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蚕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探索

2016-05-14 20:39李运军顾海洋孟令春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预防对策矛盾存在问题

李运军 顾海洋 孟令春

摘 要:文章分析了现行农田治虫模式与蚕作安全的矛盾,总结了现行秋蚕布局存在的问题和农药的危害途径,并提出秋蚕布局设想及预防农药污染的对策,以期为秋蚕养殖提供参考。

关键词:秋蚕;饲养布局;矛盾;存在问题;预防对策

随着农田耕作方式的变化和气候条件的变暖,现行的秋蚕饲养布局出现了许多弊端,制约了蚕桑生产水平的提高。通过对基层农田治虫次数、时间、对象的调查,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对秋季养蚕布局的调整进行探讨。

一、现行农田治虫模式与蚕作安全的矛盾

据农业植保部门介绍:农田水稻治虫主要集中在7~9月,通常每年主要治虫5次,第1次为7月3~5日,主要防治第1代二化螟和部分迁飞早的第2代稻纵卷叶螟;第2次为7月20~22日,主要防治第2代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兼治第1代二化螟;第3次为8月5~10日,主要防治第3代稻纵卷叶螟主峰(一峰);笫4次为8月15~20日,主要防治第3代稻纵卷叶螟尾峰和稻飞虱;第5次为8月底至9月初,这次药又称“破口药”,主要防治第2代二化螟、稻飞虱。就农业治虫的角度讲,防治二化螟的农药以有机磷为主,在高毒农药禁用前用50%甲胺磷乳剂,现在用20%稻螟特乳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特效药是沙蚕毒素类农药,一般以50%虫杀手可湿性粉剂为主,也可用有机磷农药,但成本高,效果差;防治稻飞虱的农药有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从养蚕角度讲,对蚕桑影响最大的农药是沙蚕毒素类农药,这类农药具有胃毒、触杀、熏蒸作用,对养蚕生产危害大、残毒期长。经常发生5龄蚕中毒,最初症状体色正常、食蚕不旺、行动迟钝,未引起蚕农重视,最后导致乱吐丝不成茧形。与养蚕生产矛盾主要是第2~4次农田治虫,原因是这3次农田治虫都可使用沙蚕毒素类农药,正好与8月初发种的早秋蚕饲养相矛盾。据了解,虫杀手的防治对象主要是稻纵卷叶螟,重点是在第2~3次的农田治虫中使用,一般第4次的农田治虫较少用虫杀手,经常用有机磷农药替代。对于防治稻纵卷叶螟来说,虫杀手是特效药,成本低、效果好,深受农民欢迎。如果第2次治虫效果好(即7月20~22日防治第2代稻纵卷叶螟),基数压低了,1年用1次虫杀手即可。第3~4次治虫都可用有机磷农药替代(即防治第3代稻纵卷叶螟)。

二、现行秋蚕布局存在的问题和农药的危害途径

1.现行秋蚕布局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秋季布局为早、晚秋2次养蚕,是20世纪70年代为适应农田耕作以种植双季稻为主而推行的养蚕布局,当时主要是叉开农忙与蚕忙的劳力矛盾。进入80年代中叶,农田耕作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改双季稻为单季稻,农忙与蚕忙的劳力矛盾得到充分的缓和。相继产生的是农田治虫与蚕作安全矛盾突出,主要是单季稻防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时间正值早秋蚕饲养阶段,农田治虫影响养蚕安全。

2.农药危害途径

目前虫杀手对养蚕生产的危害途径主要有4种:一是农户与农户之间喷药不注意,相邻的桑田与稻田不是同一户,喷药时不考虑桑田的安全;二是有不少农户稻田治虫与桑田治虫混用药水桶,往往无意识地把虫杀手随药水桶喷到桑树上;三是部分稻田里的水流入桑田,被桑根吸收污染桑叶;四是桑田治虫误用农田里的水,7~8月正值桑田治虫的季节,绝大多数农户为了取水方便,往往从渠道里取水,而这些水正好是农田里流出来的污染水。

3.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体质

一是做好饲育期气象环境调节,按蚕各龄期生长发育时期对温度、湿度的要求,调节好适宜的气象环境。二是小蚕饲育中实行小蚕规范化饲养技术,做好保温、保湿、饱食和精选良桑工作,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大蚕要注重高温多湿环境的调节,严格分批提青,隔离或淘汰迟眠蚕和病弱小蚕,确保大蚕健康,稀放、良桑饱食,使蚕儿发育齐一,增强蚕的体质,从而提高抗病能力。三是预防微量农药中毒。大田作物施用农药,常污染桑叶,引起蚕中毒,中毒重者造成死亡,轻者不显症状,但抗病能力降低,易发病死亡。

4.消灭桑园害虫,完善共育体系,防治蚕病

为了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在桑园管理上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做好桑园肥培管理,坚持氮、磷、钾肥配合施用,以提高桑叶的产量和质量;二是加强病虫害测报工作,及时做好桑园治虫防病工作;三是消除病虫寄生和越冬环境;四是对污染的桑叶进行叶面消毒,杀灭病原体。在迅速确定蚕病的情况下,及时选配恰当的优质高效蚕药进行防治。蚕药使用应符合蚕病病原的特点及蚕病发生规律,蚕药使用要科学规范。

三、典型介绍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1.血液型脓病的发病原因

(1)消毒防病意识淡薄,导致病菌蔓延 。一养蚕前消毒不彻底。首先血液型脓病病原的大量存在成为蚕病发生的隐患,一方面由于在养蚕前消毒不彻底,特别是中晚秋蚕自育自养户较多,没有专用小蚕室,导致一部分蚕室根本来不及消毒,另一方面是思想麻痹,认为上一蚕期没有发生蚕病,环境中无病原物,从而忽略了蚕前消毒的重要性。其次是蚕农技术不到位,消毒措施不到位,药剂使用不当,配药不准,喷药不匀,消毒不认真,降低了消毒效果;二养蚕中消毒措施不到位。首先对蚕期中的消毒不够重视,见病才消,无病不防,致使蚕病一旦发生不能控制。蚕药使用上不能对症下药,购买假劣蚕药,延误了治疗时间,致使病情加剧;三蚕沙及病死蚕处理不当。每期蚕结束后,病死蚕乱扔,蚕沙处置不当,旧簇的多次使用等,导致病原菌污染蔓延,成为暴发蚕病的隐患。

(2)饲育管理不善,造成蚕体虚弱。一饲育温度偏低。在饲养期间,2、3龄受闷,4龄低温多湿,造成蚕儿体质虚弱,在3龄期,有些蚕农为控制9日眠3眠,蚕室温度控制在26.5~28.0℃,而且还密封,不通风换气,人为造成蚕室中空气不新鲜,蚕儿受闷;到了4龄期仍习惯于养地蚕,关门养蚕既不加湿又不排湿,使3龄与4龄室温温差大,蚕座冷湿,空气潮闷,从而影响蚕儿的正常发育,造成蚕儿食桑慢,体质弱,抗病力下降,容易感染蚕病;二饲养管理粗放。由于重点蚕区饲养量较多,户均养蚕6张以上,劳动力不足,管理粗放,具体表现在饲养过程中给桑不匀,蚕密度过大,造成食桑不足,发育不齐;除沙动作较重,易造成蚕儿创伤;不重视分批、淘汰弱小蚕工作,造成混育感染,增加发病机会。三虫害严重,造成叶蚕交叉感染。

2.血液型脓病的防治

(1)彻底消毒,防止病菌蔓延 。首先要充分认识消毒防病的重要性,克服无病不防的麻痹思想,把消毒防病工作贯穿于养蚕的始末。其次在每期蚕饲养前,对养蚕场所和用具全面进行彻底消毒。对蚕室、蚕具、周围环境等养蚕所涉及的场所,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特别是对发病污染的用具还须在新鲜石灰中浸泡30min,同时对蚕室进行全面喷药消毒,药剂要选好、配准,药液要喷匀,室具消全,消后要保管好。病死蚕应放到消毒盂内,蚕沙集中堆放,不可摊晒;养蚕后及时做好回山消毒工作,防止病菌的扩散。

(2)精心饲养,提高蚕儿体质。小蚕饲养应坚持专业共育,保持目的温湿度饲育,选采老嫩一致的桑叶;大蚕期做好良桑饱食,稀放畅养。整个蚕期做好眠起处理、提青分批和淘汰弱小蚕工作,防止混育感染。重视3~4龄蚕室的温湿度,以利于蚕儿健康成长。在蚕3龄时温度不宜过高,一般在25.5~26.0℃,以掌握10日眠3眠的小蚕饲育标准较好,并注意蚕室通风换气;4龄期时坚持蚕匾育,如条件有限,在大眠饲食2回叶后再进行地蚕育,遇到低于22℃以下的温度时,应及时加温,白天开门养蚕,以利蚕室干燥,空气新鲜,不使龄期延长,使蚕儿可以健康成长。在饲养过程中,做好每一个环节,以增强蚕儿体质、控制病原菌繁殖。

(3)加强桑园管理,搞好桑园治虫 。从历年的养蚕情况看,桑园基础好的发生蚕病的数量较少,因而首先要抓好桑园培肥管理,以提高桑叶的产量和质量。其次是加强病虫害测报工作,根据桑虫发生量和危害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防治,防止害虫蔓延,以减少虫蚕交叉感染的机会。

(4)合理使用农药 。应及时了解农田的治虫时间,用药品种和用量,尽可能协调选用对蚕儿危害小的农药;桑园治虫购买桑园专用农药,合理使用,在残效期内的桑叶不能喂蚕,过了残效期也要采用少量桑叶试喂,确认无毒,方可大量用叶。

参考文献:

[1] 邱海洪,韦秉兴,冯健玲,等.广西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的原因分析和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6):2368-2370.

[2] 陈世良.家蚕血液型脓病的症状、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云南农业科技,2013(S2):90-91.

作者简介:李运军(1962-11—),男,江苏大丰人,研究方向:蚕桑生产与病害防治技术推广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预防对策矛盾存在问题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私设“小金库”引发的职务犯罪预防对策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浙江天台县森林防火现状及预防对策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