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鸿门宴》看项羽失败的必然性

2016-05-14 09:02周翠霞
甘肃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听说读写鸿门宴语文教学

周翠霞

【关键词】 语文教学;听说读写;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5—0091—01

杜牧有诗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在杜牧看来,项羽若能忍耻东渡,返回故乡,还可能卷土重来,再建西楚霸王的功业。

我却认为不然,从鸿门宴项羽的诸多表现来看,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在鸿门宴上,刘邦集团与项羽集团内各有一告密者,一谋士,一武将。下面将从两位集团首领对待自己的告密者、谋士、武将的不同做法与态度入手,来探讨项羽失败的必然性。

项羽方的告密者是楚左尹项伯,项羽季父。他在得知项羽要攻打刘邦时,“夜驰入沛公军”,将此重大军事机密告知刘邦,给了刘邦做准备的机会,此准备包括心理准备和策略准备。刘邦对待这个告密者,首先是“得兄侍之”,接着“约为婚姻”,极尽拉拢之能事。而对给自己出主意“王关中”的人,就连最信任的张良他都只以“鲰生说我”回应。这样做可取得下属对他的信任,也可以让他在此后四年的楚汉之争中,得到下属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倾心辅佐。这是一个政治家该有的笼络手腕。

刘邦方的告密者曹无伤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刘邦一句:“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就很轻松地让项羽说出了“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这样的话。在敌方阵营内对自己如此重要的人,居然没有一点保护他以备后用的意识,实在是缺乏一个政客的应有的心机。探究项羽如此轻率的根源,应该还在于对刘邦的轻视 ,范增有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而项羽却如此轻视,实在是无识人识事的能力。试想谁还会为他私泄军情呢!

刘邦对待自己的背叛者是“立诛杀曹无伤”。项羽对背叛者项伯,先是不怀疑他为何要替刘邦说话,后是在项庄舞剑刺沛公,项伯“翼蔽沛公”时视而不见,竟还听信他对刘邦“因而善遇之”的建议,最终纵虎归山。将项羽对待己方叛徒与敌方告密者的做法与刘邦做法相比,他差得太多。

给项羽告密的人如此不幸,背叛项羽者如此幸运,那他的谋士范增会有怎样的命运呢?

范增之于项羽,正如张良之于刘邦。刘邦在准确把握形势的前提下,对张良言听计从,极大地为张良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也展现了他作为领导者善于纳谏的优秀品质和很强的预见能力。但多才、多谋的范增却怀才不遇,处处碰壁。他认为刘邦“志不在小”,不仅是看到刘邦的天子之气,而是一向贪恋财货美女的刘邦,居然在进入关中之后秋毫无犯,既然志在天下,又岂会在意区区关中的财货与美姬。范增这样的眼略却根本没有引起项羽重视。封建时代的人或许不相信人谋,但对神示是很看重的,项羽既不理睬人谋,也不相信神示,其自大可见一斑。

执着如范增,宴会之上他看出了项羽的犹豫,举起所佩玉玦,多次示意,无声地请求快下决心,但项羽视而不见。面对项羽的妇人之仁,范增毅然决定让项庄舞剑助兴,借机刺杀刘邦。不幸的是,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在项羽的默许下,范增计划再度落空,直至樊哙出现,局面彻底被扭转。正如刘邦所言,项羽败在“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不能识人用人的集团领袖,失败是必然的。

《鸿门宴》中对刘邦武士樊哙的描写较多,对项羽武士项庄的刻画极为简单。项羽对这两个人的态度也是十分不同,当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帐的时候,勇猛如他的项羽竟也“按剑而跽”,做出了防备的动作。在樊哙一番义正辞严的指责之后,项羽先是赐酒,继而赐肉,完全被樊哙的语言行动气场征服 ,最终让刘邦成功逃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项羽一直在配合樊哙完成解救刘邦的任务。如果说他对樊哙有三分惧意,七分尊重的话,那对自己的武士则是完全无视。项庄不勇吗?他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就接受了在众目睽睽之下刺杀刘邦的任务,要命的是,这个任务不是最高领导人分配的。也就是说,不管结果如何,都有可能被一把手问责。我想,把项庄换到樊哙的位置上,他也有为领导人闯军帐的勇气,何况那还是自己堂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本应受到尊重的勇士,在为项羽争取最后的机会时,项羽却任由项伯护着刘邦。助敌而不助己的领导者,哪能不败!

有人说,对自己有信心是一件好事 可是过分的自信是导致失败的根本。项羽过分自信,所以他只怒不惧,在刘邦已经平定三秦,兼并关中,又有齐、赵反叛之际,项羽都还只是“大怒”。就在他遭遇垓下之围,四面楚歌之时,也毫无惧意。所以他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为何会失败,只发出“天之亡我”的悲音。

编辑:刘於诚

猜你喜欢
听说读写鸿门宴语文教学
鸿门宴(二)
鸿门宴(一)
始于精心行于精致成于精彩
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培养听说读写能力
《鸿门宴》中一个几十年来一直被译错的句子