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的垃圾之忧

2016-05-14 13:49李雪
投资北京 2016年6期
关键词:餐盒餐具塑料袋

李雪

现如今,到了饭点懒得外出就餐或者不想在家做饭,打开APP叫外卖等菜上门,对于很多市民来说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在日常生活中也不难发现,各种外卖APP层出不穷;外卖平台的送餐“骑士”们骑着摩托车走街串巷,已经成为写字楼、住宅区的“常客”;即便是在实体餐馆,商家也常常摆出“XX外卖”平台的宣传单和二维码,表示这家餐厅是能够提供外送的。这些现象足以证明,互联网餐饮外卖已经有了一定普及度,逐渐成为新的饮食消费方式。

外卖平台一端对接传统餐饮企业,另一端连接消费者,通过信息技术,让餐馆和市民之间的距离缩短到“一个指尖”。不过,在为市民提供便利和实惠,为商家拓展渠道和客户的同时,外卖这个新兴行业也带来了一项不容忽视的“副产品”——外卖垃圾。

由于外卖平台充当了类似“搬运工”的角色,将饭菜进行异地取送,在消费者就餐过程中,原先能多次使用的餐具都变成了“一次性”。外卖的餐盒、塑料袋取代了原先在餐馆就餐所用的饭碗和托盘,成为饭菜运输到家所必需的容器。而这些一次性餐盒、筷子、塑料袋在使用过一次之后大多被废弃,变成了污染环境的垃圾。

目前,这些外卖垃圾的数量已经十分惊人,据媒体估算,仅外卖“前三强”美团外卖、饿了么、百度外卖每天所用的塑料袋就可覆盖42万平方米,大约15天能覆盖一个西湖的面积。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餐饮收入额为3.23万亿元,同比增长11.7%,餐饮市场规模持续攀升。而目前我国的外卖市场还远未饱和,据估算,按照国外餐饮外卖占餐饮收入30%的比重计算,未来我国餐饮外卖市场或将达到万亿以上的规模。那么,这也意味着外卖垃圾的数量还将不断增长。

试想,如果外卖垃圾的问题不能得到切实解决,当未来外卖市场发展成万亿规模之际,其对环境的污染又该如何惊人?因此,如何处理好外卖垃圾,避免其对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每天700万份垃圾

为了了解消费者通常如何处理使用过的外卖包装,记者采访了一些经常叫外卖的消费者。

生活在北京西城区的陈女士虽然已经退休在家,但是出于外卖餐饮花样多、方便快捷等原因经常叫外卖,她的做法是把用过的餐盒保留,作为装纳厨余垃圾的容器,这样可以多一次使用价值再扔掉,而塑料袋也保留在家,留待下一次使用。

陈女士是属于做法相对环保的“少数派”,而对于常叫外卖的白领来说,使用过的外卖容器就显得很多余。一位白领就告诉记者,他会随时扔掉外卖餐盒、塑料袋,毕竟,在上班环境下不可能老攒着饭盒、塑料袋这些垃圾。至于一次性筷子,他以及同事们通常自备,“不过外送员也不在乎这些”,他表示,外卖送餐员似乎并不在乎筷子的成本支出和外卖包装所带来的环保问题。

负责宣武门地区方圆三公里配送任务的美团外卖配送员许师傅向记者表示,他并不认为外卖餐盒、塑料袋是一种浪费,“很多叫外卖的是上班的人,他们本来就没有碗筷。”不难发现,在餐饮配送环节,对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必不可少,其中尤其以餐盒最不可能省却。

然而,随着近年来互联网订餐数量的增多,这些一次性餐具废弃的垃圾越来越不容忽视。根据早前美团外卖、饿了么、百度外卖等平台公布的数据,这三家外卖企业的日订单量合计大概在700万单左右,而每单外卖消费至少需要一双一次性筷子、一套餐盒和一个塑料袋,也就是说,外卖业每天至少诞生700万个上述的外卖垃圾“三件套”。

在现实生活中,也不难发现,小区内、办公楼里垃圾桶中的外卖垃圾在逐渐增多。北京某写字楼的保洁员就告诉记者,外卖垃圾在最近显得尤其多,而以前并没有这么多,她说,“多的时候中午每个楼层的垃圾桶里会有十几个外卖餐盒。”她同时也表示,这些使用过的餐盒、塑料袋、筷子大多作为了生活垃圾处理,直接扔掉。

减量化的可能性

如果要想改善外卖垃圾的问题,首先最应该尝试的是减量化。在餐盒、塑料袋、筷子三者中,实现减量化可能性较大的应该是筷子和塑料袋。

有市民就呼吁,有条件的消费者应该自备一次性筷子。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靳敏指出,“如果是在小区里点餐,外卖平台可以不给一次性筷子。如果在办公室、写字楼点餐,就有这个需要,但现在外卖平台一律配送筷子。”她建议,外卖平台可以根据送餐地址进行分类管理,根据外送地址选择是否配送筷子,从而实现其减量化。

对于塑料袋而言,靳敏认为,可以考虑在送餐到位时将塑料袋逆向物流再返回外卖平台,进行多次使用,不过这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她同时也表示,“限塑令”应当考虑推广到外卖领域,这样就可以对外卖所使用的塑料袋进行收费,通过价格机制引导消费者减少使用量。

早在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要求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限塑令”如果推广至餐饮外卖领域,应要求使用者承担一定成本,将该收费所得交由环保等部门投入到环境保护中,专项治理“白色污染”,如此能让消费者意识到其每一顿外卖都要付出环境代价,并承担环境治理费用。

塑料袋、筷子之外,餐盒在外卖垃圾“三件套”中显而易见是无法实现减量化的,它的情况也相对复杂。

记者从阿里巴巴网站上查询到,目前市场上的外卖餐盒主要有三种,分别是PP(聚丙烯)材质打包盒、PS(聚苯乙烯)材质打包盒以及天然秸秆浆或者玉米淀粉等原料制成的可降解餐盒。在这三者中,PS餐盒的回收利用价值低,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比较大。PP材质可回收利用价值相对高,并且和PS相比批发价格相差不大。而可降解餐具能在自然环境下自然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等自然界常见形态的化合物,它的批发价格相对较高,餐饮企业一般出于成本考虑使用较少。

对于PS餐盒,靳敏建议应该出台政策从源头禁止使用,仅允许餐饮企业使用可回收的PP材质餐盒以及可降解餐盒,这是降低外卖餐盒造成污染的必要步骤。

不回收的可回收餐盒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PP虽为可回收材质,但我国目前并没有规范的城市垃圾回收体系,PP在废弃之后大多并没有进入回收渠道再利用,而直接做了焚烧处理,虽然其产生的大气污染小于PS,但由于其循环再利用的状态不理想,对环境还是产生了不小负担。

目前,北京日常居民产生的垃圾回收大致有两个链条,一个是由垃圾回收小贩所主导的回收链条,一个是市政生活垃圾回收体系。为了调查PP餐盒的回收情况,记者辗转采访到几位废品回收人员,其中多数小贩表示对外卖餐盒不感兴趣,因为“不值钱”。只有一位废品回收站的师傅给出了价格:清洁餐盒每公斤1元,没清洗过的餐盒6毛钱1公斤。这位回收师傅告诉记者,虽然数量并不多,但有时也会收到外卖餐盒,他会直接将餐盒拉到河北的塑料厂加工利用。

垃圾回收小贩主要收取城市中回收价值较高的饮料瓶、报纸等可回收物,根据小贩所给出的回收价格可以看出,外卖餐盒并不在此列。此外,普通市民中极少会有人会将外卖餐盒清洗干净去卖废品。因此,绝大多数PP餐盒直接成为了生活垃圾。

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材质与PP餐盒的命运相同,玻璃、金属管等回收价值不高的可回收垃圾,只得进入生活垃圾渠道。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在每年数量惊人的包装废弃物中,除纸箱、啤酒瓶、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一种塑料材质,广泛应用于饮料瓶、生活用品、日化包装等领域)等回收情况稍好外,其他产品回收率相当低,整个包装产品的回收率不到20%。

靳敏强调,目前中国面临没有规范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处理体系的问题,生活垃圾从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到处置的一整套体系并不健全。靳敏呼吁,“政府需要出手管这种低回收价值的垃圾,一旦不管就会产生污染。”

回收体系的漏洞

就外卖垃圾来说,国外所使用的包装材质相对环保,比如在美国和德国,外卖包装多为可以回收的纸盒、纸袋,居民还自觉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而在我国,由于可降解包装使用得相对少,城市垃圾回收体系的健全就显得尤为重要。

事实上,自2010年起,北京就开始在全市逐步推行垃圾分类。据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公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北京市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小区达3390个,占全市物业管理居住小区70%。共设置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站5万余个,配置厨余和再生资源专用车辆1000余辆。

然而,在社区前端的分类垃圾桶数量逐步增加的同时,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的建设健全却没有跟上。

前不久,靳敏刚刚同中华环保联合会一起完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北京市社区家庭可持续消费意识调查及政策倡导”科研项目。通过调研发现,北京市民对垃圾分类的呼声非常强烈。“我们在安贞西里的社区调研时,一些退休在家的社区志愿者们表示他们在大冬天里站在垃圾桶边上看着,让居民把垃圾分类投放到垃圾桶,但是一回头发现市政的垃圾车来了,全部装进一个车了,这些志愿者都非常伤心。”

靳敏认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回收与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为其定规矩,社区参与,并且和市容市政有一套相互衔接和对接的体系,而目前我国这样一个体系并不健全。“我们对城市垃圾回收处理系统工程的整体布局、规划、各项法律法规和配套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走进社区,在生活垃圾源头的地方可以发现,因为没有法律法规的强制要求,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没有强制约束,也缺乏市政的分类回收系统对接。”目前,全国各个城市有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但目前这个条例过于笼统,并没有对分类回收作出强制要求。

纵观国际,回收体系建设的比较完善的是德国和日本。德国很早就制定了《循环经济法》,该法令要求,商品包装要贴上绿色标志,消费者根据此标志将其投入到专业垃圾箱内,再由专业的公司回收。商品生产者、经营者需要根据商品的产量、销量,以及包装垃圾的再生利用难度,向回收公司支付费用。这样一来,商品生产者、经营者为了节省成本,必然会尽量对商品进行环保包装,并且避免过度包装。同时,包装垃圾由专业公司回收后,仍能进行再生利用,变废为宝。

日本对城市垃圾的回收处理管理堪称严苛,不仅分类极其细致,对投放的垃圾要求极高,例如用过的废弃奶盒,要求清洗干净、剪开、按要求捆绑,并按政府规定的时间投放才会被市政垃圾车收走。而我国的PP餐盒则不可能作出这样的要求,不仅在于市民的习惯问题,日本人的垃圾分类投放行为来自于整套法律制度的严格要求。“就垃圾回收体系来说,从国家最高层面的法律法规,一直到每一类产品的管理细则,日本规定的非常清楚。而中国一是制度不健全,二是管理细则不健全,制度再往下到执行层面的细则是缺失的。在细则中尤其缺少罚则, 对于不按规定执行的没有惩罚,就是一种对于按规定执行者的严重不公平。”靳敏说。

因此,她认为,这样一套垃圾回收政策体系的出台十分必要,只有在规章制度的保障下,一方面通过制度引导和经济手段(收费等)减少外卖垃圾的产生,同时将该回收的外卖垃圾变废为宝二次利用,才能减少对资源的大量开发和浪费,降低其环境影响。

用环保来挣钱

除了健全垃圾回收体系之外,政府对餐饮业、外卖业也需要定下规矩,同时引导行业自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目前,我国对食品用纸包装、容器规定必须通过QS市场准入才能上市销售。然而,从环保的角度还应进一步规范,例如对于餐盒,回收利用价值低且污染很大的PS餐盒应当禁用,“限塑令”应考虑拓展到外卖领域等措施,都需要政府来定规矩,要求企业执行。而不执行的企业则应为此付出代价,在此基础上,行业在政府规矩的引导下需要承担社会责任。

事实上,就外卖包装来说,国外大多是可降解材质,多使用可降解的塑料袋、餐盒,而这些材质我国餐饮企业则少有使用。对此,政策层面也应该加以引导和鼓励,让愿意承担环境成本的企业不吃亏,通过补偿机制,用经济杠杆撬动企业的积极性,让维护环境成为各方的理性选择。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餐饮企业或外卖企业来说,环保并非总是意味着更大的成本,其实只要找对思路,反而可以降低成本。最为简单的例子就是,如果外卖平台能够进行更精细化管理,在订餐页面为消费者提供选项:是否需要一次性筷子、餐巾纸,塑料袋可否回收等,就有了降低餐饮企业成本支出的可能。

此外,借鉴发达国家的外卖行业创新之举,不仅可以解决环保问题,也能产生经济效益。据悉,日本最大的外卖公司玉子屋,平均每天提供的便当数量达到7万份。由于订单量大,玉子屋每天都会在用户用完餐后派人统一回收餐盒,并返还给用户一定的补贴。回收后的餐盒会通过自动消毒机进行统一清洗消毒再次使用。

这种做法听起来不可思议,且看似会造成成本增加。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玉子屋不接受数量过少的订单,且每天只为顾客送去一种便当,某种程度上类似团购,因此其规模化效益降低了成本。而回收便当盒的做法目的之一是节约成本,二是反馈信息。

据业内人士分析,玉子屋使用非一次性餐具并重复利用,除了使客户有堂食一般的体验外,还能够使餐具相关的成本降到最低。因为一次性餐具的成本是随规模线性增长的,而使用成本相对高的餐具并人工回收清洗餐具的成本是随着规模增加而相对下降的。

此外,玉子屋的送货员在返回送货地址取餐盒时,一定会打开餐盒确认吃剩的情况,记录哪些菜剩了多少,将信息反馈给公司。这些信息实际不正类似互联网行业的“大数据”?这种做法不仅能掌握用户喜好,还可以预估次日的订单量。不仅如此,在这个环节中,送餐员其实还扮演了客服的角色,他可以听到顾客的赞赏声,当然还有不满和抱怨,增加了和消费者面对面的互动。

或许,玉子屋的自营模式与中国互联网外卖模式并不相同,但这个例子说明环保与经济效益并非对立。对于中国的互联网外卖平台来说,现阶段的经营方式较为粗放。其实,作为一个企业,无论是实体还是“互联网+”,若想要在市场上具备竞争力,都应该重视用户体验和客户关怀。如果能够借鉴玉子屋模式,以“绿色餐饮”为营销主题,利用更加科学环保的运作模式,通过回收、循环使用餐具,返还用户环保补贴等方式加强与用户的互动和营销,不失为一条既创新又环保的思路。

归根结底,解决外卖垃圾的问题,既要靠政府出手,好好把回收体系建立起来,也离不开外卖餐饮行业的担当和创新,二者相互配合才能改善外卖包装的污染问题,避免方便快捷的外卖“吞食”了环境。

猜你喜欢
餐盒餐具塑料袋
餐具叮咚
关于树叶餐盒的发展及推广对策的研究
欧几里得和塑料袋
有些塑料袋不能装食品
有趣的西式餐具
13号餐盒柜
13号餐盒柜
对塑料袋说“不”
塑料袋:正确还是错误
不用自带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