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至高境界

2016-05-14 02:06赵加军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历史教学

【摘 要】一名中学历史教师,他的期望可能是教好历史书,也可能是建设好历史课程,但更应该做历史人,用批判性思维,演绎历史人生,是为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至高境界。

【关键词】历史教学;批判性思维;历史人生;人物评介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3-0079-01

【作者简介】赵加军,江苏省苏州市教师发展中心(江苏苏州,215001),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市政府督学。

国学大师、史学家季羡林在81岁高龄时撰文称自己是“半个历史研究工作者”;“年届耄耋,……认识了历史研究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历史,特别是古代史研究中的很多结论,不管看上去多么确凿可靠,却只能是暂时的假设,与真正的结论相距极远。”并于接下来两年两度撰文称中国古代史或中国通史应该重写。[1]怎么研究?怎么写?李广耀校长用近30年历史教学的经验试着给出了一个答案:用批判精神引领历史研究工作。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一段关于治学的经典论断: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季羡林先生是在1959年7月以《研究学问的三个境界》为题对此有论述,又于2000年1月以小品文《成功》追加论述:“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此三境界也是从低到高,不过侧重于质。

曾经听过这样的说法:平庸的人有一条命,性命;优秀的人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此言的确概括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平庸的人为性命延续而活,此为第一重境界;优秀的人为生命精彩而活,此为第二重境界;卓越的人为使命崇高而活,此为第三重境界。对一名教师来说,认真工作可能出于一个朴素愿望——捧牢自己的饭碗;做一个出色的教师,那便是为生命精彩而活了;在教好书的同时,把所任教学科的课程建设好,这种使命感让其跃升至人生的第三重境界。历史教师也不例外。

我与李广耀校长的相识是在苏州市名师共同体的活动中,从相识再到相知。纵观其专业成长历程大约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前七八年,工作勤奋努力,重知识传授,重规范解答,即教历史、学历史,这有可能是部分历史教师终身所追求的境界,而李广耀在而立之年已成为县、区级骨干教师;中间七八年,他探究历史教学的方法与思维,是讲历史学,这也可能是部分骨干教师所止步的境界,而李广耀却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苏州大市级的业务骨干,并相继执两所学校之牛耳;之后更关注历史教学的本质乃至教育教学的本质,探究以核心价值引领的“历史智慧”的教学,在此期间,李广耀成为成功的知名校长、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李广耀的天资是聪明的,也是勤奋的,更是卓越的。从历史课到历史课程,再到历史智慧,清晰地展现出李广耀的成长历程,诠释了当今历史教学与研究的由低到高的三重境界,也诠释了李校长人生成长的三重境界。期待并祝愿李广耀校长迅速成为历史教育的专家、名家!

【参考文献】

[1]季羡林.季羡林说国学[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123-127.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历史教学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