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定都开封原因初探

2016-05-14 18:45李龙
关键词:北宋

李龙

摘 要:一般而言,都城是国家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是王权的象征,极大的影响着王朝的稳定与繁荣。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都城的选址,北宋王朝也不例外,定都开封是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多重因素合力的结果,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北宋;开封;定都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053-02

北宋王朝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宋定都开封给后世留下了太多的不解,也引起了史家激烈的争论。笔者认为,北宋定都开封是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多重因素合力的结果。墨家学派代表人物墨翟也曾说:“食国者宝也,兵国者之爪也,城者国之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1]同时也顺应了政治重心东移的历史潮流。

一、北宋定都开封的政治因素

唐朝中后期,奸臣当道,宦官专权,政治日益腐败,地方节度使势力逐渐壮大,导致了中央与地方实力发生了严重倾斜,并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关中地区,关中地区的长安作为政治中心的地位逐渐下降。安史之乱的另一个后果是导致了藩镇割据的进一步发展,并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洛阳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衰落。而五代之中,只有后唐都洛阳,其余四朝都是都开封,从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开封在当时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已经超越了长安和洛阳。宋太祖赵匡胤通过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了大宋王朝。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北宋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西北边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东北有契丹建立的辽,尤其是辽,在宋初盛极一时。自从后晋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后,中原地区再无屏障,北宋王朝将直接面临辽朝百万铁骑的蹂躏,每当黄河结冰之际,辽军便大举进攻中原,宋廷大震,迫使北宋王朝及其统治者不得不认真考虑定都问题。通过再三权衡,决定定都开封。通过周世宗的全面改革,开封已经成为“华夷辐辏,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益繁盛”[2]的大都市,具备了定都的基本条件。加之宋初太祖、太宗渴望天下统一,建立不朽功绩,名垂青史。

二、北宋定都开封的经济因素

城市经济的繁荣对封建王朝定都有很大的影响。关中地区虽然沃野千里,但是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正如《新唐书·食货志》所云:“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处不足以给京师。”[3]唐朝中后期,这种状况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开封便利的水陆交通对北宋定都于此有巨大的吸引力。桑维翰曰:“大梁北控燕、赵,南通江、淮,水陆都会,资用富饶。”[4]《宋史·食货志·漕运》:“宋都大梁,有四河以通漕运:曰汴河,曰黄河,曰惠民河,曰广济河,而汴河所漕为多。”[5]《宋史·河渠志》又载:“惠民、金水、五丈、汴水曰渠,派引脉分,咸会天邑,舳舻相接,赡给公私,所以无匮乏。唯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富。”[6]这时的开封不仅水路交通十分便利,而且陆路交通也很发达,以开封为中心的陆路网络四通八达,有利于对全国的控制,最大限度的遏制了地方势力的发展,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与稳定也具有重要作用。

开封漕运的发达是其定都于此的根源。范祖禹说:“国家建都于汴,实就漕挽东南之利。”[7]“今日之势,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为本”,“至于京师士庶……太半待饱于军稍之余,故国家于漕运至极至重。”[8]《宋史·河渠·汴河》载汴河“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及至东南之产,百物众宝,不可胜记。又下西山之薪炭,以输京师之粟,以振河北之急,内外仰及焉。”[9]宋初,汴河每年便可漕运粮食百万石,以后更达六百万石,最多时则达七八百万石[10],再加上黄河、惠民河、广济河的漕运,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北宋汲取唐末以来藩镇割据造成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历史教训,实行“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战略部署,集天下精兵于京师,加之开封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漕粮已经成为维持开封军民生活重要的一环。

三、北宋定都开封的地理因素

“从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条件来看,黄河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开阔,气候湿润,植被繁茂,河湖众多,交通便利,土壤疏松,有利耕种。在这一地区……平坦的地势为先民提供了一个从事农耕的方便条件。”[11]在这样一个十分有利的自然地理环境下,在这样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度中,加之劳动人民的辛勤开发,开封很早就成为中原地区发达的的工商业城市。史学家司马迁说:“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12]“三河”即今天的晋南,豫北地区。这说明了在很早以前,“三河”地区就有了帝王之气。在诸侯纷争的战国时代,就成为强盛一时的魏国都城,当时开封还叫大梁。唐朝中后期,尤其是安史之乱后,随着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政治重心东移的趋势也更加明显。朱温在追剿黄巢起义军立有大功,被唐熹宗赐名为“全忠”,封梁王,大梁也正式成为其成就霸业的基地。开平元年(907年),朱温废唐哀帝李柷,自行称帝,建都开封,并称开封为东都,国号“大梁”,史称后梁。他在即位诏书中说:“古者兴王之地,受命之邦,集大勋有异庶方,沾庆泽所加宜等”,“用壮鸿基,且旌故里。宜升汴州为开封府,建名东都。其东都改为西都”。[13]直到宋初,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开封具备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所需的土地以及广阔的市场的条件。开封位于中原地区,是沟通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也基本上处于北宋王朝版图的中心。

四、北宋定都开封的军事因素

唐朝以前,中原王朝的主要军事威胁来自于西北地区。如秦汉时期的匈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鲜卑、柔然,隋唐时期的突厥,因此,唐以前的历代王朝多定都于关中的长安。这样方便军事力量的部署与调动,全力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确保关中地区及整个华夏地区正常的生产生活。唐以后,中原王朝的主要军事威胁由西北地区向东北地区转移。盛极一时的辽朝就起源于西北地区,对富庶的中原地区虎视眈眈,时刻准备南下,入主中原。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石敬瑭为了取代后唐坐上皇帝的宝座,不惜甘做儿皇帝,并割让军事要地幽云十六州,这给以后的中原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自唐末朱温受封于梁国而建都,至于石晋割幽蓟之地入契丹,遂与强敌共平原之利。故五代争夺,其患由乎畿甸无藩篱之限,本根无所庇也。”[14]北宋建立之初,立即着手统一全国的战争,在国内形成了两种军事战略:一种是先南后北,一种是先北后南。经过长时间的争论,赵匡胤采取了先南后北的军事方针。赵匡胤认为,南征即使受挫,还可以退回大梁,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再次南下。而先北后南的军事方针,十分冒险,北汉虽然地狭人少,国力弱小,但是背靠势力强大的契丹,如果北汉向契丹求援,加之幽云十六州已为契丹所拥有,契丹铁骑可以很快抵达北汉地区,那时候宋军面对的不仅仅是北汉的军队,而是北汉与契丹的联合军队。宋初,百废待兴,统治基础还比较薄弱,综合国力也不强,打赢北汉和契丹的联合军队,毫无胜算把握,还有可能有亡国之危险。深究其原因,幽云十六州已不再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屏障了。幽云十六州对于北宋统治者来说尤为重要,一天不收复便寝食难安、如鲠在喉,为了夺回军事要地幽云十六州,把辽军的铁骑牢牢的限制在关外,不得不采取积极的军事进攻战略。长安、洛阳经历唐末五代的战乱已经衰败,加之长安、洛阳便于防守而不利于进攻,不符合宋初积极的军事进攻战略要求。而开封处于四战之地,是军事进攻的绝佳之地。早在战国时期,张仪就对魏哀王说:“魏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辏,无名山大川之限。魏之地势,故战场也。”故而“大抵长安便于守,洛阳便于归,大梁便于战”[15]。

定都开封的另一个军事因素是军粮问题。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进而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了大宋,北宋政权在初期也只是一个地方割据政权,由于后周世宗的改革,逐渐强大起来,加之南方其他割据政权在此时普遍衰落、腐败,统一天下的重任就落在了宋太祖和宋太宗的手里。为了统一天下,定都问题尤为重要,当时的开封漕运十分发达,且处在“天下之中”,自从隋炀帝开通运河后,南北交流进一步加强,江南经济快速发展,唐朝中后期,全国的赋税多仰仗于江南。而开封正是全国赋税的集中点,收天下之赋税以支援全国机动作战所需要的粮草和兵力非它莫属,粮草乃行军打仗之根本,“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北宋最大的劲敌乃雄踞东北的契丹,开封具备了将全国人力、物力通过京杭大运河源源不断输送至前线的实力,以此定都开封成为当时统治者和统治集团的客观需要。

五、小结

北宋定都开封顺应了政治重心东移,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潮流,是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是综合比较古都长安、洛阳的产物。北宋定都开封,得益于开封水陆交通的便利;得益于开封水运漕运的发达,天下货物聚集于此,为开封建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得益于开封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大约地处中原中心,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便于对全国的控制,抑制地方势力的过分膨胀,加强中央集权,得益于宋初积极进取的军事战略。

——————————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王溥.五代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食货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76.

〔5〕脱脱.宋史·食货志·漕运[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9〕脱脱.宋史·河渠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7.

〔7〕赵汝愚.诸臣奏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8〕张方平.张方平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10〕陈锋.略论漕运与北宋的集权统治[J].历史教学,1986,(10):14—19.

〔11〕张全明.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2〕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3〕薛居正.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5.

〔15〕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建都部[M].扬州:广陵书社,2011.

(责任编辑 赛汉)

猜你喜欢
北宋
苏轼《李白仙诗卷》风格探析
隋唐至北宋时期河洛地区与周边区域的文化交流
北宋院体花鸟画的革新和演变
浅议北宋军队回图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