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宽衣文化比较研究

2016-05-14 12:11杨韶斐田宝华
艺术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中西方比较服装

杨韶斐 田宝华

摘 要: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为宽衣文化,而在产生影响着世界主流服饰文化——窄衣文化的西方,也曾有过漫长而精彩的宽衣文化历史。本文将从东西方宽衣文化的穿着内容、穿着形式、穿着观念,以及穿着效果四个方面进行比较,以说明东西方宽衣文化的异同。

关键词:宽衣文化;服装;中西方;比较

当代世界以西方的窄衣文化为主流,即以塑造人体美为核心的西方服饰文化体系。但容易被我们忽视的是西方服饰形态在早年是与东方相近的宽衣文化,无论是古埃及的丘尼克,还是希腊的基同,抑或是古罗马的托伽都是西方宽衣文化的代表。但同样是宽衣文化,与中国相比,无论在内容上、形式上,还是观念上、效果上都充满各种异同点。

1 穿着内容

中国古代服饰主要分为上衣下裳的衣裳制度以及上衣下裤的袴褶制度。从商朝起,服饰不论尊卑和男女都采用上下两段的形制,即上着衣下穿裳。发展到周朝服装的袖子日益发展变大,形成大袖,衣袂飘飘就源于此。到了春秋战国,这时深衣和胡服开始推广,深衣将过去上下不相连的衣裳联系在一起,它的下摆不开衩口而是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即所谓续衽钩边。秦汉时期深衣也一直大为流行。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长年战乱以及胡汉融合等因素的影响衣裳制度逐渐发展为袴褶制度,即着装为上衣下裤,但这个时候的裤子为宽松肥大的缚裤。服装发展使唐宋服装品类逐渐增多,袍、襦、袄、短褐、襕衫等服装相继出现。但总体而言,无论外形怎样变化,中国服装始终有一个总体的特点,即:以直线裁剪为中心,造就了一种自然的、平面化的服装形态。

西方的宽衣服饰文化主要是指以地中海为中心的古代文明的服装文化,其经典即古希腊、古罗马的服饰文化。这可以说是西方的“古典”文化,且是西方文化的重要基础。这种服装文化可以被认为是“一块布的艺术”。例如,希腊服饰从着装形态上大体可分为基同和西玛纯两类。基同是希腊人的基本服饰,分为多利亚式与爱奥尼亚式两种,男女都可以穿。其中,多利亚式基同较豪放,富有动感。爱奥尼亚式较为宁静、内敛。希玛纯则是一种男女皆穿的包缠形长外衣,为一块极大的长方形毛织物,先搭左肩和左臂,从背后绕经右肩再搭到左肩背后,衣角缀有金属等小重物,使衣料赋予下垂感。这种服饰穿脱方便,伸缩自由,既可拉起盖在头上防风,脱下来又可以当铺盖。后来这种服饰演变成了罗马人的基本服饰——托伽。它是一段呈半圆形,长约6米,最宽处约有1.8米的羊毛制品,兼具披肩、饰带、围裙作用的服装。托伽是罗马公民的身份象征,且只有男子可以穿着,女子只可以穿斯托拉。

2 穿着形式

中国的宽衣文明与西方的宽衣文明有一显著特点是一致的,即两者服装都是半成型类的,都需要以人体为依托才能体现出服装的造型,成型程度较低。且都能充分保持布料原貌,结构十分单纯,是“非构筑式的”。但两者的区别也是很显著的,最大的区别在于穿脱形式上:中国古代的服装都是前穿前脱的前开式服装,而西方的服装多是套头式与披挂式两大类。

中国的衣服自古以来就以上衣下裳为特征,前开前合,多用带子固定衣服,穿脱方便;无论是早期的襦裙,还是后来出现的袍衫、褙子、比甲等都是前开式服装,无一例外。春秋时虽出现了上下连属的“深衣”,是包缠式穿法,但它依然是门襟在前。套头式服装在中国服装史上基本不太常见,披挂式衣服在中国出现较晚,大约是随着佛教一起从印度传来的,到现在没有出现。但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出现较晚,披挂式的服装随宗教传播进入中国,但也局限于僧人的袈裟。

而西方的宽服则主要是贯头式与披挂式两种,形式多样。多用饰针或扣子固定衣服,形成一套较为复杂的穿着技巧。在西方,贯头式服装十分发达,并一直延续传承。从古埃及的“丘尼克”(Tunic),到古罗马的“丘尼卡”(Tunica)和拜占庭的“达尔玛提卡”(Dalmatica),再到中世纪的“布里奥”(Bliaut),以及后来的各种“罗布”(Robe),几乎都是贯头式的。现代女装中非常发达的一个品种——连衣裙,也以贯头式为多,或者说最正统的连衣裙还是贯头式的。现在人们穿的前开的西式衬衣,早期也是以贯头式先出现的,到了19世纪才变为前开式。

再者就是披挂式服装,希腊的希玛纯、罗马的托伽皆是如此。

3 穿着观念

中西方服装的穿着观念是与中西方两大哲学体系息息相关的,一虚一实,一静一动。中国人追求秩序意境,西方人则崇尚自然现实。二者体现在服装上,尽管都是宽衣文化,所表现的重点却也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的古代哲学非常注重秩序感,所以服装的首要功能就是区分人的阶级,以适应统治者的需求,王公贵族、士农工商一目了然。再者中国人追求意境美,这种意境说的是人对于美好事物的遐想。中国的服装喜欢把人体包得严严实实,无限地将人的性别特征弱化,以期达到一种隐隐绰绰、意味无穷的感受。所以,无论是宽袍大袖的袍衫,还是婉约纤细的褙子,穿着之后给人留下的感受皆不是人体本身所带来的,而是服装所赋予人的。

而西方的着装观念就与中国相左,古希腊人的着装观念是:人是着装的主体,衣服必须附着人体而存在,人的形体和活动决定着服装的造型和穿着方式。因此,服装仅是勾勒出人体的基本体型绝不紧裹躯体。因此,服装以裸露人体为美,是半开放式的服饰,包裹或裸露都是为了体现强调人体美。以优雅悬垂的线条来体现自然形体,以人体的有型塑造布料的无形。这种理念也反应在绘画雕塑等别的艺术领域,创作对象皆是有着健美体魄的人体。希腊有句格言:“认识你自己。”而认识自身恰恰是从能够正视自己的肉体开始的。

4 穿着效果

由于中西方宽衣文化的着装理念完全不同,导致中西方对服装美感的追求方向也不同,也就造成了服装穿着效果的巨大差异。中国服装追求平面化的装饰,而西方服装则追求结构上的变化,前者以面料华美,服装层叠为美,后者以结构多变,堆积褶皱为美。

中国的服装较为平面化、秩序化,所以服装装饰的重点也就主要集中在服装的面料上,刺绣、织锦都是在对面料进行平面化的装饰,具体表现如:续任钩边,秦汉时期将深衣的衣襟加长,对其衣襟边缘进行包边刺绣等华丽装饰,然后进行缠绕以显露出层层叠叠的装饰效果。衣袂翩翩,则是指古人将衣袖的下弧做成大片的圆弧状,行动起来衣袖当风,风度翩翩。而华带飞髾,则是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对女装的装饰新形式,就是在衣裙的下摆处加上若干个三角状布料,走起路来飘飘然然。

而在西方,追求服装美感的具体手段在于对面料的结构形式、穿着方式进行改变,让面料形成褶皱,富于垂感,并会在衣角加上重物以增强服装的垂坠感,加强面料的这种特性。从古埃及的丘尼克、达尔马提卡,到古希腊的希顿、希玛纯,再到古罗马的“托加”(Toga),这一直是在对穿着面料不断加长加大,越来越追求这种褶皱垂坠效果的过程。这些用一块布披挂在身上的衣服,在这条道路上发展到极致,也就形成了区别于中国传统服装形态和着装方式的一种独特类型。

综上所述,西方的“宽衣”与中国的“宽衣”,无论在形式上、内容上,还是在观念上、效果上都不可相提并论。尽管在个别方面有所相似,但在后来漫长的岁月中,由于不同文化、不同哲学理念的影响,中西方宽衣文化在追求美感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终于发展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前者一直在追求意境的道路上前行,发展出了诸多不同的服装款式。而后者则在追求人体美感的道路上最终发展成了后来影响全世界的窄衣服装文化体系。

作者简介:杨韶斐(1992—),女,山西原平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服装设计,艺术设计。

田宝华,副教授。

猜你喜欢
中西方比较服装
让人心碎的服装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谈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初中英语教学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