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推行UBI车险的可行性分析

2016-05-14 04:23赵诗瑶杨柳
智富时代 2016年6期
关键词:可行性

赵诗瑶 杨柳

【摘 要】车险改革是保险发展的一大进步,车险改革的主要标志是定价因素由“从车”改为“从人”,在此背景下,UBI车险因和车险改革的精神不谋而合而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保险产品。

【关键词】车险改革;UBI车险;可行性

一、引言

2015年3月24日,保监会发布了《深化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提出商业车险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5月7日,保监会正式对外发布《关于商业车险改革试点地区条款费率适用有关问题的通知》。自此,商业车险的市场化改革正式开始,而此次改革中的重点——UBI车险也引发广泛关注。UBI(User Behavior Insurance)即基于驾驶人各方面驾驶行为的差异化车险产品,其理论基础是驾驶行为表现安全的驾驶员应该获得更多的保费优惠,而未来的保费将通过实际驾驶时间、地点、具体驾驶方式等各种指标进行综合考量。在车险行业矛盾日益激化之际,车险改革政策无疑成为UBI车险的最强助推力,也将为车险行业和车主带来更深层次的变革。在车险行业矛盾日益激化之际,车险改革政策成为UBI车险的最强助推力,也将为车险行业和车主带来更深层次的变革。

二、我国车险现状

(一)车险行业矛盾日益深化

车险一直以来都是财产保险公司总收入中最大的部分,对财产保险公司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主要业务如今却越来越令保险公司发愁。据统计,2013年在公布了车险承保利润的49家保险公司中,除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平洋财险三家上市险企实现承保获利外,其余46家公司全线亏损,亏损额达63.5亿元。整个车险行业的盈利能力在持续走低,而综合成本率却在逐年提高。大保险公司尚且无法从容应对,中小保险公司则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当前的车险公司来说,车险成本的控制存在着巨大的问题,其中汽车维修所导致的赔付款占到所有赔付款的70%以上。维修零配件价格不透明以及“道德风险”都是造成车险赔付率居高不下的原因。而对于具有良好驾驶行为的车主而言,这样的数据对他们来说并不公平:在保险公司的赔付中,其实是在以82.5%车主的保费去赔偿17.5%出险率高的车主。也就是说,车险公司的高赔付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这部分高风险车主所造成的。

(二)UBI发展时机已到

对以上矛盾,UBI车险以“人”为定价方式被认为是解决车险行业矛盾的良药,通过驾驶员的驾驶行为来评定其风险程度,从而决定保费的高低,这种保险模式不仅可以鼓励车主安全驾驶,车险公司也可以更好地辨别及管理风险。如今,车险改革的正式启动又为UBI的推广注入了强心剂。UBI模式与车险改革强调“风险因子”的核心高度吻合,随着车险改革的进一步推动,UBI车险市场将迎来发展的好时机。从海外经验来看,UBI车险是过去几年保险公司发展最快的业务之一。美国已有成熟的UBI车险公司,前进保险于2009年引入UBI保险模式后一改股价颓势,5年累计上涨150%,UBI保险占比达到18%,同时在2013年UBI项目实现盈利,公司净利润增长率转负为正。

三、UBI在国内推行的条件

(一)UBI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UBI车险在国内尚属萌芽状态,从国外UBI车险的发展来看,UBI车险的引入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往往会成为新的盈利爆发点。目前,保险公司已经意识到互联网与车险结合的重要性,人保、平安、太平洋三大保险巨头也开始布局车载信息服务,但在UBI车险的推广上步履稍显缓慢。三大巨头中,人保财险是在车联网方面迈出步子最大的。2014年5月,人保携手腾讯推出“i车生活平台”,将其线下车险服务网点等资源与腾讯“路宝”等线上资源相结合,以推进车险的车联网化。双方的合作将为未来UBI车险尝试提供更大的可能性。“车宝”是国内第一家直接打出UBI车险旗号的第三方车险平台,并通过和多家中小保险公司的合作正式打开了国内UBI车险市场的一片天地。

(二)UBI车险的优势

车联网技术的发展已大大提高了数据的采集能力,而新的UBI产品相对传统的定价体系会有三个大的优势:第一、数据质量更高。传统定价中所有的因子和真正的风险都是关联关系,而通过Telematics采集到的驾驶相关的数据和风险是如假包换的因果关系,从逻辑上使用Telematics的数据更能识别风险。第二、在理论上可以在“从人”“从车”的基础上,再加上“从路”的维度。第三,传统的数据回归得出的是一个大群体的共性结论,而Telematics的数据可以精确地分析到具体的车,这毫无疑问会更大的提升定价的准确性。

(三)UBI车险在我国存活并发展的核心条件

因为中国的商业基础设施如支付体系、电信运营商的完备,UBI所需的技术和基础环境已经基本具备。OBD的设备本身已经足够成熟,价格也便宜。UBI将成为现在保险公司GLM模型中新的风险分析纬度,帮助保险公司更好的控制业务。因此,UBI存活并发展的核心条件只剩下了行业内的三个因素:①保险公司是否有足够的降价空间;②保险公司现有风险识别能力是否足够充分识别客户;③法律法规是否允许。

首先,中国的中介费用相当高,保险公司有空间去降价。新的UBI产品势必是公司直销加20%甚至30%以上的折扣。其次,中国现有对客户的风险识别能力太弱。在世界范围内,UBI在德国和法国的发展非常的缓慢,很重要一点就是这两个国家现有的客户识别能力已经很强。但是中国的保险公司在过去十年里从人因素几乎没有积累,从车因素连车辆的风险分级也没有。UBI的引入将会是技术上的跨越,对风险识别的能力一定会更好。再次,中国保监会力推改革。保监会发布的车险改革方案已经在黑龙江、山东、广西、重庆、陕西、青岛等6个试点辖首先开始试点。 UBI是车险发展最新的方向,技术相对较成熟、也有条件一定的市场环境,对于中国万亿级别的车险规模来说,UBI巨大的发展空间显然还没有真正没开辟。

四、关于UBI在国内推行途径的设想

(一)OBD+UBI车险模式

UBI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telematics,即对车辆各方面数据的读取技术,这一技术主要通过OBD设备来实现。目前,OBD技术在国内发展已经颇为成熟,很多车联网企业相继推出自己的OBD产品。UBI的发展是要基础车险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深度融合的,双方的深化合作将为UBI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UBI为车联网企业和车险行业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二)充分利用大数据发挥UBI保险优势

对于UBI车险来说,为了发挥数据的最大价值,数据应该具备一定的可控的开放性,才能形成良好的生态链及其多样性。具体而言,数据开放性体现在三点:设备、车联网服务、保险服务。首先,对于UBI运营平台来说,设备采集的数据能够进入运营平台十分重要。其次,目前的车联网服务商是要控制设备的,而OBD设备更多是由服务商自己做。对这些服务商,UBI也可以采取数据合作的形式,让车主自主选择。最后,对于车联网服务商来讲,可以同时为几家保险公司提供设备、系统或者服务,那他们就有可能让自己的客户来选择保险公司。

总之,整个保险IT行业是建立在对消费者行为监测的基础之上的,从对车型数据的关注转移到对车辆数据、驾驶者行为数据的关注。无论是否通过OBD都能够监测车辆行为,未来如果车辆普遍装备Telematics系统,那便能掌握更准确的交通路况信息。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大爆发使大量资本和创业者在寻找创业机会,保险作为整个汽车后市场的关键赢利点,能够通过补贴推动产业从封闭走向开放,加速产业成熟,同时推动UBI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卢生华.车险“双外包”可行性与实务分析[J].保险研究;2007(02)

猜你喜欢
可行性
PKEP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阅读疗法及其在图书馆应用的可行性探索
超声滚压处理提高30CrNiMo8钢疲劳性能可行性的研究
中国设立PSSA的可行性及其分析方法
预见“小盒子空间”与其可行性的探讨
我国批准2005年海牙公约可行性问题的思考
基于ETC卡的“多卡合一”可行性探析
我国公共行政的系统分析:可行性、必要性及局限性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
自由选择医保可行性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