终身爱好

2016-05-14 10:40那秋生
文史博览·文史 2016年7期
关键词:工夫许广平茶室

那秋生

鲁迅(1881-1936)的生活消费支出,占第一位的无疑是香烟,其次就是茶叶。喝茶是鲁迅的终身爱好,在《鲁迅日记》中,关于茶事的记载就有100多处。

鲁迅生长于茶乡浙江绍兴,对于故乡的圆炒青茶,一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小时候,他就常给久卧在病榻上的父亲沏茶,所沏泡的正是圆炒青茶。

鲁迅的茶饮生活有一个习惯,就是每次冲茶,都得随时取用开水。所以在他住过的房间里,即使是在三伏天,也是备有炭钵的。炭火上支着三脚架,便于放置茶铫,方形木匣围在四周。所用的茶壶则不大不小,泡一壶茶只够斟上两三小杯,所以得屡冲屡斟,茶叶冲淡之后,随即倒掉茶渣,再换茶叶。

据许广平回忆,鲁迅喝茶主要不是消闲,而是跟写作密切相关。他有夜间写作的习惯,凌晨两点左右才睡觉,太疲倦了,就倒在床上睡两三小时,有时衣裳不脱,甚至连被都不盖,就像战士蜷伏在战壕里。醒了以后,抽一支烟,起来泡一杯浓茶,又开始工作。有时边喝茶,边征求许广平对他新作的意见。为了提神,鲁迅喝茶要浓,甚至酽得带苦味。在北京时,他独用一只有盖的旧式茶杯,饮一次泡一次。到了上海改用小壶泡茶,勤换茶叶,以保持浓度与新鲜感。

鲁迅与友人交往时,也曾以茶为礼。鲁迅1935年9月26日日记中有一条记载:“下午钧初来并赠海婴绘具一副,莘农同来赠普洱茶膏十枚。”莘农即姚克,翻译家兼剧作家,编写过电影剧本《清宫秘史》。他跟鲁迅交往的起因,是准备跟美国记者斯诺一起将鲁迅作品翻译成英文。据说他当年赠送鲁迅的普洱茶保存至今,有人在拍卖会上开出了高价。

鲁迅不独在茶楼饮茶,还把工作室搬到了茶室。北京当时有一类公园茶室,树荫中,鸟语声声,啜饮清茗,情趣倍生。由于这里人比较少,相对清静,鲁迅也常去这里工作,是理想的场所。1926年七、八月间,鲁迅与齐寿山合译《小约翰》,就是在公园茶室完成的,前后约一月余,鲁迅几乎每天下午去公园茶室译书,直至完成为止。

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夏天,沿街店铺备有茶桶,过路者可自行用一种长柄鸭嘴状竹筒舀茶水,渴饮解乏。鲁迅的日本好友内山完造在上海四川北路开一书店,门口也置一茶桶。鲁迅会见友人、出售著作和购买书籍时常去内山书店,他看到茶桶十分赞同,多次资助茶叶,参与公益活动。在1935年5月9日的日记中他写道:“以茶叶一囊交内山君,为施茶之用。”鲁迅还托人从家乡绍兴购买茶叶,亲自交与内山先生,内山曾写过一篇《便茶》的回忆文章,记述了其事。

1933年,鲁迅写了《喝茶》的杂文,承认“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

后来,鲁迅把这种品茶的“工夫”和“特别感觉”喻为一种文人墨客的娇气和精神的脆弱 ,而加以辛辣的嘲讽。他在文章中这样说:“由这一极琐屑的经验,我想,假使是一个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时候,那么给他龙井芽茶、珠兰窨片,恐怕他喝起来也未必觉得和热水有什么区别罢。”

鲁迅的《喝茶》,犹如一把解剖刀,剖析着那些无病呻吟的文人们。鲁迅心目中的茶,是一种追求真实自然的“粗茶淡饭”,而不是斤斤计较于百般细腻的所谓“工夫”。而这种“茶味”,恰恰是茶饮在最高层次的体验:崇尚自然和质朴。

猜你喜欢
工夫许广平茶室
江湖茶室
江湖茶室
江湖茶室
真情掩蔽常识
江湖茶室
“工夫”与“功夫”
红玫瑰终成白玫瑰
“工夫”似拙却有“功”
一杯热茶的工夫
鲁迅自编教材,教夫人学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