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代书法看中国传统书法审美的缺失

2016-05-14 13:15徐朋
艺术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气韵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我们对传统书法的审美特征发生着转变,也使得现在书法的审美格调与传统书法相差甚远。优秀的中国传统书法作品在儒道思想的影响下则体现出典雅、和谐、自然等特点,书写者也都是其性情的流露,在审美追求上将气韵和意境放在了首位,而当代的书法则缺少了这些特点。

关键词:审美格调;丑书;现代派书法;气韵

在5000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其独特的传统文化,也有着本民族独特的审美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和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中国的传统审美观也发生巨大的变化。由于书法的载体是汉字,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从当代书法的审美变化中更能体现出中国传统审美的转变。下面笔者从当今流行的“现代派书风”“丑书”等现象来分析当代书法相对传统书法中审美的变化。

1 “丑书”“现代派书法”的出现体现了当代书法的审美追求从天人合一、自然和谐转变成追求个性、强调矛盾

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和谐,古人对书法最高的审美理想是达到“同自然之妙有”的和谐境界。孙过庭在《书谱》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合情调于纸上。”[1]主要是说好的书法作品一定要求线条骨肉适中,在结构章法上气势连贯,大小、黑白、疏密、浓淡、虚实相互协调,形成一个和谐自然的整体。纵观历代书法作品中,凡是被称为“神品”或者“逸品”的往往都是一些平和简约、不激不励、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作品。像陆机的《平复帖》、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王珣的《伯远帖》等都体现出这一审美追求。

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以来,30多年来持续的书法热潮,参与人数之多,参与热情之高,创作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文艺术景观。各种书体都有书家涉足,笔法、章法以及书写材料对于传统都有创新和突破之处,甚至出现了结构怪异、章法奇特,有着极强视觉冲击力的“现代派书法”“丑书”等产物。显然这些书法是与中国古典的审美追求背道而驰的。像所谓的“现代派书法”,用图像去描述汉字的含义,作者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去从新的拆解、拼接汉字,在用笔用墨上大胆地去使用涨墨、飞白。这些作品完全切断了书法的实用性,有着极强的装饰性,并且造成了作品的陌生化效果,显然与传统书法中追求的自然和谐相差甚远。清代大家傅山在《霜红龛集·作字示儿孙》中提出了著名的“四宁四毋”“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2]傅山先生提出的宁丑毋媚,意思是指书法宁可看起来显得粗野不工,也不去表现庸俗柔媚之态。这里的“丑”是指一种粗头乱服的古朴之美,然而当今的丑书则是对古典书法的极大的扭曲和背离。丑书与传统书法的审美要求格格不入,但是这些作品却能迎合中国现代的文化,并且有很多追崇者。

“现代派书法”和“丑书”的盛行充分体现了西方文化对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的冲击,对中国传统书法审美的巨大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群体的价值,在审美上要符合秩序,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价值,审美上突出自我个性。所以传统的中国文艺作品都是善于去调和作品中的矛盾冲突,使其变得和谐统一,而西方的文艺作品则是强调刺激极端来去满足人们空虚恐惧的心理。“现代派书法”和“丑书”不符合中国传统书法追求儒家“和”的审美追求,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书法审美的缺失。

2 在书画市场和书法展览比赛影响下,书法的功利性增大,当代书法与传统书法相比审美品位下降,作品中缺少气韵和意境

以老庄思想为基础的道家在无意中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道家追求逍遥自在、无拘无束,在心灵上与大自然和谐,乃至由忘我而找到真我。古代优秀的书法作品也都不是简单地通过一定的书写技法去书写文字,而是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的表达。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到,“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1]所以“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才是书法的本质功能,“笔墨性情,皆以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等这些古代的优秀作品都体现出了书者在书写的时候精神上的超脱,有着极强的感染力。

在当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书画市场也越来越繁荣,与此同时书法展览和比赛也越来越多。于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就使得书法学习变得极具功利性,所以其作品也不可能去体现出书写者的性情,更谈不上“气韵”和“意境”了。仔细分析在中国书法篆刻展和兰亭奖书法展上获奖的作品,就不难看出,这些书家都下了相当大的功夫,在其用笔技巧上极其丰富,但是在整体的气韵上却完全没有古意。学二王的只是一味地追求流美,完全没有王羲之、王献之的风流韵味;学苏的只是将字写扁写厚重,而没有苏轼的清雄之气;学米的则是更为注重八面出锋的用笔,而缺少米芾恣意的气势。古人学习书法除了日常的实用性,便是为了抒发性情,自身则是主要的审美主体。当代人学习书法除了陶冶性情外,更多的则是为了参展获奖,给自己带来利益,评委和市场才是审美主体,其书写的作品也都是在迎合市场和展览评委的喜好,所以很难写出自己的性情,很难写出气韵生动,意境深远的作品。

文化修养和品格修养的高低同时也决定着审美格调的高低。现在的书法学习者大多注重对传统技法的学习,把书法当成了单纯的技艺,而忽略了对优秀的中国古典文化的学习,甚至忽略了对自身品格修养的提升。所以当代的书法在审美格调上很难提升到传统书法的高度,甚至连民国时期的高度也难以逾越。

中华民族是一个海纳百川的民族,他能接纳世界上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也不会丢掉本民族的精髓。笔者相信,中国书法在当代审美格调的下降只是暂时的,随着社会变革的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定会重新回到中国古典书法的审美追求上,并且还有自己特有的时代特色。从第11届中国书法展中的入展作品中就可以看出,对传统书法的审美格调有回归的趋势,所谓的“丑书”“流行书风”所占比例极大地降低,获奖作品也都是对传统书法的忠实继承者。

3 结语

作为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书法艺术,确实折射出井然、韵律和神采等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的特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使我们对传统书法的审美特征发生着转变,也使得现在书法的审美格调与传统书法相差甚远。书法毕竟是中华民族最传统的文化,只有在中国传统审美观点的指引下,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孙过庭(唐).书谱[A].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28,130.

[2] 傅山(清).霜红龛集·作字示儿孙[M].

作者简介:徐朋(1987—),男,山东枣庄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国画。

指导老师:李晓庵

猜你喜欢
气韵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气韵非师”辨
“合梅壶”的艺术美感与精神气韵
从本雅明提出的aura(气韵)媒介观看对象与主体关系的演化
浅谈美学中的气韵生动
Charm and Beauty—A Comparison of Two Aesthetic Categor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s
中国画气韵与传神之异同
气韵生动 潇洒自然——柳清芬书法印象
高古清雅 气韵雄健——评何健新的书法与国画
风:世世代代的气韵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