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导学案对人文教育的负面影响

2016-05-14 14:39许欢欢
文学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负面影响人文教育导学案

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在我国的各类学校中悄然兴起,而作为载体的导学案,我们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会存在一定的不足。当前学校中现行的导学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呈现一种功利化倾向,这对人文教育的实施必不可少的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导学案 人文教育 导学案设计 导学案实施 负面影响

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开篇即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这表明,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化,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在语文教育领域不断渗透。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人们开始注重语文的这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更加关注受教育者其人性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实现。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当前学校中的导学案更多的带有功利化的倾向,对人文教育有所忽视,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导学案理论研究不够成熟,对人文教育的负面影响

“研究导学案的文章在数量上虽然在增长,但多数还是停留在教师教学经验的反思和总结,多数是零散的、个别的研究,没有太多的总结和提升。”[1]因此对于导学案的自身存在问题研究不够深入,从而对于它可能带来的不利因素还没有整体的认识。研究人员又多是一线的教师,理论研究工作者对这一问题关注不够,不利于导学案的深入发展,不利于导学案的理论提升。理论上的提升不够,对于导学案的实际应用指导必然存在不足,在设计过程和实际操作中,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的不平衡性,对于人文教育的实施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对于导学案的研究,多数侧重于教师的导,而对于学生如何利用导学案进行学习研究较少,导学案的有效性也没有展开深入研究。这样不利于有效导学案教学模式策略的提出。对于这个问题,只关注教师的导,忽视学生的学,在实际的操作中必然会以教师为主体,按照教师的思想进行教育,这样与人文教育中关注学生主体性这一特点而言,存在着矛盾。

二.导学案设计的不足,对人文教育的负面影响

导学案作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载体,它的设计的合理与否往往关乎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一份好的导学案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指导性、启发性、开放性与实践性。她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必须包含学生(而非教师)‘质疑了什么?教师‘激发学生‘生发了什么?”[2]当前的一些语文课堂导学案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因而对人文教育实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1.内容习题化,淡化人文情怀

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中我们所见到的导学案,大多呈现出习题化的倾向。多是各种习题的大量堆积,导学案与其说是导学案,倒不如说是练习册或试卷的翻版。内容多为一些基础知识练习、作者简介等一些文化常识、课文内容分析。导学案形式比较死板,题型单一,这些习题中也不外乎是我们常见的填空题、问答题、阅读题等等,多是客观题,主观题较少,缺少启发性、创造性、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内容,不能够很好的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这种导学案的设计,体现的是一种庖丁解牛式的教学,学生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之中,效率往往不高。

我们可以就看出在当前的导学案中,一般都设计了导学目标、知识链接、自学导航、课堂导读四个环节,看似很全面,但我们仔细分析时就会发现,内容多集中在字词、常识等基础知识方面,情感价值方面的内容比较少,给学生的独立思考空间不足,教学内容以一种习题的形式出现,将教学内容编制成问题,大多是问题的堆积,发给学生后,学生就相当于做了一套练习题,回答了导学案上的问题就像是找到了学习的目的,结果只能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淡,原有的激情也一点点消失,学生的求知欲被知识所占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更谈不上了,也就淡化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达不到语文学科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情感熏陶,导学案也丝毫没有导学的痕迹,体现不出导学的优势,不利于语文能力的提高与语文素养的养成, 同时不顾学生实际学情设计,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当前的人文教育的实施,导学案的内容要精益求精,而不在于多少,要留给学生空间和时间,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有效的达成三维目标。

2.形式模式化,忽视学生差异

在现在当前的学校中,往往都是由语文组教师来进行导学案的编写,然后所有老师统一用一个导学案的现象比较多,从而出现一校一模式或一科一模式的倾向。“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引入、自学互学、教师导学、检测反馈、拓展延伸”,“学习目标、资料链接、基础知识、整体感知、品读积累、归纳总结、拓展提升”等等。格式固定,流程固定。这种模式化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束缚,不利于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学生是有差异的,学生对不同的事物所具有的情感往往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情感表达,导学案中,体现的往往是教师对于学情分析的预设,而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生成的导向、多向思维考虑明显是不足的,给学生思维活动的留白也显然是不够的。甚至有的导学案中完全是按照教师的思维来设计的,这显然是不够合理的。不利于学生的人文情怀方面的发展。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教师和学生的客观情况,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不必班班相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绝对不能一刀切。

三.导学案实施过程中对人文教育的负面影响

1.去语文化现象,束缚学生思想

当前的导学案存在目标不明确、任务模糊、环节琐碎、重难点不明确、问题繁多,仿佛容量大,但似乎又没有太多真正具有语文价值与意义的元素。完整的课文被分割成几个支离破碎的问题,留给学生,学生陷入问题之中,忙于“探究、合作、交流”,没有充分阅读文本,形成整体认识,阅读过程走马观花,浮于表面,处于一种浅阅读状态之中。片段和问题代替了文本,讨论代替了琅琅的读书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文本的整体感知、个人判断、熏陶感染、朗读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升都被简化了,学生的思考和批判意识都没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再如对文中语言的品读,导学案中的,多是老师选取的,在一定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选择的主动性,本应该是学生反复阅读后,教师基于学情的一种激发学生分享个人经验的与发现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主观强加,人文教育中的民主精神,创新精神都被抹杀掉了。还有一些教师以文章内容方面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行课堂教学,朗读、书写、语言实践成了点缀。这些都是一种去语文化的现象,往往是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形成,文学素养的提高的,不符合人文教育的本质。

2.教师大胆放手,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有些教师认为导学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3],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该讲的不讲,该引导的不引动,这也是一种误区。导学案包括“导”与“学”两方面的含义,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引导。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定偏差,背离正确的价值观念,以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以引导,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进行正确的情感推动,以此来达到对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尚人格的培养。

3.学案等于教案,忽视学生情感体验

在现在的导学案课堂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把学案和教案进行混淆,有时甚至以学案来教。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教材的辅助,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媒介,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所学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己动脑完成那些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的工具。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是教师为教学编写的设计和设想。不能将二者相混淆,导学案的喧宾夺主会使师生的创造性和课堂生成当然无存,会使课堂变成练习课、复习课,从而限制学生的思维,缺少应有的师生之间关于文章的思想碰撞,课堂也会成为知识、技能的“训练场”,而学生从文本中获得的思考,人生的感悟,文中内容给予他的内在修养方面的帮助都没得到一个更开放的空间和环境去展现。

导学案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自身的设计和实施中,或多或少的都会对人文教育的实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表现为对学生的忽视,或是对情感教育的忽视,这些都不利于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人文情怀的培养。对人文教育的实施都有一定的阻碍。因此我们在使用中,要加以注意,尽可能的去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福灼,《近年来我国导学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教育与科学研究,2013(2).

[2]张琳,《小学语文导学案使用的四个误区》[J],语文建设,2003(19).

[3]仝灵君、贾慧,《浅谈导学案与语文课堂教学》[J],决策探索,2014(4).

(作者介绍:许欢欢,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负面影响人文教育导学案
谈中考体育考试对初中体育课标水平教学的负面影响
由“媒介审判”困境带来的思考
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影响及对策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