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竹部》与中国古代信仰崇拜

2016-05-14 14:39尹莲丽
文学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说文解字

内容摘要: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字典,又可堪称为中国第一本百科全书。它以汉字的形式记录了中国古代丰富无穷的人文生活和社会文化。《说文解字·竹部》所收录的145个汉字包含了丰富的与竹有关的文化内容,本文主要着重阐释从《说文解字·竹部》字中所反映出来的中国古代先民们的信仰崇拜。

关键词:《说文解字》 信仰崇拜 竹文化

《说文解字》:“竹,冬生艸也。象形。下垂者。箁箬也。凡竹之属皆从竹。”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冬生者,谓竹胎生于冬,且枝叶不凋也。”竹是中华大地上最为常见的经济植物,在原始社会时代就被视为信仰崇拜的对象而加以顶礼膜拜。先民们对竹的信仰崇拜主要体现在竹的生殖崇拜、竹的图腾崇拜、竹的巫术崇拜三个方面。

一.竹的生殖崇拜

竹的繁殖能力很强,这从竹部字“蓊”中可窥一二。“蓊”字《说文》:“竹貌。”谢灵运《山居赋》自注:“修竦,便娟,萧森,蓊蔚皆竹貌也。”蓊,从竹翁声。以翁作声符的字多有“茂盛”、“兴盛”之意。滃,《说文》:“云气起也。”《焦氏·易林》:“潼滃蔚荟。扶首来会。谓云起也。”《江赋》:“气滃渤以雾杳,时郁律其如烟。”也有假借“翁”为“滃”的例子。《周礼·春官·醴齐注》:“盎犹翁也,成而翁翁然葱白色。云气起也。”滃然指云气腾涌、烟雾弥漫的样子。又《说文》:“大水貌。”《丰乐亭记》:“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此处意为水势盛大。滃,形容云气或水势之盛。蓊,《广韵》:“蓊,蓊郁,草木盛貌。”《集韵》:“蓊鬰,草木盛貌。”《文选·左思·吴都赋》:“蓊茸萧瑟。”蓊茸,密盛的样子。蓊,形容草木之茂盛。勜,《集韵》:“邬项切,勜,多力。”勜,指体力或力量旺盛。滃、蓊、勜均为影母东部字,四字为同源词,都有“茂盛”、“兴盛”的命名义。正因竹有此特征先民们才在其身上寄寓了多子多孙的美好理想。

中国古代先民有祭祀“高媒”的习俗。《礼记·月令》载:“仲春之月,是月也,玄鸟至。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高媒。天子亲往,后妃帅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授以弓矢于高媒之前。”古今学者均公认为这是一种祈求子孙的大祭。古时建立媒神的祠庙于郊野,因称郊媒,尊称为“高媒”。由此可知,“高媒”乃是生殖神,后世于高媒祠内立高媒石,代表主神。因此,崇祀高媒的实质是崇拜神的原始宗教活动。闻一多先生认为高媒石的竹叶形状纹图是女阴的同体。所以竹是生殖神崇拜的象征和标志。又《汉书·艺文志·世本》载:“女娲作笙簧”。“笙簧”,乐器名,即笙;簧,为笙内薄叶,古以竹箬为之,吹笙振动簧片而发声。其形制用十三只竹管插于葫芦(匏)内。《说文》:“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笙”,也就是“生”,象征人类的繁衍滋生,其事又和伏羲女娲同入葫芦逃避洪水,后来结为夫妇,繁衍滋生人类的古神话传说有关。

二.竹的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原始宗教形式之一。古代各氏族或以动物,或以植物,或以无生物为其图腾信仰,创造出图腾神话,并从所信仰的图腾中引出自己的世系。竹,也曾被尊图腾。竹的图腾崇拜是自然(生殖)崇拜的高级阶段,是生殖神崇拜。人们将男女生殖器神圣化,视作神的化身,由此而衍生出生殖神崇拜,祈求生殖神的庇荫,获得一种亢奋的生殖力,使本氏族或部落人丁兴旺、生殖昌盛。《水经注》及《华阳国志》记载:“竹王者,兴于遁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狄,氏以竹为姓。捐所破竹野,成竹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古遁水即现在贵州布依族地区的北盘江,为古夜郎国所在地。这一传说表明,古夜郎人以竹为图腾。古夜郎国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三四百年,大约从战国晚期延续到西汉末年。“夜郎自大”这个尽人皆知的典故即出自此处。北盘江两岸至今仍然竹林茂密。

大约夜郎国的族属较多,黔西南一带的少数民族的先民,有不少也崇拜竹图腾。傈傈族以虎、蜂、鼠、熊、猴、羊、竹为图腾,竹是该族唯一的植物保护神。彝族以虎、葫芦、竹、獐为图腾。竹在彝族的信仰和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对竹有着深切的爱恋和特殊的感情,因为竹曾是他们栖身之物和衣食之源。至今在某些彝族聚居的地方,村里均养有一片楠竹林,称作“种场”。孩子出生后,要将胎衣、胎血放入楠竹筒,用芭蕉叶卷好,吊在“种场”里的楠竹上,以表示他是楠竹的血脉。每年农历四月二十日要举行祭竹大典,他们把“种场”里楠竹的枯荣当作全族兴衰的象征。彝族的这种习俗,表明了一种古代竹图腾信仰的传承。

在中华民族的的历史上还存在有很多以竹为氏族和部族族称的文化现象。如濮族:濮族是古老的民族,濮人崇拜竹,以竹为族称,称“竹人”。古时的濮与“ ”相通,而“ ”作为植物的名称则是苦竹。《正字通·竹部》言:“ ,苦竹别名。”李衎《竹谱详录》则言:“ 竹,……众生,如苦竹,长节而薄,可作屋椽。春生,笋可食,《后汉书·哀牢夷传》云:‘去节相去一丈,名曰濮竹,见《华阳国志》。”在濮族的支系与濮族有族源的民族支系称谓中,仍存在着竹的痕迹。

三.竹的巫术崇拜

竹因是古代中华民族的先民重要的生殖崇拜和图腾崇拜的象征,深受先民们的崇拜。因此,竹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卜筮工具而出现在卜筮活动中,作为求“兆”的媒介。卜筮始于伏牺氏,《古史考》记载:“庖牺氏作,始有筮”,庖牺即是伏牺。《说文》:“筮,《易》卦用蓍也。”古人用蓍占卦以卜问吉凶。《广韵》:“龟曰卜,蓍曰筮。巫咸作筮。筮,决也。”筮可以不问吉凶,有帮助决断的作用。《说文·蓍》:“蒿属,生十岁,百茎,《易》以为数。天子蓍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蓍是蒿草,既可入药,亦可簪发,还可作计数之物,犹如计算之筹策,故“《易》以为数”。古代常用其茎来占卜。《易·说卦传》:“幽赞于神明而生蓍。”考古学资料证实殷商武丁时代以前就已存在着卜筮活动。武丁到帝辛时期的甲骨文中,有许多“ ”字(“爻”字亦其例),杨积达《积微居金文说·史懋壶跋》认为“ ”字即是“筮”字;“史懋壶”、“路筮”的“筮”字作“ ”,从竹,从“艸”;且楚文“巫”作“ ”。古代的“巫者”、“史官”、“筮人”三位一体。上古音中“巫”、“筮”同属“明纽”、“鱼部”,声韵俱同。《周礼·春官·宗伯》称:“簭人:……一曰巫更,二曰巫咸,……九曰巫环,以辨吉凶”。郑玄注曰:“词九巫,皆读为筮,字之误也。”陆德明《音义》曰:“巫即筮”。由此可见,卜筮之法的预兆巫术出现最迟不迟于殷商时期的武丁。同时亦说明了在卜筮之法开始出现之时,竹就作为卜筮活动的法具而被广为使用,充当了上传“天意”、“神意”,下达“人意”的媒介物,成为巫术崇拜的象征。

竹作为卜筮活动中求“兆”的媒介,是南方各民族普遍存在的一种形式和方法。春秋战国时代的楚人卜筮用筳篿。屈原《离骚》云:“索琼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王逸注曰:“琼茅,灵草也。筳,小折竹也;楚人名结草折竹以卜曰篿。”五臣注曰:“筳,竹筭也。”《后汉书·方术传》曰:“筳专折竹。”注云:“挺,八段竹也。”《说文解字》:“篿,圜竹器也。”段玉裁注曰:“盛物之器而圜者。篿与圜音同也。《离骚》王注曰:‘楚人名结草折竹曰篿,别一义也。”唐柳宗元《天对》云:“这篿剡筳,午施旁竖。”剡,意思就是削。可见筳篿和茅卜是两种占卜方法,茅卜是“琼”茅之类的“神草”作为占卜工具,方法是在草上打结。筳篿是属于竹卜类型。筳又名“八段竹”,表明筳就是由八根长短不同或刻划符号不同,代表着八种基本卦象的竹签组成,装在圜形竹筒“篿”中,需要卜问时,便从“篿”中抽取两根,组成六十四卦中的一卦。这种方法较为简便,且竹签能反复使用。“筳篿”中的“篿”可通“转”,意为翻覆。筳篿在汉代以后逐渐演变为掷筊。掷筊是将两片蚌壳或像蚌壳的竹木掷下,视其阴阳向背。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楚国故地习俗于舍日“秋分,掷筊于社神,以占来岁丰俭,或折竹以卜。”掷筊的卜卦方法也传习于苗族和土家族中,破为两块。一阴一阳叫顺筶,双阳叫阳筶,双阴叫阴筶,由巫师按卜辞预先断吉凶、许否。一般顺筶、阳筶主吉,阴筶主凶。由上所见,掷筊卜卦之法是极为简易的阴阳占卜术。此外,“籤”字亦有占卜之意。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籤,假借为讖,今俗谓神示占譣之文曰籤。”籤还可做竹片制成的卜具,置神像前,抽出以占吉凶。“籤”今简化作“签”,一般指寺庙或道观中,存放在签筒中的用竹木条做成的标有签号的占卜工具。一般是摇动签筒待竹签自己跳出或直接抽取竹签,然后对应求得竹签的签号找到相应的签诗,根据签诗的等级和内容预测吉凶祸福和处理事物的方向。

苏东坡有言:“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通过《说文》,我们更可以窥视到竹文化的源远流长及它所透视的文化信息,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竹在中国人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2.

[7]邹永前.神祗的印痕——中国竹文化释读[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

[8]王长金.中国竹文化通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

[9]王宁,谢栋元,刘方.《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10]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1]何九盈.汉字文化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12]樊花,王珏.《说文解字》中反映的中国竹文化[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8).

(作者介绍:尹莲丽,湖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说文解字
论《说文解字》与基础教育
《说文解字》与汉字形体分析对汉字教学的一些思考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的认识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说文解字·邑部》构形方式和书体演变研究
浅谈《说文解字》中的“尸”部字
从出土文字看《说文解字》存在的问题
《说文解字》羊部字形、字义、文化蕴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