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青团甘肃支团的成立背景

2016-05-14 18:45王孟欣
关键词:甘肃背景

王孟欣

摘 要:三青团甘肃支团虽然是在全国三青团成立的大背景下成立的,但也有其成立的特殊原因。故此,本文就以甘肃战略地位上升、蒋介石开始重视甘肃、共产党的发展引起国民党的恐慌以及国民党在甘肃的势力较弱等几个方面来对三青团甘肃支团成立的背景作一探究,借以透视当时甘肃地方在国民党统治格局中的重要性,以及甘肃设立三青团的必要性。

关键词:三青团;甘肃;背景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040-03

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由蒋介石一手组建并扶植起来的一个重要政治团体。它于1937年春开始酝酿,1938年7月正式成立,至1947年9月合并于国民党。当三青团中央临时干事会成立后,即在全国各个地区相继建立了支团部,甘肃支团也在此时正式成立。

近年来,随着有关国民党史料、档案的不断开放,以及一些重要人物日记等资料的发掘,三青团逐渐引起了史学界的重视,尤其是关于其成立的背景、原因方面,①但大多都是有关中央三青团的,有关地方三青团成立背景方面的研究却少之甚少。而且,三青团甘肃支团虽然是在全国三青团成立的大背景下成立的,但也有其特殊的原因。鉴于此,本文就对甘肃三青团成立的背景作一探讨,借以透视当时甘肃地方在国民党统治格局中的重要性,以及甘肃设立三青团的必要性。

一、甘肃的战略地位上升

甘肃位于我国西部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战全面爆发后,甘肃的战略地位骤然上升,成为抗战大后方,事实上已成为西北内陆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1937年7月,国民党领导的甘肃民众抗敌后援会成立。以兰州为中心的各地救亡团体纷纷成立,遍及城乡各处。主要成立了西北青年救亡读书会(西北青年救国会)②等抗日救亡团体。此外在报刊宣传方面,除了原有的《甘肃民国日报》外,还有《甘肃青年》等刊物。各界省内人士还通过各种办法来为抗战贡献力量,如,通过“民众抗敌后援会”等机构。1938年8月间,武威举行了河西各县献金总动员大会,在半月的时间就募得现金126,660元,打破了全国小城市献金的最高纪录。③省内各抗日团体还组织劝募队,挨家挨户进行劝募,截止1938年8月,仅各抗日团体所募交给抗敌后援会的现金就达9万余元。④甘肃地区抗日救亡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范围广,影响大,动员全省人民以人力、物力全力支持抗战,让甘肃这一抗日后方基地名副其实。

甘肃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接通苏联援助物资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的转运枢纽。1937年7月25日,日本突然宣布封锁中国沿海港口,导致我国海上运输线中断。“大量援华物资由苏方人员驾卡车大队从阿拉木图出发,经新疆、河西走廊,过兰州抵咸阳,由中国政府接收。兰州不仅因地处甘新、西兰公路的连接枢纽而成为陆路咽喉要冲,而且是‘俄机空运的孔道,援华飞机也从新疆一线飞到兰州再转飞各大战区”。⑤1938年甘新公路正式动工后,修路所需的一切食材均由甘肃各县乡提供,本就不富裕的甘肃民众负担愈加称重,但仍坚持修完猩猩峡到河西的1100到公里的甘肃全境道路。甘肃人民为支援抗战,保障援华物资的顺利抵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抗战全面爆发的几个月时间内,国民政府为保护其统治区内的企业,工厂纷纷内迁。甘肃又成为了保存抗战经济力量的大后方。东部企业的迁入,为甘肃提供了更好的技术、人才和设备。这不仅推动了抗战时期甘肃工矿业的迅速发展,更重要的是为抗战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以石油工业为例,抗战时期,物资运输大多依赖公路,石油需要非常迫切。为此,“资源委员会决定开发甘肃玉门油矿,1938年7月,成立了甘肃油矿筹备处,并派地质与采矿专家前往玉门老君庙实地勘探”。⑥“玉门油矿1938年成立后,于同年秋先后钻井8口,其中两井深达400多米,探入大油层,产量十分丰富。”⑦这些石油产品,在“洋油”来源断绝的情况下,直接为抗战服务,不仅保证军队运输,还满足了后方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蒋介石开始重视甘肃

首先,蒋介石开始重视甘肃。

抗战爆发后,民族危机一日胜过一日。许多爱国人士发出开发西北的呼声,“认为西北是中华民族的出路,要恢复中国版图,必须以我民族发祥地的西北做大本营,要集中全力来开发西北”。⑧1934年,《开发西北》杂志创刊,蒋介石亲笔题写“开发西北”,并指出“我们大家都是黄帝以来圣祖神宗的后裔,祖先既有那样伟大的聪明智力,那样伟大的精神气魄,那样伟大的事业,难道我们就没有吗?”⑨他号召炎黄子孙继承祖先的光荣传统,努力为开发西北做出贡献。七·七事变爆发之后,国民政府被迫迁都,蒋介石和龙云谈到建立后方根据地时认为:“对倭应以长江以南与平汉线以西地区为主要阵线,而以川黔陕三省为核心,甘滇为后方。”⑩甘肃的重要性越加重要。

其次,蒋介石派中央大员来主持甘肃政局。

1931年甘肃发生雷马事变,蒋介石任命邵力子为甘肃省政府主席,主政甘肃。邵力子主政,意味着国民党中央企图直接掌控甘肃政权。1932年邵力子离甘之后,迎来了朱绍良的第一次主甘。选择朱绍良坐镇甘肃,充分体现了国民党中央控制西北,巩固后方的深意。在朱绍良就任驻甘绥靖公署主任时,蒋介石等政要发贺电“勗勉”,国民政府主席的电文说:“甘肃为西北重地,际此国家多故,尤望绥疆靖乱,益励远猷,用副倚畀。”{11}虽然这是些应酬之词,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对甘肃战略地位的重视和任命朱绍良主甘的政治用意。1935年,蒋介石任命于学忠为甘肃省主席。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1937年3月,于学忠奉令东调,离开兰州。3月20日,朱绍良再次任甘肃省主席,第二次主甘。国民政府派中央大员来主政甘肃,说明甘肃的重要性已引起了国民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最后,国民党在甘肃驻军,使甘肃成为战时整个西北的军事政治中心。

1937年11月,日本从华北进犯绥远,西北告急。国民党在兰州设立第八战区长官司令部,蒋介石兼司令长官,朱绍良任副长官,主持甘肃、宁夏、青海、绥西地区对日军事。12月朱绍良兼任甘肃省主席。第八战区作战抵制日寇,为保护西北边疆作出了巨大贡献,甘肃成为战时整个西北的军事政治中心。

在抗战越发紧张的情况下,西北地区的重要性也愈加突出,蒋介石对甘肃地区也就愈发重视。尤其是在大半国土沦丧的抗战期间,甘肃对于国民党的统治越加重要。积极吸引甘肃的热血青年,对于丧失大半河山的国民党来说,已是一项急于开展的工作。

三、共产党在甘肃势力的发展引起了国民党的恐慌

在国民党的军事围剿下,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在红军长征所经过的是多个省中,甘肃是历时最长、活动最频繁、影响最大的一个省份。“整个长征如果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根据地起,到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以及11月的山城堡战役结束,历时两年。而各路红军长征在甘肃的活动,前后共约一年半时间。”{12}红军所到之处,纪律严明,解救劳苦群众,打击反动势力,革命的种子洒遍了甘肃大地,这不仅为以后的甘肃革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更为共产党在甘肃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在中共的正确领导下,更是有大批的学生奔向边区,参加抗战。“中华民族抗日的烽火,激发了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枕,国内许多青年怀着抗日救国的热情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从国统区、沦陷区、海外冒着生命危险,冲破层层封锁,纷纷本向延安”。{13}自抗战爆发后,青年学生在共产党抗日救亡的号召下,投奔陕甘宁边区,参加抗日,壮大了中共的力量。

总之,自红军长征到达甘肃,并建立陕甘宁边区以来,中共运用正确的方针政策,发展壮大自己,尤其是在吸引青年方面,引起了国民党的恐慌,因此国民党在建立地方三青团时,甘肃作为西北边疆省份,却成了第一批建立地方三青团支团部的省份。

四、国民党在甘肃的势力较为薄弱

首先,国民党在甘肃的党权比较薄弱。

1927年蒋介石实行北伐,基本上完成了全国政权的统一,蒋介石成为南京中央政权的最高统治者,但他真正能控制的地区只有长江下游的几个省,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及山东的一部分地区是冯玉祥的势力范围。因此,国民党在甘肃发展党员起步较晚,直到雷马事变之后,邵力子主政甘肃时,才正式开始招收国民党员,就以县城为例,“民国二十二年,国民党和政县党务整理委员办事处组建后,到民国二十五年发展党员120多人,其中多数是学生和公务人员。”{14}“民国22年(1933年)秋,……正式成立了国民党夏河县党部。民国26年(1937年)12月9日至次年2月16日,全县进行国民党员登记,结果县内共有国民党员206人。”{15}因此,甘肃混乱的局面导致了国民党在甘肃发展党员人数的缺失,也给共产党在甘肃发展党员提供了机会。

其次,国民党在甘肃的政权较薄弱。虽然国民政府自1931年开始便派遣中央大员来管理甘肃,但是效果亦不明显,甘肃的情况并没有完全解决。蒋介石推行禁烟运动,要求甘肃也紧随其行,邵力子“考虑到甘肃烟亩捐税占全省年收入三分之一强,而请款仅其四分之一,相差过巨。”{16}最终邵力子被迫辞职。邵力子离开兰州之后,国民政府任命朱绍良主甘。朱绍良本着“在安定中求进步”的方针,治理甘肃。朱绍良对各地方实力派进行了拉拢,然后进行了一系列措施,甘肃的政局与社会秩序趋于稳定。但西北历来就是鸦片种植的重灾区,而甘肃更是烟毒横行。虽然朱绍良的禁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鸦片的种植、销售、运输、吸食在甘肃已成为一套完整的体系,吸食鸦片甚至成为一些地方的风俗”。{17}就在国民党如火如荼的建设甘肃时,大量农民因无法承受各方压榨,逃离耕种的土地。“如贫弱者尽服兵役,而富豪者反得避免,自然会惹起大多数民众的反感”。{18}发生于1939年的海固回族起义和1943年的甘南民变正是甘肃地方政权与基层社会矛盾的总爆发。自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虽然国民政府开始重视甘肃,派国民政府大员来治理甘肃,但因甘肃内部情况特殊,地方实力派权力过大,以至于国民党政权在甘肃较为薄弱。

最后,甘肃政治、军事势力的错综复杂削弱了国民政府在甘肃的军事力量。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甘肃地区在政治军事方面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一方面,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会宁;国民党中央军的第一军、第三军等部也相继入甘;1935年秋,于学忠就任甘肃省主席,东北军五十一军入甘,甘肃地区局势更显复杂;另一方面,在抗日救国宣传的影响下,甘肃各阶层民众的抗日意识逐步增强,甘肃地方实力派人物面对民族危机和甘肃的复杂局面忧心如焚,而进入甘肃的国民党军队中,厌倦内战的情绪也在逐步扩散,尤其在东北军中,“反对内战”“坚决抗日”“打回老家去”,成了广大官兵的思想主流。

国民党在甘肃势力的薄弱,以及共产党在甘肃的发展壮大,促使蒋介石在甘肃成立一个新的组织来壮大国民党在甘肃的势力,排挤共产党。

五、结语

综上所述,1938年蒋介石成立了三民主义青年团。随着抗战的全面爆发,蒋介石为了加强对全国青年的统治,着手开展三青团由中央到基层的组织系统工作,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三青团中央团部开始筹备第一批地方支团部的建立。而此时,甘肃作为西北的一个重要省份,战略地位日益重要,而且随着红军长征胜利会师于甘肃会宁,共产党在甘肃的发展迅猛异常,但是由于甘肃地处西北,地理位置偏远,情况复杂,导致国民党在甘肃的统治较为薄弱。在这种情况下,甘肃受到国民党的重视,三青团甘肃支团作为第一批地方支团的建立显得紧迫而必要。

——————————

注 释:

①参见马烈.《试析蒋介石成立三青团的原始动机》,《民国档案》1996年第4期等论文.马烈认为蒋介石成立三青团的原始动机是溶共;杨焕鹏在《三青团成立的动因再探——兼与马烈先生商榷》(《安徽史学》2002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三青团的成立有三个主要原因:抗日反共是三青团成立的根本动因;贾维在《也论蒋介石成立三青团的动机问题——与马烈先生商榷》(载《一九四0年代的中国》上卷)一文中认为团结国民党内各派,统一全国青年运动,是蒋介石成立三青团的基本动机。学界对这一问题有着不同的观点,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马烈先生后来再次发表论文《关于三青团成立的原始动机之三论——答杨焕鹏先生》(《安徽史学》2002年第1期),对杨先生所提出的疑问进行回答。马先生在文中表示,对于杨先生文中的观点及其论证,基本不能同意,还是坚持其原来的看法,认定蒋介石成立三青团的原始动机就是溶共,并特意说明蒋之溶共和孙中山先生之容共有着本质的区别。并进一步提出三民主义青年团正是蒋介石打算用以合并各党、并取代“国民党”名称的新组织.

②刘光华.甘肃通史·中华民国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162.

③{4}张秋霞.大后方的甘肃与抗战.党的建设,1995,(10).

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兰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1988.35.

⑥{7}李云峰,曹敏.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与西北开发.抗日战争研究,2003,(3).

⑧{10}李云峰,曹敏.抗日时期的国民政府与西北开发.抗日战争研究,2003,(3).

⑨曹敏.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开发西北活动述论.人文杂志,2001,(4).

{11}甘肃省政府公报.第2卷(59-62):23.刘进.中心与边缘——国民党政权与甘宁青社会.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97.

{12}{13}甘肃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红军长征在陇原.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4.

{14}和政县志编纂委员会.和政县志.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171.

{15}甘肃省夏河县志编纂委员会.夏河县志.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627.

{16}刘进.在地方势力与中央权威之间——邵力子主政甘肃透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17}牛磊.朱绍良与西北政局(1933—1946).西北师范大学,2015.

{18}朱绍良.朱主任对兵役班学院训词.甘肃省政府公报,1938,(444):58.

参考文献:

〔1〕刘光华.甘肃通史·中华民国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兰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M].兰州文史资料选辑,1988.

〔3〕黄河水利委员会.民国黄河大事记[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

〔4〕刘进.中心与边缘——国民党政权与甘宁青社会[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5〕甘肃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红军长征在陇原[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

〔6〕西北五省区编纂领导小组.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

〔7〕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8〕宋仲福.西北通史[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

〔9〕和政县志编纂委员会.和政县志[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

〔10〕甘肃省夏河县志编纂委员会.夏河县志[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

〔11〕西北史研究所.西北史研究[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

〔12〕张秋霞.大后方的甘肃与抗战[J].党的建设,1995,(10).

〔13〕李云峰,曹敏.抗日时期的国民政府与西北开发[J].抗日战争研究,2003,(3).

〔14〕刘进.在地方势力与中央权威之间——邵力子主政甘肃透析[J].西北师大学报,2003,(2).

〔15〕朱绍良.朱主任对兵役班学院训词[J].甘肃省政府公报,1938,(444):58.

〔16〕杨焕鹏.三青团成立的动因再探——兼与马烈先生商榷[J].安徽史学,2002,(1).

〔17〕马烈.试析蒋介石成立三青团的原始动机[J].民国档案,1996,(4).

〔18〕马烈.关于三青团成立的原始动机之三论——答杨焕鹏先生[J].安徽史学,2002,(1).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猜你喜欢
甘肃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黑洞背景知识
行走甘肃
甘肃卷
我叫甘肃,花开时节待君来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大美甘肃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