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3D课堂教改初探

2016-05-14 08:34叶兴浩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物研讨

叶兴浩

摘 要:为培养兼具基本知识、创造能力、科学精神的立体型人才,文章探索一种以学生实践为核心、以“制作、展示、研讨”为主线的大学物理3D课堂教学模式,主要集中阐述了大学物理3D课堂的含义与目标、框架体系及考核方法,并对3D课堂的未来规划做以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教学改革;大学物理;3D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5-0012-03

大学物理是高校多数学生的必修课程。长期以来,包括该课程在内的几乎所有大学课程,采用的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即教师一堂课讲授到底,学生完全被动听课,最后期末考试一锤定音。这种从书本到书本、到试卷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惠普公司前CEO、不久前宣布参选美国总统的卡莉·费奥里娜女士说,中国学生擅长考试,但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1]。这话虽有一竿子打死的味道,但确也道出了中国教育的要害。

物理学史上,我们看到,法拉第、富兰克林等,虽然没上过多少学,却有伟大的科学发现和创造[2-4]。而我们现在的好多学生,从中学到大学,学习了那么多年的物理,做了那么多的题目,到头来,却连一个小物件坏了也不会修,甚至连一个螺钉也不会拧。如此反差,又是为什么呢?——动手实践的问题!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学习、探究创造,就是我们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这一理念,是基于对大学物理的教学现状——也是对整个国家的教育现状和人才问题的认识。我们期望通过强化实践创造的3D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为培养富有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新型人才探索一条路子,同时也从高等教育的层面呼应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5]。本文结合大学物理3D课堂的教改运作,对大学物理3D课堂的含义目标、框架体系及考核方式进行梳理,对3D课堂的初步实践加以总结,并对3D课堂的未来发展做出规划。

一、大学物理3D课堂的含义与目标

大学物理3D课堂的“3D”,指的是“Do,Display,Discuss”,即“制作、展示、研讨”(图1)。其中“制作”是课堂外的实践活动,作品的“展示”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过程中进行课堂“研讨”,且问题及实践的研讨可以在课外进一步向网络平台及实践空间延伸。概括地说,大学物理3D课堂就是,在教师精心点拨大学物理核心知识体系、学生精心制作课题报告和实物装置的基础上,定期组织课题和实物的课堂展示与问题研讨。以课题报告、实物制作、研讨作业、期末考试四项内容综合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3D课堂将教室里的小课堂,拓展到了教室外的大课堂,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发挥引导作用。

3D课堂的目标是培养三维立体创造型人才。这三个维度分别是:知识(K-knowledge)、能力(C-capability)、精神(S-spirit),即物理基本知识、实践创造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图2)。这里,知识维度是传统课堂教学的目标,能力维度是大学物理3D课堂着力追加的目标,精神维度则是3D课堂更高境界的追求目标。具体地讲,这三大目标是:(1)知识目标:大学物理3D课堂实施“瘦身”学习法,化繁为简,去琐存精,把最基本的大学物理思想方法、概念关系、定理定律、典型应用等核心内容,作为学生的知识架构目标。(2)能力目标:大学物理3D课堂注重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学生通过3D课堂的学习实践,不仅增长知识,更增长才干。实物制作培养动手实践创造能力,报告制作培养调研分析处理能力;课堂展示培养表达应对沟通能力,互动研讨培养提问质疑探究能力等。其中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贯穿这些能力的核心。(3)精神目标:大学物理3D课堂在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实践技能的同时,更追求学生科学精神的提升。这些精神包括实干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挑战精神、冒险精神、吃苦精神、执著精神、合作精神、独立思考精神等,以及好奇、童心、热爱等品质因素。

二、3D课堂的框架体系

大学物理3D课堂首先进行小班试验。班级人数不超过40人,根据自愿组合原则,组建10个左右的学习小组。课堂教学紧紧围绕“制作、展示、研讨”三个D展开(图3)。

第一个D“制作”,是学生的课外实践。除了精选适当数量的知识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外,更注重课题研究和实物制作两大实践作业。课题研究要求选择与课程相关,同时又可作知识拓展的不同方面的内容。实物制作要求兼顾本学期的知识体系,选取感兴趣的方面,尽可能利用身边闲置的乃至被废弃的材料,动手制作体现一定物理学原理的实物装置。这两大实践作业,均以小组为单位,人人参与,个个动手,合作完成,按计划分期进行课堂展示。

第二个D“展示”,在课堂上进行。除了教师把精心梳理的大学物理核心知识向学生生动展现外,更引入学生课题研究和实物制作的展示。课题研究以精心准备的PPT报告进行课堂展示,小组成员集体汇报他们对选取课题所做的系列工作。实物制作以精心制成的器件装置进行课堂演示,报告所制作物件的物理原理、制作经历及收获体会等。对于每一次的课题报告及实物展示,均要求组员人人上场,相互配合,作好演示、讲解及问题回答工作。

第三个D“研讨”,相当大一部分在课堂上进行,另外也向课外实践空间及网络平台延伸。每一次课题报告和实物展示之后,当堂组织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向讲台上的报告和实物展示组全体成员,提出涉及物理学原理、知识、应用等方面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互动研讨。问题研讨也包括,对教师精心选讲的物理学基本思想方法、概念关系、定理定律及应用实例,采用若干典型的思考选择题进行师生互动研讨。当然,无论是课程知识方面的问题,还是课题研究和实物装置涉及的问题,都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得到深入细致的讨论。为此,我们将利用建设中的大学物理实践中心及网络学习交流平台,把知识及实践问题的研讨延伸至课外。

在大学物理3D课堂中,制作实践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头戏。学生的课外制作实践,及其在课堂上的展示和研讨,可以辐射知识、能力乃至精神的四面八方。通过3D课堂的“制作、展示、研讨”,我们期望切切实实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敢于疑问、百折不挠、执著奋斗的科学精神,造就富于想象和创造的时代人才。

三、3D课堂的课程考核方式

与“制作、展示、研讨”的课堂构架相配套,大学物理3D课堂采用形成性、多维评价课程考核体系。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由四个方面构成。(1)研讨作业:由课堂出勤、研讨提问、课后作业三部分给出。(2)报告成绩:由课题研究、PPT报告、问题回答综合评定。(3)实物成绩:由器件制作、演示讲解、疑问答复综合给分。(4)考试成绩:期末试题分选择题、计算题、简述题三种题型,考查学生对最基本的概念关系、定理定律的把握,以及对课堂报告、实物制作、问题研讨中涉及的物理学原理应用内容的了解。

以上四个部分,课题报告、实物制作、研讨作业,各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40%,但期末考试中仍然要考到报告、实物、研讨这三块内容,因此实质上,课程报告、实物制作、研讨作业、基本知识考试,各占了总成绩的25%(图4)。

四、3D课堂的初步实践

笔者在2015年上半年的大学物理教学班上,尝试了大学物理3D课堂教学模式。首先,确定了一学期必须教学的大学物理核心知识体系,设计了服务于该体系的各章知识练习,题型包括选择题、计算题和简述题,内容涉及各章最基本的物理思想方法、概念关系、定理定律及工程应用。其次,在课程开始,即向学生说明课程考核方式,宣布其由“课题报告”、“实物制作”、“研讨作业”、“期末考试”四项构成,以及各项所占总成绩的比例。第三,根据自愿组合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3到4人,让各小组选择配套本学期知识内容的课题报告题目方向,约定分布到整个学期不同周次的具体报告时间。第四,下达实物制作任务,具体制作何种装置由各小组自行决定,以与本学期知识相关为宜,于适当的时候,在课堂上进行作品展示讨论。第五,对每一次的课题报告及实物展示,均组织课堂讨论,以组为单位至少各提一个问题,请报告展示组人员回答或供大家集体研讨。经过近一个学期的教改实践,这种以“制作、展示、研讨”为主线的大学物理3D课堂教学模式已初具形式。

3D课堂的核心是实践。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制作、展示、研讨了《共振的应用与危害》《汽车发动机原理》《生活中静电技术的应用》《电容器的分类及其应用》《电磁技术与环境工程》《电磁效应与医学技术》《电磁技术与媒体应用》《磁悬浮技术——原理、应用及发展》等课题报告,以及直升飞机模型、飞去来器、重力小车、声学共振装置、航模动力装置、磁悬浮装置、静电转动装置、直流发电机、太阳能动力装置、光立方、电子音乐发生器、电子录放机等实物装置。这些实践活动体现了“学、思、干”三者的有机结合——以实践带动学思,学思又更好地推动实践。例如,《电磁线圈与现代生活》课题报告的制作,引发自感互感、涡流效应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和思考,进一步又催生电磁效应探矿装置等的制作。又如,电声弦乐器的制作,带出电磁感应、振动、驻波、频率与弦长关系、十二平均律等众多的知识内容,进一步又促成收音机、无线播音器等多种器件的制作实践。

以实践带动学习的大学物理3D课堂,大大改变了学生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代之而来的是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勤于实践的崭新局面。分组制作、集体研讨的教学方式,以一个小组的报告和实物的课堂展示,带动起整个班级的学习、探索、实践,形成一个整体辐射效应,其激励效果十分明显。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参与性增强,上课玩手机、打瞌睡等消极现象消除,教学效果良好。

五、未来规划

为更好实施大学物理3D课堂教学改革,有两个平台需要建设。

(一)制作实践平台

大学物理3D课堂,原则上可以因地制宜、白手起家,不需要特别的硬件条件。但我们期望为学生提供一个坚实的课外实践平台。为此,计划创建“大学物理实践中心”。该中心区别于一般的大学物理实验室,它不是安排好实验器材让学生按部就班做某个确定的实验,而是着力营造两个空间:动手制作的实践空间——为学生制作实物装置提供一处公共实践场地,以及一些必备的仪器工具材料,便于学生相互交流研讨、发挥想象、动手创造;示范激励的展示空间——为3D课堂教改实践提供一处经常性的成果展示场地,通过系列作品的展出,既给学生以示范激励,也为教师相互交流、观摩研讨、分享教改提供渠道。

(二)完善网络学习平台

由于课时的限制,一些物理知识点的学习需要放到课外。为此,将制作与课程配套的知识视频、PPT课件、练习题库等,把它们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课外预习、复习和研讨。同时,也可利用网络空间,展开课外制作实践的互动研讨。

随着3D课堂教改实践的展开,教师将及时总结经验,改进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通过一系列的深入实践探索,不断丰富3D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打造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精品,并适时撰写大学物理3D课堂教改论文及课程教材,将3D课堂教学模式由个人试点,逐步向系、院、校乃至更大范围推广。

大学物理3D课堂教学模式,基于对国家的教育状况和人才问题的认识,以培养自主学习、富于想象、执著探索的立体型创造型人才为主旨,围绕“制作、展示、研讨”三大环节,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得到实际能力的提高、兴趣爱好的激励和精神意志品质的提升。课程采取形成性综合考核方式,以课题报告、实物制作、研讨作业、期末考试四块内容确定学生的总评成绩。在教改实践中,教师对3D课堂教改模式的框架体系、实施策略、关键问题、方式方法等已形成初步的认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未来制作实践和网络学习两大平台、课程教材等方面的建设,以及教改实践中的不断摸索总结、交流研讨、改进提高,将使3D课堂教改模式走向成熟完善,并向更大的班级、课程、地域范围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

[1]朱东阳.美国总统女参选人声称中国人擅长考试没想象

力[EB/OL].[2015-07-02].http://world.people.com.

cn/n/2015/0528/c157278-27067139.html.

[2][美]弗·卡约里;戴念祖译.物理学史[M].呼和浩特:内

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231-235,123-130.

[3]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学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3:114,133-137.

[4]李艳平,申先甲.物理学史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180-181,194-198.

[5]李克强.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5-07-05].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15-03/17/con-

tent_35077119.html.

猜你喜欢
大学物理实物研讨
当手绘遇上实物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基于Arduino控制的半实物模拟驾驶系统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实物与宣传不符,卖方担责吗?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现代信息技术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衔接教育的探讨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创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