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王朔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研究

2016-05-14 13:21张小林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王朔文学小说

张小林

摘 要:王朔于20世纪80年代共发表了18部文学小说作品,包括5部短篇小说,11部中篇小说,2部长篇小说,是一个写作丰富的作家。本文结合王朔本人的人生经历,细读王朔的80年代发表的文学小说作品,总结出其文学小说作品的几个特色:一是基于苦闷下的个人化写作,二是生存焦虑下的市场化写作,三是无所顾忌的调侃色彩。通过其文学小说作品的特色研究为我们写作提供丰富的思考与探究。

关键词:王朔;80年代;文学小说;写作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8-0004-02

本文说的80年代小说主要指王朔于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小说①。在《我的小说》一文中王朔坦言:“我写东西都是从我个人的实例出发,而我接触的生活使我觉得只要把它们描述出了就足够了。”②因此我们在阅读王朔的小说时,必须结合着王朔的人生经历去理解与研究。

一、苦闷下的个人化写作

人生理想的破灭,面对新工作的无所适从,脱下军装,王朔手足无措,彷徨,茫然。加上与往昔的同学相对比,心理落差的失落感一下子油然而生,在《空中小姐》中,他说出了自己的心理落差感。重新面向社会,自己的一切技能无处施展,在社会面前简直几近于残废,当年的优秀在命运面前已经黯然失色。在《浮出海面》中王朔借主人公“我”表明了自己的难堪,“我是在极端苦闷中退的职。当时并不知道将来要干什么,现在我也不知道要干什么,但我始终觉得应该干点什么。我要探索生活的意义,我很难受……”③

人一旦陷入无事可做的时候,就容易对过往的事情产生回忆,在回忆中确立自己存在感。王朔在80年代刚开始写的两个短篇小说《海鸥的故事》、《长长的鱼线》分别发表在《解放军文艺》和《胶东文学》,便是对自己海军生活的回忆,作品中海军的生活是单一的,在这里,“我”与杨军、老人,刘小北与胖男孩之间的感情是纯粹的,是令人温暖的。回忆完过往,人终将要面对现实,王朔自己受不了“吃吃睡睡的闲居日子”。1983开始从商,从商经历通过小说化在《橡皮人》、《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有反映,主人公承包倒闭的服装店,在边境倒卖电视机、汽车,在社会上冒充国家的公职人员;然而王朔从商失败,失败的经历在小说《浮出海面》也有描写,生意不顺意,饭碗给别人端了。20几岁的青年有着很强的自尊心,心理的苦闷也不愿和谁说,就连自己的父母也不愿诉说,迫使王朔必须在生活中寻找一处发泄的出口,这便是写作。用王朔自己的话说就是要“我需要对自己进行一番心理治疗”④。

我们看完王朔的作品可以发现小说基本上都是以大段大段的对话支撑起整个结构。使用“我”这个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展开故事情节,可以看出王朔渴望交流,有着强烈的诉说要求。学术界也认为顽主系列就是王朔本人的精神写照。王鸿生用“私人语言的高度类型化”,来形容这种情况,王朔笔下的人物在语言的言说方式、说话口气、表情、心理内涵都很相似。王朔在对话中诉说自己的委屈与痛苦,诉说自己在生活中的不知所措,在生活中的尴尬处境,以及事业和爱情的失意,也有对别人所谓的“流氓”的反驳。到后来,王朔甚至认为:“关于文学,我越来越确定这是个人的事”。⑤在小说中“活下去,活在自我虚构和自我陶醉中“。⑥在写小说的过程中王朔已经抒发了内心的苦闷,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一发不可收拾了。

在王朔的小说中,也可以读出他们那一批复员的军人在转型的社会中过得并不好,王朔的写作不仅说出了自己在生活中的种种不适,也说出了那一批复员军人在无情命运前的无奈与痛苦。

二、生存焦虑下的市场化写作

就如鲁迅说的人活在世上,首先必须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面对人生的失意,不能一味的沉湎于苦闷的情绪中,必须想办法解决“吃饭”问题。从部队回来,面对命运的无奈,王朔也颓废过,但是日子还得过下去。复员回来,已不是国家的公职人员,没有了固定收入。生活陷入窘境,在《浮出海面》中,“我“欠水电费、欠房租,无钱订牛奶,有着”两千块钱的旧账“,连晚上做梦都梦着自己在捡钢镚儿。⑦他迫切希望自己的作品有读者,有市场。改革开放以后,80年代的市场已经开始活跃,各种杂志纷纷开办起来。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体制内的作家不会面临饿肚子的困境,每个月都有基本的工资收入,而王朔要面临吃这顿饭考虑下一顿饭的窘境。在身无分文的时候,甚至还要去出卖体力。他需要稿费,需要读者,需要市场。加上自己的经商经验,他知道读者的阅读趣味在哪里。为了生存,他在创作时是面向市场的。

悬疑侦探小说系列《人莫予毒》、《枉然不供》、《毒手》、《人命危浅》、《我是狼》,这些小说一致出现“单立人”这个警察,《人莫予毒》、《枉然不供》两部小说发表发《啄木鸟》上,这个杂志上的作品“歌的是人民之德,而对于一切不利于人民的事物则暴露之,鞭挞之,消灭之。也就是毛泽东同志讲的:对于‘一切危害人民群众的黑暗势力必须暴露之,一切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必须歌颂之。但是,一切歌颂和暴露都离不开真实。艺术的可贵力量在于真实。”⑧这两个故事的结尾白丽、李建平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付出了代价,“恶”终究会被揭露,得到相应的惩罚。这是符合《啄木鸟》的办刊主旨的。《人命危浅》发表在《蓝盾》,《毒手》发表在《警坛风云》,《我是狼》发表在《热点文学》,这些杂志在当时是人民在茶余饭后满足阅读快感的刊物,也能满足人们最后的心理期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此是很符合市场需求的,有一定的读者的。在篇幅上也是以中短篇小说为主。

文学杂志面临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实践纷纷市场化,在“下海”思潮的影响下,作家创作庸俗化,作品质量下降,读者在浮躁的氛围下,鉴赏力水平下降。悬疑侦探小说系列主要是解决王朔对“钱”的追求,具有一定媚俗的特征,学术界一认为王朔的小说时大众化的。我也同意这个观点。王朔自己也说自己的文学作品属于他说的第二类作品,“大众通俗的,商品化的”、在王朔的小说中他借单立人的口也发表了自己对当时这些杂志的看法,借的单立人的口,王朔说出了大实话,细看杂志的目录,满篇都是些胡编硬凑,无病呻吟,描写得情意绵绵,的虚幻爱情故事。

随着自己名气的提高,自己身边的圈子也变大了,“从某一天起,我的多数朋友都是导演或演员,他们一天到晚给我讲故事,用金钱诱惑我把这些故事写下来以便他们拍摄。”⑨王朔的生存境遇和时代的大潮流一拍即合了,王朔的写作让市场牵着走了,王朔在1988年以后的创作几乎无一不受到市场影视的影响。⑩80年代《千万别把我当人》就是这是潮流影响下的创作。

三、毫无顾忌的调侃色彩

1987年王朔在《收获》上发表《顽主》开始了自己的“顽主“系列,《玩的就是心跳》、《千万别把我当人》等作品充满戏谑、调侃、不正经、讽刺、玩世不恭。王朔一直对”国家“、”公家“是怀疑和讽刺的。《空中小姐》中“直说了吧,我回去要干掏粪工啦。我可不想连带她也臭烘烘的,国家还要靠你们点缀门面呐。”11《浮出海面》中“我可认为自食其力没什么不光彩。我们从小到大已经让公家操碎了心,就业、婚姻都得公家一手操持。就像一个已成年的孩子总住在父母家,公家慈祥,不说什么,咱自己也不好意思。而且,明摆着,公家也顶不住了。”12王朔的《顽主》系列嘲讽一切,包括他自己,这种嘲讽一切的姿态并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颠覆,也不是一人任性所为的后果,而是一种严肃的批判精神,因为不满,也不愿妥协,所以批判。

王朔算是生在京城的军官子弟,在文革时期经历了特殊时代所赋予的空虚,自在的放纵感、优越感、不羁感,甚至还有理想主义,都是文革岁月留给他们精神上难以抚平的印记。文革结束,改革开放的政策的实行,整个社会不断转变,现实与理想都面临着危机。文革荒废了他们的青春,面对社会不断转变,在绝望中不断放纵自己,在回忆中幻想自己。在王朔的人生经历中,他这样说道:“我成长过程中,看到太多知识被滥用、被迷信、被用来歪曲人性,导致我对任何一个自称知识分子的人都不信任、反感乃至仇视。”13看起来道貌岸然的,内心不一定高尚纯洁;反过来,看起来无所事事的人也不一定没有思想。

1976年王朔中学毕业直接参军,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对外界的调侃完全以个人经历和个人经验为基础,没有任何理论的概化,表现在笔下就有一些日常生活的庸俗趣味。但是他并不是一味沉酒于俗趣俗味中,他能从很俗的事情中看到很深刻的东西,让人体会到一种独特而真实的人生感受。王朔的批判是在一种类似于插科打浑的调侃中进行,机智幽默的调侃冲淡了王朔的愤世嫉俗,也为他的批判披上了一件温和的外衣,王朔的调侃并不是让人浅浅一笑了之,而是笑过之后若有所思,思过之后沉重得说不出话来。这是一种有力量有深度的调侃。

注释:

①作者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王朔在80年代写的小说,有的并没有发表,如《无情的雨夜》.(主要参考葛洪兵、朱立冬编的《王朔研究资料》.)

②③王朔.我的小说[J].人民文学,1989(03):135.

④王朔.无知者无畏[M].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P43.

⑤⑥王朔.橡皮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⑦王朔.王朔文集[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7:117.

⑧啄木鸟:第一期[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0:436.

⑨⑩葛红兵,朱立冬.王朔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49.

11王朔.王朔文集[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7:69.

12王朔.王朔文集[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7:124.

13葛红兵,朱立冬.王朔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52.

猜你喜欢
王朔文学小说
我们需要文学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
当二锅头VS彝家米酒——王朔玩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